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那哪些习俗可以摒弃?
扫墓源自商朝,在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从唐朝开始,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扫墓时首先要整修坟墓,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仪式,主要表达的是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
“所谓“心诚则灵”,对逝者最大之敬意不在其排场,不在于燃烧了多少纸钱,而取决于祭扫者之诚。清明祭扫只有丢下杂念带上诚敬,“以敬为尊”,才能让清明更“清明”。我们尊崇传统,清明祭扫之义在于表达对失去亲人最真诚的哀思。燃烧纸钱并非古已有之的传统,在祭祀期间为逝者烧纸钱推测有可能是受到印度或中亚习俗的影响,印度或中亚人认为,可以用火将祭品传递给鬼神。这些习俗虽然在民间流传,迎合了大众对祭祀时对逝者补偿的一种心理
中国文化的“清明”二字,预示着天清似水,地明如镜。在祭祀的时候如果家属们大量的焚烧纸钱,这看似能带给自己心里的安慰,漫天的纸烟和灰烬飘散周围,在当今确是亵渎了“清明”时节的祭扫的真义。
所以我们在这里倡导,在清明祭祀的时候应以鲜花祭扫、树木祭扫、“休闲式”扫墓、网络灵堂等方式进行。宋代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讲道: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用文明的方式在清明祭扫,何尝不能表达最真挚的缅怀?清明祭扫重在诚心诚意,为心灵找到那个安详的栖息之地,获得真正的心灵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