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舜臣文言文
1. 宋史 文言文翻译 李舜臣
《宋史·李舜臣传》【原文】李舜臣,字子思,隆州井研人。
生四年知读书,八岁能属文,少长通古今,推迹兴废,洞见根本,慨然有志于天下。绍兴末,张浚视师江、淮,舜臣应诏上书,言:“乘舆不出,无以定大计,宜徙幸武昌。”
又谓:“江东六朝皆尝取胜北方,不肯乘机争天下,宜为今日监。”著《江东胜后之鉴》十篇上之。
中乾道二年进士第。时朝廷既罢兵,而为相者益不厌天下望。
舜臣对策,论金人世仇,无可和之义,宰辅大臣不当以奉行文字为职业。考官恶焉,绌下第,调邛州安仁县主簿。
岁大侵,饥民千百持鉏棘大呼,响震邑市,令惧闭门。舜臣曰:“此非盗也,何惧为?”亟出慰劳遣之。
教授成都府。时虞允文抚师关上,辟置幕府,用举者改宣教郎、知饶州德兴县,专尚风化。
民有母子昆弟之讼连年不决,为陈慈孝友恭之道,遂为母子兄弟如初。间诣学讲说,邑士皆称“蜀先生”。
罢百姓预贷,偿前官积逋逾三万缗。民病差役,舜臣劝纠诸乡,以税数低昂定役期久近为义役。
期年役成,民大便利。银坑罢虽久,小户犹敷银本钱,官为偿之。
天申大礼助赏及军器所需,皆不以烦民。干办诸司审计司,迁宗正寺主簿,重修《裕陵玉牒》。
当曾布、吕惠卿初用,必谨书,或谓非执政除免,格不应书。舜臣曰:“治忽所关,何可拘常法。”
他所笔削类此。尤邃于《易》,尝曰:“《易》起于画,理事象数,皆因画以见,舍画而论,非《易》也。
画从中起,乾坤中画为诚敬,坎离中画为诚明。”著《本传》三十三篇。
朱熹晚岁,每为学者称之。所著书《群经义》八卷、《书小传》四卷、《文集》三十卷、《家塾编次论语》五卷、《镂玉余功录》二卷。
子心传、道传、性传。以性传官二府,赠太师、追封崇国公。
【注释】1、少长:稍微年长一点。2、推迹:根据迹象推求;追踪寻迹。
《汉书·刘向传》:“向乃集合上古以来历春秋六国至秦汉符瑞灾异之记,推迹行事,连传祸福,著其占验,比类相从。”《后汉书·耿弇传》:“冀推迹得之,乃并族其家十余人。”
宋欧阳修《论监牧札子》:“臣以谓推迹而求之,则天池、元池三监之地,尚冀可得。”3、洞见:很清楚地看到。
宋秦观《兵法》:“心不摇于死生之变,气不夺于宠辱利害之交,则四者之胜败自然洞见。”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陈侍御奏折》:“闻英夷之千里镜,可以洞见四十里。”
4、根本: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5、慨然:感情激昂貌。
汉李陵《答苏武书》:“慰诲懃懃,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
《后汉书·党锢传·范滂》:“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宋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6、视师:谓督率军旅。《国语·晋语三》:“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
唐柳宗元《平淮夷雅·皇武》:“锡汝斧钺,其往视师。”明唐顺之《祭祖庙文》:“顺之钦承敕命,视师浙直。”
郭希仁《从戎纪略》:“是日余与刘俊生赴店张视师。”7、乘舆:亦作“乘轝(shèngyú)”。
古代特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孟子·梁惠王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
汉贾谊《新书·等齐》:“天子车曰乘舆,诸侯车曰乘舆,乘舆等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荡水》:“惠帝征成都王颖……乘舆顿地,帝伤三矢。”
唐杜甫《朝献太清宫赋》:“营室主夫宗庙,乘舆备乎冕裘。”泛指皇帝用的器物。
汉蔡邕《独断》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后用作皇帝的代称。
《史记·封禅书》:“乘轝斥车马帷幄器物以充其家。”汉蔡邕《独断》上:“天子至尊,不敢渫渎言之,故讬之于乘舆……或谓之车驾。”
《新唐书·段秀实传》:“公本以忠义闻天下,今变起苍卒,当谕众以祸福,扫清宫室,迎乘舆,公之职也。”康有为等《上清帝第二书》:“以今事言之,吾所以忍割地弃民者,为保都畿,安乘舆也。”
8、无以:没有办法。9、监:通“鉴”,鉴戒;教训。
10、厌:通“餍”,满足。11、奉行:遵照实行。
《孔子家语·六本》:“子夏曰:‘商请志之而终身奉行焉。’”宋苏轼《应诏论四事状》:“州县官吏日夜奉行,残伤其肌体,散离其父子,破坏其生业,为国敛怨。”
12、文字:文书;公文;案卷。宋范仲淹《耀州谢上表》:“今后贼界差人赍到文字,如依前僭伪,立便发遣出界,不得收接。”
《宣和遗事》前集:“有那押司宋江接了文字看了,星夜走去石碣村,报与晁盖几个。”《秦并六国平话》卷上:“各路州县接得文字,得知韩王被虏,诸将皆亡,未免具降书投降。”
《古今小说·简帖僧巧骗皇甫妻》:“钱大尹看罢,即时教押下一个所属去处,叫将山前行山定来。当时山定承了这件文字。”
13、下第:下等;劣等。汉王充《论衡·程材》:“论者以儒生不晓簿书,置之于下第。”
《后汉书·献帝纪》:“试儒生四十余人,上第赐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罢之。”《晋书·杜预传》:“在官一年以后,每岁言优者一人为上第,劣者一人为下第。”
《宋史·蔡幼学传》:“帝览之不怿,虞允文尤恶之。遂得下第,教授广德军。”
14。
2. 宋史 文言文翻译 李舜臣
李舜臣表字子思,是隆州并研人(今属山西)。
李舜臣出生后四年就会读书,八岁就能写文章,稍大一点就通晓古今,推测历代的兴亡,洞悉其原因,慷慨有济济天下的大志。绍兴末年,张浚重被重用,督师江淮,李舜臣响应皇帝的命令上书,说:“陛下的车驾不出京师,无法抵定天下大计,陛下应该迁移幸临宜昌。”
又说:‘江东六朝过去也曾战胜过北方之敌,但都没有乘机统一天下,这一个作为今天的教训。“并写了《江东胜后之鉴》十篇呈送皇帝。
李舜臣考中了乾道二年的进士,可那时朝廷已经和金人罢兵休战了,而作为丞相的更不理会天下人(收复失地)的愿望。李舜臣在(殿试)的对策中论述了金人是大宋的世仇,根本没有议和的道理,当时的宰相和大臣们责怪他不按朝廷的要求回答问题,有哗众取宠之嫌。
考官很厌恶他,就把他降到了下第,调为邛州临安府的主簿。有一年大饥荒(五谷不升谓大侵),成百上千的饥民拿着农具棍棒大声呼喊,响声震动县乡城镇,县令害怕下令关闭城门,李舜臣说:’饥民又不是强盗,为什么要害怕?”急忙出去慰劳安抚并遣散了那些饥民。
(李舜臣)教授成都府时,正值虞允文到关上抚督守军,征聘人才、辟置幕府,因有人举荐(李舜臣)改授宣教郎、任饶州德兴县令,(李舜臣)以教化民众的道德规范为根本。当地百姓有母子兄弟连年打官司的,李舜臣就给他们讲解慈爱孝敬和兄弟友爱谦恭的道理,最终让他们母子兄弟和睦如初。
他有时还亲自去县乡的学堂为学子们讲学,县里的士民都称他为“蜀先生”。李舜臣罢免了老百姓以前的预贷款,并偿还了前任官员累计欠下的税款三千万缗。
百姓为繁重的差役所困扰,李舜臣就劝说个乡镇官员,把以纳税的高低来定役期的长短改为“义役”(宋役法之一)。经过实行一年的“义役”,百姓大得其利,(剩下的明天吧)。
3. 李舜臣何许人也
在朝鲜,相当于中国的武圣关羽,在世界,十大海战奇才之一李舜臣(이순신,1545年4月28日-1598年12月16日),字汝谐,号德水。
朝鲜王朝时期京畿开丰(今开城)人,德水李氏出身。朝鲜王朝时期将军,封号忠武,是朝鲜与韩国的民族英雄。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于1950年7月设立了李舜臣勋章和李舜臣奖章授予作战中荣立战功的海军将士。现在韩国的学校除了檀君像及世宗大王像以外,还放有忠武像。
韩国首都首尔的忠武路就是为了纪念李舜臣的功绩。他的头像也出现在韩国的100元硬币上。
朝鲜壬辰卫国战争前夕,任全罗左道水军节度使。 他改制的龟甲船能攻能防,在抵御日本海军的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592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李舜臣统帅朝鲜水军在玉浦、唐项浦、泗川、闲山岛、釜山等地重创日军。后因谗言一度下狱。
1597年日本出动14万兵力,水陆并进入侵朝鲜。李舜臣被再次起用,出任三道水军节度使。
他率朝鲜官兵和明朝援军共同御敌,给日军以毁灭性打击。1598年,在露梁海战中,他和中国水军总兵邓子龙共同指挥朝中联合舰队大败日军,不过李舜臣在此役遭遇到岛津家的突袭,最后战死疆场。
4. 求宋史列传一百九十五 李道传的译文 急
李道傅字贯之,隆州井研人.父亲李舜臣,曾经任宗止寺主簿。
道传小时候端庄稳重,年龄稍大后读河南程氏书,推究义理,以致废寝忘食,即使在暗室之中,他也正襟危坐,一派严肃。庆元二年考中进士,调任利州司户参堆,又改为蓬州教授。
开禧年间北伐,金兵想攻取散关,道传因各司发檄文之事,路上听说昊曦造反,他痛心愤怒见于形色。于是派遣门客走小路给安抚使杨辅去送信,论说昊曦必然失败,信中说:“昊曦本不是雄才,作逆兴乱,人心离怨,以人心所向,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他拿下。
如果决定此举,不仅内乱呵以平定,而且也使金人知道中原有人,稍微止息入侵;纵然不胜,也无愧于千古了。”昊曦的同党拿昊曦的旨意来胁迫道传,道传以道义将他们说服,最后弃官而归,、昊曦叛乱被平定后,皇帝下诏因为道传坚贞不屈,进官二等。
嘉定初年,李道传被召为太学博土,升任太常博士兼沂王府小学教授。正值沂王府有母丧,遣表请求官吏一律进级,道传说:“有成事之劳的,可以推恩,我们这些人为何要进级呢?”于是都推辞不受。
改官秘书郎、著作佐郎,见到皇帝时他首先说道:“朝廷上听小到忧虑戒惧的舀齐,这不是治世的气象+、如今民力还不充裕,刮心还不稳固,财用还不富足,储备还不嫂厚,边防送没得到修治,将帅还没有加以选择,习俗还不能知义而不懈怠,人才还没有汇进而不乏:八者之中,又以人才为紧要。至于人才的盛衰,又由于学术的明暗,现在学禁虽然已经解除,却未曾将解除学禁的意向明示天下。
希望陛下明确下诏,崇尚道学,取用朱熹的《论语》《孟子集注》、《中庸》《大学章句》、《或问》四书,颁行太学,再请求将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张载五人从祀孔子庙。”适时宰相中有不喜欢道学的,以言语诬害道传,他不为所动。
兼权考功郎官,升任著作郎。 这时薛拯、胡榘等人都以新入仕途而得势,他们贿赂成风,道传上奏:“现在有名望的优秀儒臣,沦为能吏,而那些刻薄残忍、傲慢奸诈的人却得以进用。”
于是请求外出任职,出知真州。 城墙毁坏,道传命人用砖砌起,筑起两道石坝来护卫沿江两岸的居民,加深两条护城河,又在陈公塘四周设堤,有警报就决开堤坝作为屏障,人心开始稳定。
又任提举江东路常平茶盥公事。 刚到任,他就弹劾所属的几个贪官,被施以墨刑驱逐出境的小吏有一百多人,释放了二百多个被滥捕入狱的犯人,放免了十万多缙的债钱。
夏天大旱,道传应诏陈说纸币的改换,令官民恨之入骨;钞法施行,造成商贾疑怨,赋敛增加,军将盘剥,都切中时弊。于是逐条呈上治荒策,朝廷大都听从。
与漕臣真德秀赈济灾荒,道传分管池州、宣州和徽州,严冬时节,穿行在风雪之中,即使是偏逮的山乡村野也一定要到达,很多人依赖他得以保全性命。 摄宣州太守,行朱熹的社仓法,上饶、新安、南康等郡都响应,百姓受益。
广德太守魏岘弹劾教官林庠丢弃堂试而任救济之职,挟持漕臣欺凌太守;而且说真德秀轻视朝廷,独断掠美,请求远置。道传上疏,竭力辩驳,魏岘获罪免职。
正值胡榘任吏部侍郎,举荐道传代替自己。道传称病请求离朝,未被允许;皇帝召他奏事,再推辞,又未被允许。
于是他入廷奏对,上白宫中,次及朝廷,一直到侍从、台谏,其中的阙失,他和盘托出,无所顾忌,皇帝也不以为忤逆。 授兵部郎官,辞谢未就。
监察御史李楠窥视当权者的意旨,请求授道传节度使镇蜀,于是道传出知果州。到达九江时,患病去世,卒年四十八岁,皇帝下诏特赐转一官退休,谧文节。
道传从蜀来到东南,虽然未能到朱熹门下拜谒,但他访求到了曾经跟朱熹学习过的人,与他们一同讲论学习,得到了朱熹的全部遗著阅读一遍。他笃于实践,气节高超。
没有经史方面的论着,他说:“学问未达到,不敢妄作。”未曾随意作诗文,他说:“学问未达到,无暇来作。”
育一天因病请假在家,真德秀来造访,见他在屏问设一卧榻,大笔书写“唤起截断”四个字,知道他如此用功慎独。为官以惠利为本,赈济饥荒遗爱于江东,人们长久思念他。
有三个儿子:达可、当可、献可。 找的这个版本,有些错误,仅供参考。
5. 鸣梁海战具体内容是
鸣梁海战 李舜臣 1597年3月,日本小西行长、加藤清正率领14万陆军、万余海军以及战船数百艘,再次大举侵朝。
此时接替李舜臣职务的是昏庸无能的元均。7月15日,日军突袭漆川岛朝鲜水军驻地,朝军毫无准备,遭到惨败。
9月,日军舰队又一鼓作气,突袭并占领了闲山岛,朝鲜水师再遭败绩,全军面临崩溃。而日本陆军也逼近朝鲜王京汉城,朝鲜再次出现岌岌可危的局面。
大敌当前,朝鲜举国上下一致强烈要求重新启用李舜臣。朝鲜王迫于形势,不得不顺应民心,重新任命李舜臣为三道水军统制使。
而此时,当年扬威海上的威武水师,现在只剩下可怜的12艘军舰。 李舜臣到任后,在全罗道右水营着手重建海军,8月28日,抱国心切的李舜臣指挥这支小小的海军,毅然投入鸣梁海战。
在鸣梁和珍岛碧波亭之间,有一水流湍急的海峡。李舜臣乘退潮时派人设置了铁索与木桩。
日本海军打败元均舰队后,企图在朝鲜水师重建之前将其彻底摧毁。9月16日,日军藤堂高虎率领330余艘战船和2万陆军从兰浦出发,准备趁涨潮时进入鸣梁海峡,向朝鲜水军发起攻击。
大战当前,李舜臣将许多民船伪装成战船,列于水营战船之后,以迷惑敌人,自己亲率12艘战船引诱敌人驶入鸣梁海峡。一场恶战,击沉敌人指挥船和其他战船2艘。
日军主将被杀(当然不会是小西或藤堂了^^),阵形大乱。这时已开始退潮,海水湍湍东流,朝鲜战船趁势猛攻,敌船招架不住,顺流东撤,但被铁索和木桩挡住去路。
朝鲜战船抓住有利战机,奋力冲杀,击沉敌船30余艘,毙敌4000余人,重创了日本舰队。 鸣梁海战的胜利,不仅粉碎了日军的海上进攻,而且使敌陆军也不得不龟缩在南海岸的狭小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