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到底有多少种

 我来答
庾穹富晓莉
2020-03-12 · TA获得超过3780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133
采纳率:30%
帮助的人:422万
展开全部

 
 
 
 
气功是中国传统的功夫之一气功的类型有很多,从渊源上看,中国气功主要可分为佛、道、医、儒、武、
鬼谷子
这六大家。《
中国气功大全
》共收录气功功法200余种,不同的类型其动作方式以及适宜的人群都不相同。
  1、以动、静作标准:可以分为静功和动功两大类。
  其中静功还可按姿势分为卧式、坐式、站式,具体功法如放松功、内养功、站桩功等等。
  动功大多采用站式和行走式,如峨嵋十二桩、太极拳、五禽戏等。也有坐着练的动功,如坐式八段锦。特殊情况下也可躺着练动功。
  动功还可按是否有规范化的动作招式节段程序分为套路动功和非套路动功。
  非套路动功又可按是否完全随意分为散手功和诱发功。
  2、以姿势作标准:可分为卧功——躺着练的功法;坐功——一般坐着或盘腿坐练的功法;站功——站着练的功法;行功——行走中练的功法。
  3、以练功注重的手段作标准:可分为调息功、
调身
功、
调心
功。
  (1)调息功:又称吐呐功,是侧重于呼吸方式锻炼的一类功法。
  (2)调身功:又称形体功,是侧重于体势、体力锻炼的一类功法。因其注重于
筋骨
肌肉
的锻炼,而称之为外功。通常叫做“外练筋骨皮”。
  (3)调心功:也称意守功,是侧重于
意念
锻炼的一类功法。因其注重于体内意念的锻炼,而称之为内功。通常叫做“内练一口气”。
  (4)按
流派
来源为标准:可分为医学气功、
儒家
气功、
道教
气功、
佛教
气功、
武术气功
等。
  (5)以应用目的作标准:可分为书画气功、音乐气功、
舞蹈
气功、
戏剧
气功、表演气功(
杂技
)
体育
气功、
医疗气功

丹道
气功、
禅定
气功等。
  (6)以发源地为标准:如峨嵋气功、
武当
气功、
少林气功
、昆仑气功等。
  (7)以
机体
主被动状态为标准:可分为主动气功与被动气功。主动气功是指完全靠自我练功来健身治病的。被动气功则指通过别人帮助,使自己功能状态得到调整来健身治病的一种治疗形式,被动气功亦即通常所说的“外气”治疗。

同欢欢乐人生g
2013-11-27 · 超过71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50
采纳率:66%
帮助的人:65.4万
展开全部
在这个短暂而特殊的时期里,中国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了什么是气功,大约5000万左右的人练习过气功。气功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引起了全国以至其它一些国家的重视,从农民、工人到知识分子,从普通百姓到政府官员,不分男女老幼,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卷入了这场气功浪潮。期间,出现了许多“气功大师”和不知来历的“神秘人物”,还有著名的“特异功能者”和气功作家,这些人物一起演出了一场令人瞩目的小品闹剧。在这段时期,气功的理论发展突飞猛进,气功被冠以“人体科学”的美称,甚至有断言称21世纪是人体科学的时代。(这里所说的“人体科学”是指关于人体特异功能和未知潜能的学术研究。) 另外,气功已经成为了中国当代的新型宗教,它迅速建立的运行机制有很强的社会渗透力,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门派为主干的规模体系,这一点曾引起政府的不安和轻微的干涉,但很快,气功获得了政府的许可和承认,或者说是管理,成为一种社会承认的“新兴学科”。 气功的定义简单地说,气功就是通过特定的方法使身体的姿势动作和(或)意念达到规定的要求,从而使身体得到“气”的医治,并可以获得超自然的特异功能。这种“气”和特异功能是来自灵界的邪灵。(在第四章将详细解释灵界和气功的原理。) 练功者可以感受到“气”的存在,有明显的感觉,能在身体里移动,能发出身体,可以医治疾病。某些练功者可以获得特异功能,如治病,透视物体和人体,能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能长时间不吃饭,能用意念搬取物体,能占卜,预言,甚至灵魂可以随意离开和回到身体,等等。 这种“气”的本质和特异功能的来源我们将在第四章详细研究和探讨。本章的重点是研究中国当代气功的发展过程和特点,使人了解气功这一现代宗教在中国的概况。 按时间顺序来划分,气功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序曲——武术的兴起;2、气功的萌芽;3、气功的高潮;4、气功的低落。 笔者个人的练气功经历贯穿了以上所有的过程,这正是我的青春年华时期。上帝把时间象流水一样冲去,人生短暂得仿佛一声轻轻的叹息,而我却用了生命中几分之一的时光去追求一个可怕而错误的目标,实在很荒唐,也很后悔,更有难以解释的遗憾。笔者将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讲述中国当代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并从感性和理性的角度来研究这一特殊的现代宗教。 一、序曲——武术的兴起 一九八二年,电影《少林寺》在中国放映,其影响如同一把烈火,燃遍大江南北,男女老幼无不争相观看,并为之如醉如痴。一时间,少林寺这一佛教寺院家喻户晓,成为千千万万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崇拜仰慕的“圣地”。中华民族终于在这次“武术普及教育”的大课中寻找到了久违的自豪和自信。年老的一代人开始讲起从前他们所见所闻的武林传奇和江湖故事,新一代人兴奋而又半信半疑地听着;终于,中国人庄严地看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而令人肃然起敬的民族瑰宝——武术,这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天下工夫出少林”,少林工夫是中国武术的代表。由于它始创于自印度来中国传教的和尚“达摩”,于是,许多人因此知道了佛教,并对其颇有敬意,和尚也开始受到尊敬。更为狂热的举动随之出现了,不计其数的人们前往少林寺参观、学习,甚至要求出家为僧。街道上,校园里,随处可见模仿电影中打斗的年轻人和小孩,且吼叫声不绝于耳。中国人在学工,学农,学兵和学科学之后,学习武术终于又成为当时最时髦的潮流。。 随之,配合着高昂的民族情绪,许多武打电影匆忙上映,题材也由少林寺发展到了更远的地方,许多这方面的杂志媒体纷纷创刊,把武术这一民族话题炒得如火如荼,畅快淋漓,大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这一时期,中国本土自家的宗教——道教,终于耐不住寂寞,开始提醒人们注意他们的存在和神秘,人们又从他们那里学到了新的概念,一种比武术更厉害的东西——“武功”。与“少林功夫”相对应,“武当功夫”成为又一引人注目的“奇学”。这种工夫来自道教的圣地——武当山。很自然地,许多人对此很满意,因为道教是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人自己的宗教,人们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它,民族自豪感更加纯洁一些。电影中,武当山的道士,看起来要比少林寺的和尚神秘而有头脑得多。 武功是什么呢?和尚们拳脚出击,震撼有声,是力量和技巧的结合,叫做武术。而武功通过道士们表现出来的,却常常柔和缓慢,但是却比武术更有威力,令人敬畏。这的确不容易理解,也不合逻辑。太极拳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道教武功,能健身,能作战,看似柔和如舞,实则极有杀伤力。关键的问题是这个“功”,它所暗示的是一种难以理解的力量,要解释这种力量,就要引入一个名词:气功。 二、气功的萌芽 我第一次接触气功是一九八二年。那一年母亲多病,久治不愈。当时有一本气功杂志,哥哥把它带回家。我看过了,第一次接受了气功的概念,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认识。当时,香港的武侠小说传入了中国,于是,继电影《少林寺》之后,再次掀起全国性的浪潮,主要的参与者还是青少年。我们当时读武侠小说简直着了魔、入了迷。武侠小说以横扫千军之势占领并笑傲中国书市,以绝对的优势吸引着中国千千万万的男性读者。同时,台湾的言情小说也几乎平分秋色,影响了几乎整整一代女孩的爱情、婚姻和人生观。 这就是八十年代中期中国的文化状况。中国人,尤其青少年的信仰、人生观就象一页空白的纸,任由先伸过来的画笔随意涂抹。整整一代年轻人在寻找、觉醒,无法从父辈那里得到指点,因为上一代人也在这新时代里迷茫不知方向,只能用苍白的道理教训着年轻人,却遭到了无情的嗤笑。 我从年幼时就在父母的督导下,大量阅读中国古典名著,偶尔也读过外国名著。印象中,这些中国名著小说主要是关于打和杀,再就是鬼和神,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我有浓厚的兴趣读这些书,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书可读。终于,在一九八二年,我第一次读了一本香港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不是国家出版的,印刷质量很差。那是一个晚上,我在家开始看这本书,几页之后,我惊讶地发现,这是一种我从来没有看过的小说,它象一块磁石,强烈地吸引着我的全部身心,随着情节的深入,我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兴奋和满足感。我没想到天底下还有这么好看的书。尤其书中身怀绝技的武林人士,他们就会那种比武术更高级的武功,有超出常人的能量和杀伤力。我心中无比羡慕那些武功高强的侠客,书中的人物和情节极大满足了我的幻想和梦想,那时我还年幼。几个小时后,我读完了那本书,那只是第一册。我顿时心中难受得很,恨不得立刻看到第二册,第三册和全套的书。可是只有第一册。后来,我把这本书带到了学校,给要好的同学看,但很快,这本书在全班男生中传开了,大家争相抢阅,无比激动兴奋,象我一样“大开了眼界”。其中个别同学将此书视为“宝书”,因为买不到这本书,他们就开始用手抄写。于是,也不知道花费了多少节晚自习课,占用了多少节政治课,终于完成了工整的手抄本。而他们的作业也许从来没有那么认真。 武侠小说的强劲热潮在中国持续了大约十年。这股席卷大陆的南风给年轻人灌输了一种“超人的暴力”的观念,它之所以能被人认可,除了满足国人出人头地的幻想之外,还宣扬用这种超人的武功匡扶正义,所谓的一种“侠客”的形象,而这种形象是受到各种年龄层次的人的普遍尊敬。由此激发了所有相信这种武功存在的人们去追求学习这种技艺。他们把生活中相当的时间和热情用在了这方面。 我读武侠小说后,虽然非常羡慕敬仰小说中的侠客,但对小说中描写的玄而又玄的武功持怀疑态度,认为那只是虚构夸大罢了。而对武术却开始热衷,积极地按照杂志上的招式比画,内心中充满了成为侠客的愿望,也渐渐有了追求超人能力的念头。同一个时期,我又读了古典武侠小说《三侠五义》,神话小说《封神演义》,还读了《聊斋志异》。这些小说大大刺激了我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我开始对超自然的能力和鬼神世界(虽然我那时还是无神论者)有特别的兴趣,并因此获得非常的快感和满足感。无神论开始在心中动摇,而有神论的种子渐渐播下了。 后来,母亲的病越来越重,而且奇怪,犯病时不醒人事,抢救后却很快恢复正常。后经诊断,大致猜测为神经官能症之类的病。后来,单位终于同意母亲到外地的精神病院的神经科去治疗,由我父亲陪着。家里往日的欢笑一扫而光,从此充满了沉重和忧郁的气氛。隔一段时间,父母回来一次,带回一些书籍,有气功杂志。当时我第一次认识气功这一名词,很新鲜,但一点也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听父母解释了一下,也没明白。 于是,母亲开始在父亲的帮助下练习做《五禽戏》,就象广播体操一样,五禽戏分为五种动作,分别是模仿虎、鹿、猿、熊、鸟的五种姿势。据说是华佗当年在深山老林里采药时观察这些禽兽的动作,很受启发,就编出了这套健身体操。很快,母亲的动作学得尽善尽美,家中终于有了一点盼望。 大约一、两个月以后,母亲的身体状况似乎还是老样子。有一天爸爸从书店买回了一本书《自发五禽戏动功》。经过父母研究,终于有了惊人的发现!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什么是真正的五禽戏,它不是简单的体操式的动作,而是有很深的内涵。那就是按照几个简单的步骤,你会调动自己身体里的“气”,顺着“气”的带动,你的身体会自动地出现五禽的动作,就象有人牵着你去做一样。听起来实在很不可思议。但母亲开始练习了。 惊人的事情发生了!母亲在练功的时候自己动了起来!出现了五禽的动作和声音,而且栩栩如生,象极了!更奇怪的是,母亲的身体开始奇迹般地康复,多年难治的疾病很快得到控制。真是奇迹,全家人感叹不已,也异常兴奋,想必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高兴程度也就不过如此吧。从此,大量的气功书刊买回家来,全家人都开始关心气功的事情,父母教我们练习简单的功法,我的家庭从此步入了气功时代。 这个时候,整个中国也进入了气功时代。 我们可以看到,武术是借着电影《少林寺》的强劲南风登陆的,而气功是在武术这一开场白之后登上社会舞台的。这股南风如此强劲,以至轻易占领了九亿众生的洋洋大国。我们来分析以下其中的原因: 1、1979年以后,中国政府明智地选择了对外(主要指对西方)的开放政策,除了政治以外,其它领域开始了对外的接触和合作。《少林寺》是中国和香港联合制作的,这种题材的电影在中国传统宗教色彩依然很浓的港台地区早已泛滥,但大陆地区刚从“革命样板戏时代”过来不久,本身看到这种新题材的电影就很新鲜。因此,这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从港台传回大陆。在三十多年的无神论文化影响中,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极其陌生,甚至年老一代人也从记忆中洗去了传统文化观念。 2、年轻一代人的脑海中还有斗争的概念。战争的题材是年轻一代人从小就学习背诵的必修课。“消灭敌人”是他们心目中最光荣的英雄行为,因此,对电影中的暴力没有引起任何的非议,反而给年轻人以极大的启发和盼望,那就是任何一个人如果能会武术,他就可以成为一个打击坏人的英雄好汉。于是,解决了温饱后的年轻一代人的精力和活力就很自然地倾向于个人英雄的作为,武术成为他们梦寐以求的技术。那时,社会没有能力告诉他们真话,也没有提出让年轻人感到正确、真实而新鲜的生活方向。 3、“文革”让大部分中国人对共产主义信仰失望和麻木。年轻人的心灵更是不置可否,心灵的饥渴使他们追求刚刚进入中国的物质用品,但是缺乏心灵的用品和给养。这时候《少林寺》所带给他们的是心灵的饱足。同一时期,港台的校园歌曲也开始传入,英语的学习热也风靡校园。由于人性的罪恶倾向,在接受外来空气的过程中,暴力色彩的武术成为最吸引人的事物。这一点也不奇怪。 4、气功显然具备比武术更有意思的作用。它的萌芽具备了合适的社会时代环境,人们发现了它神秘的作用。它以难以置信的事实说服了实践的人们,并以惊人的速度在中国迅速传播。 令人诧异而又感到可悲的是,那个时期一个小小的新鲜事物就可以牵着整个民族的鼻子走,大家有同样的头脑,同样的思维方式,同样的性格;还好,衣服的样式已经开始不同了。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道家实修
2021-03-15 · TA获得超过35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17
采纳率:75%
帮助的人:111万
展开全部
不论多少种气功,唯“动”、“静”二字。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