什么是旧历年
展开全部
旧历年也称阴历年或农历年,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沿袭至今,盛传不衰。旧历年一如老照片,老式服饰,黑白二色,年代愈久愈昏黄。质朴而简洁,绝不搔首弄姿故作模样,也不拼拼接接花里胡哨。旧历年是内在的,给人的感觉是醇厚热闹,没如今那么多的形式,程序也很简单。虽说今天吃的种类多了,玩的方式多了,热闹的去处多了,然而那种体验只是表层化的,无论如何也寻找不到当年过旧历年的滋味。
我是农村长大的,农村的旧历年是那样的有滋有味。吃过冬至的南瓜,可以翘首仰望旧历年的踪迹了,再尝过腊八粥,传统意义上的大年就一步步逼近了,小孩自然是喜欢的,那种手舞足蹈的劲头,言语是难以形容的。腊月二十三晚上,照例要请过灶神,让灶神保佑全家来年饮食如意,特别是孩子们吃得狗头狗脑。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这是大年之前的预演和热身,外出打工的这一天都要卷起铺盖回家过年了。小年一过,锅灶便要红到三十晚上,花生瓜子炒好囤在瓶瓶罐罐里,年猪临死前挣命尖叫声此起彼伏,熬糖的师傅也抽不开身,什么冻米糖、花生糖、芝麻片都要装几铁瓶预备着,开年插秧耘草的时候可以救急。我们村子里还有熬灌心糖的绝活,师傅们将出锅的糖饼,冷到不硬不软的火候,因为颜色接近于红黑,必须绑在柱子上用力气来回拉上一阵子,等到糖饼变成米黄色,迅速卸下放到案板上,案板上放上一些熟米粉,摊成长方形模样,铺平,倒馅,慢慢封口,馅最好是黑芝麻粉加白糖调和均匀,料子是按比例配的,然后,大师傅在第一道工序拉,学徒在后面仿照师傅的模样拉,家里的大男人们也学着拉,等到大拇指粗细的时候,就开始剪,有的剪成三四寸,为的是经吃,有的剪成七八寸,为的是好装瓶,拿出来也大大方方的,送人也体面。这样拉的拉,剪的剪,装的装,尝的尝,老老少少一起上阵,那热闹的光景,至今难以忘怀。灌心糖是我们村子的绝活,吃起来香酥可口,又能垫肚充饥,外人不知道馅是怎样灌进去的,好生纳闷,边吃边端详。每到年边,城里人总是巴望着三亲四戚五姑六婆送上一些灌心糖,久而久之,我们那里的灌心糖便成了特产。
三十晚上之前几天,家人都忙着打扫房前屋后的卫生,厕所的粪便满了得清理,积欠的帐目得摆弄清楚,其他电路灯泡、电视天线都得一一整理停当,男人们还忙着理发剃须,惟恐在自己头上收刀和开刀,认为那是不吉利的事情,女人们则思想着以一种新的发型去迎接新年。迫近大年关,纷纷上街办年货,大袋小包,鼓鼓囊囊,烟花炮竹,大人放的,小孩玩的,尽可能考虑周全;室内的布置最为要紧,选一幅中意的中堂,挑几张鲜艳的年画,大腕明星,福禄寿图,青松翠竹,苍山绿水,夕夕与我相依相伴,相看两不厌,图个心气爽朗;讲究的人家不仅自作对联,还请远近闻名的乡土书法家撰写对联,完全不通文墨的农家,则尤其敬重肚子里墨水多的人,总要打几个糖水蛋犒劳替自己写春联的文化人。对联一贴,大人们就不许小孩子乱说话了,对特别顽皮嘴又关不住风的小孩,家长还在大门后贴上“童言无忌”或“百无禁忌”之类的红纸条,把个除夕搞得神神密密的。
这些年,许多城市与风景区都纷纷禁止烟花炮竹,旧历年的气氛本来就不太浓的城市,这下就更冷淡了。逢年过节的喜庆之际,燃放烟花炮竹,自古就是我们的传统,“爆竹声中除旧,春风入暖屠苏”,乡下人燃放爆竹,因为山的呼应,声音回旋不绝,特别是三十晚上守岁到十二点,有几家准时放起了鞭炮与十六响,大部分人家选择在早上六七点左右,我小时侯常常是睁着眼睛睡在床上,静静地品味着新年的这份热闹,这挂鞭炮是某某家放的,那挂鞭炮是某某家放的,凭着感觉猜测,也凭着感觉分享他人的喜悦。三十晚上临睡前,把鞭炮放在火桶塞子上微微地烘着,准备好一根带叉的竹篙,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高高地撑起鞭炮到半空中,放得声音又响,时间又长,开始是500响,到1000响2000响,现在已是5000响至10000响了,而且品种十分齐全。开门放好鞭炮,接下来就上元宝(茶叶蛋),装碟子,相互拜年,女孩子一般不便出门,男孩子行好向长辈拜年的礼节,早已魂不守舍,一窝蜂地循着爆竹声涌去。父母亲端坐在上堂左右的火箱里,等待晚辈的拜年施礼,将预备停当的红纸包一一塞在孩子的荷包里,说些步步高升的宏愿。等到我们疯狂地玩回来,已是大晌午了,荷包里鼓鼓囊囊的,无非是糖果花生红纸包之类的,一股脑儿抓到桌上,并向父母汇报,这些钱和物硬是哪些人塞给的。
旧历年有的是这份热烈与热闹。我是喜欢热闹的人,也是喜欢安静的人。热闹的时候与人一起分享,安静的时候则独自一人品尝着热闹的时光,如数家珍一般在脑子里过着电影,我甚至很珍惜这份安静的光阴,我与自己的灵魂在喁喁低语,心灵在忘情地涌起阵阵感激。
又是旧历年了,我的笔记录着这些感激,不由自主地……
我是农村长大的,农村的旧历年是那样的有滋有味。吃过冬至的南瓜,可以翘首仰望旧历年的踪迹了,再尝过腊八粥,传统意义上的大年就一步步逼近了,小孩自然是喜欢的,那种手舞足蹈的劲头,言语是难以形容的。腊月二十三晚上,照例要请过灶神,让灶神保佑全家来年饮食如意,特别是孩子们吃得狗头狗脑。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这是大年之前的预演和热身,外出打工的这一天都要卷起铺盖回家过年了。小年一过,锅灶便要红到三十晚上,花生瓜子炒好囤在瓶瓶罐罐里,年猪临死前挣命尖叫声此起彼伏,熬糖的师傅也抽不开身,什么冻米糖、花生糖、芝麻片都要装几铁瓶预备着,开年插秧耘草的时候可以救急。我们村子里还有熬灌心糖的绝活,师傅们将出锅的糖饼,冷到不硬不软的火候,因为颜色接近于红黑,必须绑在柱子上用力气来回拉上一阵子,等到糖饼变成米黄色,迅速卸下放到案板上,案板上放上一些熟米粉,摊成长方形模样,铺平,倒馅,慢慢封口,馅最好是黑芝麻粉加白糖调和均匀,料子是按比例配的,然后,大师傅在第一道工序拉,学徒在后面仿照师傅的模样拉,家里的大男人们也学着拉,等到大拇指粗细的时候,就开始剪,有的剪成三四寸,为的是经吃,有的剪成七八寸,为的是好装瓶,拿出来也大大方方的,送人也体面。这样拉的拉,剪的剪,装的装,尝的尝,老老少少一起上阵,那热闹的光景,至今难以忘怀。灌心糖是我们村子的绝活,吃起来香酥可口,又能垫肚充饥,外人不知道馅是怎样灌进去的,好生纳闷,边吃边端详。每到年边,城里人总是巴望着三亲四戚五姑六婆送上一些灌心糖,久而久之,我们那里的灌心糖便成了特产。
三十晚上之前几天,家人都忙着打扫房前屋后的卫生,厕所的粪便满了得清理,积欠的帐目得摆弄清楚,其他电路灯泡、电视天线都得一一整理停当,男人们还忙着理发剃须,惟恐在自己头上收刀和开刀,认为那是不吉利的事情,女人们则思想着以一种新的发型去迎接新年。迫近大年关,纷纷上街办年货,大袋小包,鼓鼓囊囊,烟花炮竹,大人放的,小孩玩的,尽可能考虑周全;室内的布置最为要紧,选一幅中意的中堂,挑几张鲜艳的年画,大腕明星,福禄寿图,青松翠竹,苍山绿水,夕夕与我相依相伴,相看两不厌,图个心气爽朗;讲究的人家不仅自作对联,还请远近闻名的乡土书法家撰写对联,完全不通文墨的农家,则尤其敬重肚子里墨水多的人,总要打几个糖水蛋犒劳替自己写春联的文化人。对联一贴,大人们就不许小孩子乱说话了,对特别顽皮嘴又关不住风的小孩,家长还在大门后贴上“童言无忌”或“百无禁忌”之类的红纸条,把个除夕搞得神神密密的。
这些年,许多城市与风景区都纷纷禁止烟花炮竹,旧历年的气氛本来就不太浓的城市,这下就更冷淡了。逢年过节的喜庆之际,燃放烟花炮竹,自古就是我们的传统,“爆竹声中除旧,春风入暖屠苏”,乡下人燃放爆竹,因为山的呼应,声音回旋不绝,特别是三十晚上守岁到十二点,有几家准时放起了鞭炮与十六响,大部分人家选择在早上六七点左右,我小时侯常常是睁着眼睛睡在床上,静静地品味着新年的这份热闹,这挂鞭炮是某某家放的,那挂鞭炮是某某家放的,凭着感觉猜测,也凭着感觉分享他人的喜悦。三十晚上临睡前,把鞭炮放在火桶塞子上微微地烘着,准备好一根带叉的竹篙,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高高地撑起鞭炮到半空中,放得声音又响,时间又长,开始是500响,到1000响2000响,现在已是5000响至10000响了,而且品种十分齐全。开门放好鞭炮,接下来就上元宝(茶叶蛋),装碟子,相互拜年,女孩子一般不便出门,男孩子行好向长辈拜年的礼节,早已魂不守舍,一窝蜂地循着爆竹声涌去。父母亲端坐在上堂左右的火箱里,等待晚辈的拜年施礼,将预备停当的红纸包一一塞在孩子的荷包里,说些步步高升的宏愿。等到我们疯狂地玩回来,已是大晌午了,荷包里鼓鼓囊囊的,无非是糖果花生红纸包之类的,一股脑儿抓到桌上,并向父母汇报,这些钱和物硬是哪些人塞给的。
旧历年有的是这份热烈与热闹。我是喜欢热闹的人,也是喜欢安静的人。热闹的时候与人一起分享,安静的时候则独自一人品尝着热闹的时光,如数家珍一般在脑子里过着电影,我甚至很珍惜这份安静的光阴,我与自己的灵魂在喁喁低语,心灵在忘情地涌起阵阵感激。
又是旧历年了,我的笔记录着这些感激,不由自主地……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