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诗句关于草的

 我来答
梦之缘文化
2022-06-30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32
采纳率:94%
帮助的人:144万
展开全部

1. 白居易写的关于小草的诗句和句意

白居易写的关于小草的诗句和句意如下: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2. 白居易写的古诗《草》的诗意

唐代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诗意:

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

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请采纳

3. 描写草的诗(白居易)

一、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二、钱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三、村夜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译文

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秋草中,小虫在窃窃私语着,山村周围行人绝迹。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四、早冬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译文

江南的十月天气很好,冬天的景色像春天一样可爱。寒霜未冻死小草,太阳晒干了大地。老柘树虽然叶子黄了,但仍然像初生的一样。寒樱不依时序,开出枝枝白花。这个时候的我只羡慕喝酒人的那份清闲,不知不觉走入酒家。

五、杭州春望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译文

杭州城外望海楼披着明丽的朝霞,走在护江堤上踏着松软的白沙。呼啸的钱塘涛声春夜传入伍员庙,娇嫩的绿柳春色包蕴在苏小小家。红袖少女夸耀杭绫柿蒂织工好,青旗门前争买美酒饮“梨花”。是谁开辟了通向湖心孤山的道路?长满青草的小道像少女的绿色裙腰弯弯斜斜。

4. 白居易写关于草的诗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5. 白居易写过什么关于草的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①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② 【作者】 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排行十二,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贞元 十四年 (798)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 (806)中才识兼茂明于体 用科,补盩厔(今周至)县尉。

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因上书 忤执政,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

长庆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苏州刺史。 后以太子少傅分司东都,终刑部尚书。

早年与元稹友善,诗亦齐名,并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酬唱,时称刘、白。

有《白氏长庆集》,《全唐诗》存诗三 十九卷。 【注释】 ①离离:形容野草很多。

②萋萋:草色。《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兮萋萋。”

王孙:贵族的后代,这里泛指远游者。 【品评】 《唐摭言》卷七云:“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

况谑之曰: ‘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赋得原上草送友人》诗曰:‘野火烧不 尽, 春风吹又生’,况叹之曰:‘有句如此, 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 耳。

’”《幽闲鼓吹》、《唐语林》、《北梦琐言》、《能改齐漫录》、《全 唐诗话》等都有类似记载,从而扩大了这首诗的影响。“赋得”,是“赋”诗 “得”题的意思。

“得”什么题, 由人限定。 除进士科考试命题外,常见的 “赋得”诗有两类:一类是取成句为题,如骆宾王的《赋得“白云抱幽石”》; 另一类是咏物兼送别,如刘孝孙《赋得春莺送友人》。

白居易的这一首,属于 后一类。 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扣题目甚紧:先写古原草,后写送别,但 写古原而暗寓别情,写送别而不离草色。

第一句以“古原草”点题,前加“离 离”,状其稠密、茂盛,与次句的“荣”和末句的“萋萋”呼应。次句“一岁 一枯荣”虽“荣”、“枯”并举,却落脚于“荣”,表明在诗人的审美意识中, “荣”是主要的、本质的。

春“荣”冬“枯”,这是“原上草”的特点。诗人 倒置一岁之中先“荣”后“枯”的顺序,既表现了“原上草”的顽强生命力, 又在读者面前展开了“离离”,绿遍古原的画卷。

次联“野火烧不尽”承“枯”, “春风吹又生”承“荣”。就字面看,两相对偶,铢两悉称;但就意义言,却 一气奔注,上下贯通,讲的都是“原上草”,而重点落到下句,与第二句“荣”、“枯”并举而重点归“荣”契合。

第三联就“春风吹又生”作尽情描绘。出句 从嗅觉方面落墨:“远芳”,即播散得很远的“草”香。

这“草”香,从“原” 上散发,直侵入伸向天边的“古道”。对句从视觉方面着笔:“晴翠”,即阳 光下闪亮的“草”色。

这“草”色,从“原”上延展,直连接遥远的荒城。十 个字,把经过野火焚烧的“原上草”,写得何等色香兼美,气势磅礴!以上赋 “古原草”,似与“送别”无关。

而读到尾联,便感到前面所写的“离离”之 “草”立刻充满“别情”。眼前是“古原”,而“王孙”一去,不是首先要穿 过那“古原”吗?“原上草”“远芳侵古道”,“王孙”不是也要随着“远芳” 踏上“古道”吗?“原上草”“晴翠接荒城”,“王孙”不是也要随着“晴翠” 走向“荒城”吗?诗中的两个“又”字,看来是有意重复。

“原上草”“一岁” 一“枯”,而“春风吹又生”,循环不已。每当“原上草”“春风吹又生”, 就“又送王孙去”,也循环不已。

就这样,作者把“咏物”和“送别”多层次 地、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前六句,以“原上草”为主语,一气盘旋,胍络分明。

后两句以“又送” 转入“送别”,又以“萋萋”照应首句的“离离”,回到“原上草”。章法谨 严,通体完美。

中间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对仗工整而气势流 走,充分发挥了“流水对”的优点。它歌颂野草而又具有普遍意义,给人以乐 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蔑视“野火”而赞美“春风”,又含有深刻寓义。它在当 时就受到前辈诗人称赞,直到现在还被人引用,并非偶然。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