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什么意思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
出处:《晋书·列传三十九》记载: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译文:
后来王导在整理中书省文件时,才发现周顗极力为他辩白的奏章。周顗一直在维护他,只是不在他面前表示出来而已。想到自己不负责的沉默,一股强烈的负罪感涌上心头,他回家后对家人说:“我虽然没有直接杀死伯仁,可伯仁却是因我的不作为而死。幽冥之中,我对不起这个良友呀!”
扩展资料
伯仁:周顗(yǐ)(269年—322年),字伯仁。晋朝时期大臣,西晋安东将军周浚之子。王敦之乱时,周顗被大将军王敦杀害,终年五十四岁。后追赠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谥号“康”。
王敦叛乱时, 王导因为怕受牵连,每日都带宗族二十余人跪在宫阙外请罪。恰好好友周顗入宫,王导哀求说:“伯仁(周顗字),我一家百口就托付给你了。”周顗毫不睬理,入宫对明帝说王导忠诚,申救甚至,明帝听从他的意见。
又留周顗饮酒,周顗酒醉出宫,王导还跪在宫门前,又求周顗,周顗不答,却喷着酒气说:“我要诛杀那些乱臣贼子,换取金印,挂在手肘后!”王导自以为周顗不救他,甚为怨恨。
其后王敦入建康,征求王导意见,问周顗是给他高官还是杀掉,王导都默而不语。于是王敦就杀掉了周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一句谚语,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
扩展资料
典故:
东晋王朝建立后,王导、王敦兄弟掌握了大权,特别是王敦飞扬跋扈,引起了司马睿的不满,双方剑拔弩张,王敦在外地起兵进犯京师建康。有大臣建议司马睿将王导在内的王氏一族全部诛杀,惶恐之下王导率领王氏宗族跪在皇宫前请罪。这时见周顗入宫,王导高声呼喊:“伯仁,几百口全靠你啦!”,没想到周顗连头都没回,径直入宫。
他见到司马睿后,备言王导之忠君爱国,决不能错杀忠良。元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周顗一时高兴又喝了不少酒,一会儿醉醺醺的走了出来。跪在宫门外王导见到他后,又大声呼喊他。周顗不为所动,对身边的人说道:“如今杀了这帮贼子,便可换个大官作了。” 出宫后,周顗立即上书朝廷,坚持说王导不可杀。
然而王导对此一无所知,对周顗怀恨在心。不久王敦大败周顗等人朝廷大军,占领建康,王敦召见周顗,并对他说:“伯仁,你有负于我啊!”(当年周顗在荆州时,王敦曾救过他),但周顗却说:“你举兵反叛,我亲率六军而不能扺抗,朝廷军队溃败,因而有负于你。”,这时有人劝周顗逃走,但他决意要与朝廷共存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出处:
《晋书·列传三十九》记载: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字伯仁)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顗喜饮酒,致醉而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顾左右曰:“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导不知救己,而甚衔之。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又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有一个人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因为你的缘故死了。伯仁就是指这个背锅者。
出处如下:
《资治通鉴》中记载,公元322年,晋中宗朝中重臣王敦起兵作乱,其弟王导及家族受牵连,在宫外候罪。 良臣周伯仁进宫时,王导请其说情。周伯仁虽然表面不加理睬,但积极向皇帝进言,言导忠诚,后来还专门上书为王导请命。王导非但不知,一直还怀恨在心。 后来王敦握有大权,询问王导要不要杀掉周伯仁,王导一言不发,最后导致了周伯仁的被杀。后来王导从文库中找到了周伯仁以前的奏折,才恍然大悟,痛哭流涕,“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这个故事流传良久,如今已经成为人们承认“无心之过”的代名词。它表现了中国古代君子有道德自责、承担责任的勇气,尽管一生将背上沉重的内疚包袱。
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
这句话是一句谚语,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讲的是周顗一直维护王导,但是王导不知,反而一直怨恨他,后来王敦想要杀周顗,询问王导意见,王导沉默,于是王敦杀了周顗。后来王导才知道周顗一直维护并救了他。
扩展资料
周顗(yǐ)(269年—322年),字伯仁。汝南安成(今河南省汝南县)人。两晋时期名士、大臣,西晋安东将军周浚之子。
周顗少年时便有重名,弱冠时袭封武城侯,曾在东海王司马越之子、镇军将军司马毗属下为长史。琅玡王司马睿出镇建业,征辟周顗为军谘祭酒。后出任宁远将军、荆州刺史、护南蛮校尉,官至尚书左仆射。周顗以雅望而获盛名,但他常酒醉失态,又不理俗务,有“三日仆射”之称。
王敦之乱时,周顗被大将军王敦杀害,终年五十四岁。后追赠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谥号“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