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希特勒是怎么解决德国的失业率的
3个回答
2016-08-21 · 知道合伙人艺术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二战前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零失业率的国家。
零失业率经济奇迹 : 1933年之前,德国(当时的魏玛共和国)的经济状况一团糟,失业人口高达600万,占劳动力人口的一半。但1933年之后,德国新政府创造了一个经济奇迹----零失业率。到1939年,全德国的失业人口只有区区30万,失业率接近于零。
要知道把那么一个德国治理成能发动二战的军事强国得多少的经济实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战火牵扯到了五大洲的居民。战争分为五大战场,即欧洲战场、苏德战场、北非战场和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是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等轴心国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卫星国为一方,以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同盟国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1933年1月30日,在西部财阀和东部军官团的支持下,奥地利人、德国纳粹党领袖希特勒黄袍加身,在一群据说是爱国的德国人的个人宣誓效忠声中,粉墨登场成为了德国,而不是奥地利的总理。此人上台不久,便创下选举政治的一个旧亮点——部署大批流氓控制国会议事场内外,议员不选择他的议案就不能吃饭;以及一个新亮点——选举后逮捕任意数量的非N粹党议员,以此保证剩下的议员中支持者占绝大多数。于是选举从此就不再需要“浪费时间、金钱与精力”来统计票数,也能得到结果,因此变得简单起来。希特勒靠着因此得来的“极高的支持率”,开始了他的独裁生涯。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德国体面人对一个奥地利人的支持和效忠当然也不是无条件的。他们需要德国立刻实行自己的震灾疗法,解决德国当前面临的问题。其中,西部财阀需要订单来解决生产相对过剩型经济危机;东部军官团不想再当士兵,需要足够多的军官职位来为自己提供足够多的差事和报酬;跟随者需要更体面的生活和更高的社会地位。各项需求的结合,汇成希特勒竞选时的名言:“如果我现在掌握政权的话,就把陆军部长叫来,问他:‘全面武装需要多少钱?’如果他需要200亿、400亿、600亿甚至1000亿,他一定能得到。那时我们就武装、武装、武装,直到武装就绪。”
这样一来,德国解决生产相对过剩型经济危机的方法,逐渐往扩充军队上靠拢。从经济需求角度上看,士兵多了,总需要军官来管理,于是军官的需求就增加了,这样可以给东部军官团提供越来越多的差事和报酬;军官和士兵不是街头流氓,他们需要各种各样的装备,从坦克到袖标,无所不包,于是大量的需求也就产生了,西部财阀需要的订单也会越来越多;跟随者们则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成为新兴贵族,并以此来攫取金钱与权力。
在这个经济体制下,西部财阀、东部军官团和希特勒跟随者的需求都将能够有效地满足,可谓皆大欢喜。至于这样做下去之后会发生什么事,那是以后的事,反正当时的主流经济理论也不能预知。因此当1933年3月授权法通过后,新的经济体制迅速建立起来。
从1933年3月——1939年8月,德国经济发展状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是德国经济的成型阶段,尤为特殊。
经济恢复阶段(第一阶段):1933年3月——1934年12月。
由于1929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使德国工业大量停产,工人则大量失业。同时,德国金融资本有大量的金融产品需要流动。根据实际情况,N粹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1934年,德国颁布了“德意志经济有机条例”,把整个国家的产业部门组建成四级经济组织,由国家政权直接规定各企业的生产任务和定额,并集中规划原料、人员与制成品。
与此同时,“全国劳动组织法”也展现在德国人眼前,工人社会保险权利被取缔,原来积累的失业、残废、退职、退休的保险基金被国家政权接收。
这一时期德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就是把这些闲置的资金、设备和劳力动员起来。
基于此,此轮扩军不仅没有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还使德国一举摆脱了生产相对过剩型经济危机,连带扩充了生产资料自我消费。
在这一时期,德国军事战略波澜不惊,没有什么特别举动。但很快,德国就进入了新的阶段。
勒紧裤带阶段(第二阶段):1935年1月——1936年12月。
闲置的设备和劳力是有限的,当时间踏入1935年时,德国已无闲置的资金、设备和劳力可供动员。而扩军速度不仅没有放缓,反而进一步加速,那么资金、设备和劳力从何而来?N粹主要通过压缩个人消费来解决。这虽然导致了个人消费资料生产停滞之苦,导致轻工业部门大量倒闭和裁员而重新出现超过90万工人失业的现象,却依然使生产资料自我消费和国家/社会消费得到了满足,因此工业在恢复期之后继续发展。
1935年,德国开始实施强迫无偿劳动,范围包括25岁以下的男女青年。
同年,德国爆发了“面包危机”和“黄油危机”。很快,在宣传部长戈培尔的“提倡”下,德国平民一夜之间突然喜欢起黑面包和人造黄油来。
于是白面包迅速换成黑面包,黄油则换成人造黄油,1936年,“四年计划”由N粹二号人物、空军司令戈林牵头启动,它的目的是使经济全面转入扩军备战的轨道。
在这一时期,德国军事战略开始聒噪起来。
在1935年的开头,由于空军司令戈林的努力,建立了一支数量超过英国,并不断拉大差距的空军,壮了XTL的胆。于是XTL迫不及待地于1935年3月9日宣布德国空军正式成立,并告诉前来谈判的西门外JD臣和艾登,德国空军的实力已经和英国相等。而在失去了空中均势之后,英国就比较容易被XTL讹诈了。
很快,N粹颁布《帝国防御法》,宣称“使全部力量为军事服务”,公然无视和约的军备限制条款。并于1936年3月出兵莱茵河西岸地区,接着干预西班牙内战,形成“三个法XS包围法兰西”之势。
面对德国的行为,英法上层无动于衷,只有以丘吉尔为代表的一小撮目光敏锐者发现了问题的实质。
在1936年底的一次演说中,丘吉尔对局势的发展做出了预言:“德国正在以德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来扩充军备。它由一小撮洋洋得意的亡命之徒领导着。在这种专制统治下,经济日益困难,不满情绪日益增长,他们很快就不得不在经济财政崩溃和内乱,或者发动战争这二者之间作出抉择。”
同时,在丘吉尔的努力下,德国的军备扩充速度和程度浮出水面。
德国战备的开支
1933年 五十亿马克;
1934年 八十亿马克;
1935年 一百一十亿马克
注:按1936年币值,12马克折合1英镑。
(数据来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经济侵蚀阶段(第三阶段):1937年1月——1939年8月。
当个人消费被压缩到不合适继续压缩,还要继续蛮干为国家/社会消费腾出消费空间的时候,涉及国M经济基础的生产资料自我消费就被送上了祭坛。从一个现代大国角度来说,这是禁忌的行为,但N粹作为腐朽的产物,自然是可以百无禁忌的。
所谓军事膨胀型经济危机,简单来说就是当军需产业这种国家/社会消费畸形扩大,不但吞掉了个人消费,还要发展到连生产资料自我消费也给吞掉,从而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的一种与生产相对过剩完全不同的经济危机。由于生产资料自我消费涉及生产资料的维护、修理、更新和扩充,当折旧大于投资的时候,生产资料别说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扩充,就是连简单再生产的维护、修理、更新都保不住。这样一来,德国工业体系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迅速衰退的现象。
在N粹的领导下,德国军事经济发展至此,终于带来了军事膨胀型经济危机这个恶魔。随着经济危机迅速加深,德国内部之前暂时压下的各种经济问题纷纷暴露,人民困苦不堪,军事战略也迅速活跃起来。
零失业率经济奇迹 : 1933年之前,德国(当时的魏玛共和国)的经济状况一团糟,失业人口高达600万,占劳动力人口的一半。但1933年之后,德国新政府创造了一个经济奇迹----零失业率。到1939年,全德国的失业人口只有区区30万,失业率接近于零。
要知道把那么一个德国治理成能发动二战的军事强国得多少的经济实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战火牵扯到了五大洲的居民。战争分为五大战场,即欧洲战场、苏德战场、北非战场和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是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等轴心国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卫星国为一方,以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同盟国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1933年1月30日,在西部财阀和东部军官团的支持下,奥地利人、德国纳粹党领袖希特勒黄袍加身,在一群据说是爱国的德国人的个人宣誓效忠声中,粉墨登场成为了德国,而不是奥地利的总理。此人上台不久,便创下选举政治的一个旧亮点——部署大批流氓控制国会议事场内外,议员不选择他的议案就不能吃饭;以及一个新亮点——选举后逮捕任意数量的非N粹党议员,以此保证剩下的议员中支持者占绝大多数。于是选举从此就不再需要“浪费时间、金钱与精力”来统计票数,也能得到结果,因此变得简单起来。希特勒靠着因此得来的“极高的支持率”,开始了他的独裁生涯。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德国体面人对一个奥地利人的支持和效忠当然也不是无条件的。他们需要德国立刻实行自己的震灾疗法,解决德国当前面临的问题。其中,西部财阀需要订单来解决生产相对过剩型经济危机;东部军官团不想再当士兵,需要足够多的军官职位来为自己提供足够多的差事和报酬;跟随者需要更体面的生活和更高的社会地位。各项需求的结合,汇成希特勒竞选时的名言:“如果我现在掌握政权的话,就把陆军部长叫来,问他:‘全面武装需要多少钱?’如果他需要200亿、400亿、600亿甚至1000亿,他一定能得到。那时我们就武装、武装、武装,直到武装就绪。”
这样一来,德国解决生产相对过剩型经济危机的方法,逐渐往扩充军队上靠拢。从经济需求角度上看,士兵多了,总需要军官来管理,于是军官的需求就增加了,这样可以给东部军官团提供越来越多的差事和报酬;军官和士兵不是街头流氓,他们需要各种各样的装备,从坦克到袖标,无所不包,于是大量的需求也就产生了,西部财阀需要的订单也会越来越多;跟随者们则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成为新兴贵族,并以此来攫取金钱与权力。
在这个经济体制下,西部财阀、东部军官团和希特勒跟随者的需求都将能够有效地满足,可谓皆大欢喜。至于这样做下去之后会发生什么事,那是以后的事,反正当时的主流经济理论也不能预知。因此当1933年3月授权法通过后,新的经济体制迅速建立起来。
从1933年3月——1939年8月,德国经济发展状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是德国经济的成型阶段,尤为特殊。
经济恢复阶段(第一阶段):1933年3月——1934年12月。
由于1929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使德国工业大量停产,工人则大量失业。同时,德国金融资本有大量的金融产品需要流动。根据实际情况,N粹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1934年,德国颁布了“德意志经济有机条例”,把整个国家的产业部门组建成四级经济组织,由国家政权直接规定各企业的生产任务和定额,并集中规划原料、人员与制成品。
与此同时,“全国劳动组织法”也展现在德国人眼前,工人社会保险权利被取缔,原来积累的失业、残废、退职、退休的保险基金被国家政权接收。
这一时期德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就是把这些闲置的资金、设备和劳力动员起来。
基于此,此轮扩军不仅没有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还使德国一举摆脱了生产相对过剩型经济危机,连带扩充了生产资料自我消费。
在这一时期,德国军事战略波澜不惊,没有什么特别举动。但很快,德国就进入了新的阶段。
勒紧裤带阶段(第二阶段):1935年1月——1936年12月。
闲置的设备和劳力是有限的,当时间踏入1935年时,德国已无闲置的资金、设备和劳力可供动员。而扩军速度不仅没有放缓,反而进一步加速,那么资金、设备和劳力从何而来?N粹主要通过压缩个人消费来解决。这虽然导致了个人消费资料生产停滞之苦,导致轻工业部门大量倒闭和裁员而重新出现超过90万工人失业的现象,却依然使生产资料自我消费和国家/社会消费得到了满足,因此工业在恢复期之后继续发展。
1935年,德国开始实施强迫无偿劳动,范围包括25岁以下的男女青年。
同年,德国爆发了“面包危机”和“黄油危机”。很快,在宣传部长戈培尔的“提倡”下,德国平民一夜之间突然喜欢起黑面包和人造黄油来。
于是白面包迅速换成黑面包,黄油则换成人造黄油,1936年,“四年计划”由N粹二号人物、空军司令戈林牵头启动,它的目的是使经济全面转入扩军备战的轨道。
在这一时期,德国军事战略开始聒噪起来。
在1935年的开头,由于空军司令戈林的努力,建立了一支数量超过英国,并不断拉大差距的空军,壮了XTL的胆。于是XTL迫不及待地于1935年3月9日宣布德国空军正式成立,并告诉前来谈判的西门外JD臣和艾登,德国空军的实力已经和英国相等。而在失去了空中均势之后,英国就比较容易被XTL讹诈了。
很快,N粹颁布《帝国防御法》,宣称“使全部力量为军事服务”,公然无视和约的军备限制条款。并于1936年3月出兵莱茵河西岸地区,接着干预西班牙内战,形成“三个法XS包围法兰西”之势。
面对德国的行为,英法上层无动于衷,只有以丘吉尔为代表的一小撮目光敏锐者发现了问题的实质。
在1936年底的一次演说中,丘吉尔对局势的发展做出了预言:“德国正在以德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来扩充军备。它由一小撮洋洋得意的亡命之徒领导着。在这种专制统治下,经济日益困难,不满情绪日益增长,他们很快就不得不在经济财政崩溃和内乱,或者发动战争这二者之间作出抉择。”
同时,在丘吉尔的努力下,德国的军备扩充速度和程度浮出水面。
德国战备的开支
1933年 五十亿马克;
1934年 八十亿马克;
1935年 一百一十亿马克
注:按1936年币值,12马克折合1英镑。
(数据来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经济侵蚀阶段(第三阶段):1937年1月——1939年8月。
当个人消费被压缩到不合适继续压缩,还要继续蛮干为国家/社会消费腾出消费空间的时候,涉及国M经济基础的生产资料自我消费就被送上了祭坛。从一个现代大国角度来说,这是禁忌的行为,但N粹作为腐朽的产物,自然是可以百无禁忌的。
所谓军事膨胀型经济危机,简单来说就是当军需产业这种国家/社会消费畸形扩大,不但吞掉了个人消费,还要发展到连生产资料自我消费也给吞掉,从而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的一种与生产相对过剩完全不同的经济危机。由于生产资料自我消费涉及生产资料的维护、修理、更新和扩充,当折旧大于投资的时候,生产资料别说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扩充,就是连简单再生产的维护、修理、更新都保不住。这样一来,德国工业体系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迅速衰退的现象。
在N粹的领导下,德国军事经济发展至此,终于带来了军事膨胀型经济危机这个恶魔。随着经济危机迅速加深,德国内部之前暂时压下的各种经济问题纷纷暴露,人民困苦不堪,军事战略也迅速活跃起来。
展开全部
世界上第一个零失业率的国家是:二战时期的德国(这只是当时德国的“统计游戏”)。
零失业率经济奇迹:
1933年之前,德国(当时的魏玛共和国)的经济状况一团糟,失业人口高达600万,占劳动力人口的一半。但1933年之后,德国新政府创造了一个经济奇迹----零失业率。到1939年,全德国的失业人口只有区区30万,失业率接近于零。
实际情况是:当时的德国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实现“经济奇迹”。
(1).在失业率统计中,女人被排除在外。
(2).德国人被给予非常简单的选择:或者工作,或者被定义为“不想工作(work-shy)”而被送到集中营。
(3).犹太人从1935年起被剥夺公民身份,也因此在失业人口统计中被剔除在外。
(4).从1935年起,德国实行强制义务兵制,很多年轻人也在失业人口统计中被剔除。想象一下,截至1939年,德国的军人总数高达140万。
所以说当时的德国零失业率的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是“统计游戏”。但也不可否认,当时的德国政府通过大量的公共工程确实创造了很多工作岗位,比如:挖战壕、修公路、植树造林等。
零失业率经济奇迹:
1933年之前,德国(当时的魏玛共和国)的经济状况一团糟,失业人口高达600万,占劳动力人口的一半。但1933年之后,德国新政府创造了一个经济奇迹----零失业率。到1939年,全德国的失业人口只有区区30万,失业率接近于零。
实际情况是:当时的德国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实现“经济奇迹”。
(1).在失业率统计中,女人被排除在外。
(2).德国人被给予非常简单的选择:或者工作,或者被定义为“不想工作(work-shy)”而被送到集中营。
(3).犹太人从1935年起被剥夺公民身份,也因此在失业人口统计中被剔除在外。
(4).从1935年起,德国实行强制义务兵制,很多年轻人也在失业人口统计中被剔除。想象一下,截至1939年,德国的军人总数高达140万。
所以说当时的德国零失业率的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是“统计游戏”。但也不可否认,当时的德国政府通过大量的公共工程确实创造了很多工作岗位,比如:挖战壕、修公路、植树造林等。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