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知己知彼,百人百用?
2019-04-09 · 致力于图书出版、影视IP
人生成功与否不全在于自身的实力,更在于是否有适合发挥实力的地方,是否有懂得欣赏自己的人。
在现代社会里,想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就要做到“知己知彼”,想打造一个优秀的团队就要学会百人百用。在鉴别、选拔、任用人才方面,曾国藩有自己一套办法,有知人之明、用人之智和树人之道。
能不能鉴别、选拔、任用人才,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吏治世风,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因此,曾国藩对于人才非常重视,不论在何时都注意留心人才。所以后来就有人评价他说:“曾国藩之好才爱士,为当时之最。故中兴将吏大半出于其幕”……此类评价之多,可以说难以一一列举。
善于识人用人是曾国藩成功的根本要诀。他认为,“为政之要,首务得人”,“得一好人,便为天地消一浩劫”,“多事之秋,得一人则重于山岳,少一人则弱于婴儿”。但是用人极难,知人尤难,所以他慨叹“人不易知,知人不易。”俗话说:“人心隔肚皮”,想真切地了解一个人很难,但也不是没有办法。
经过长期实践,曾国藩提出了一套认识、鉴别和考察人才的理论和方法。
他在《应诏陈言疏》中提出应以“考言”为主,看他是否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能力,除此之外,还要考察志、态、品、思多个方面。例如就“志趣”而言,曾国藩认为卑微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高贵者“墓往哲盛隆之轨”,高低贵贱立时可判;就“品行”而言,人才要以“朴实廉介为质’,要有操守而无官气,这是考察和选拔人才的标准;就“思想”而言,曾国藩认为要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妄言。
除此之外,曾国藩甚至还发明了“相人”之术,就好比医者的“望闻问切”,从神骨、刚柔、容貌、五官、须眉、声音、情态、气色等方面来“相人”。虽然有许多迷信色彩,但是也不乏某些合理的内容,对于识别和选拔人才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的。
曾国藩知人用人的高明,仅从他的幕府组成人员来看,就可窥见一斑。
他幕府中的人才可以用包罗万象来形容,主要有谋略、作战、军需、文书、制造等几个方面。其中每个方面都有三五个行业的代表者,几乎囊括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人才。因此,当时就有人评价曾国藩幕府人才之盛:“幕府人才,一时称盛,于军旅吏治外,别有二派:日道学,日名士。道学派为:何慎修、程鸿诏、涂宗瀛、倪文蔚、甘绍盘、方谋诸人。名土派为:莫友芝、张裕钊、李鸿裔诸人……时文正幕中,有三圣七贤之目,皆一时宋学宿儒。
文正震其名,悉罗致之。”
当时,全国各处的军官几乎都聚集在曾国藩的军队里,总共不少于二百人,幕府中还有一百多人,这还不算幕府外的候补官员、学子、各门类的专家,多而全面,几乎是全国精英的积聚地。由此可见,曾国藩的声望和功业对人才的吸引力。
曾国藩对自己身边的幕僚和营中将领也有许多中肯的评价。对于胡林翼,曾国藩说:“胆识绝人,威望夙著”,“才大心细,为军中万不可少之员。”
对于左宗棠,曾国藩说:“其才可独立一面,固已历有明征。其虽求才太急,或有听言稍偏之时,措词过峻,不无令人难处:而思力精专,识量闳远,于军事实属确有心得”,“实属深明将略,度越时贤”,“左帅平定甘肃之后,恐下文尚长,亦由天生过人之精力,任此艰巨也。”
对于李鸿章,曾国藩说:“少荃天资于公牍最相近,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之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竞青出于蓝,亦未可知”,“才大心细,劲气内敛,可胜汀苏巡抚之任”,“用人行政不改常度,而高掌远跖,治事清核,实鄙人所不逮”,“殊为眼明手辣”。
对于杨载福,曾国藩说:“气韵沉雄,出奇制胜。”对于彭玉麟,曾国藩说:“淡于荣利,退让为怀。”在论及营中诸将时,曾国藩说:“塔齐布,一威望之将;毕金科,一骁悍之将,王福、韩升均属难得之才……”
王安石说:“人才难得亦难知”。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人才,将不同人才用到最合适的位置,是当政者需要着意关注的问题。曾国藩在这方面已经做了成功的范例。他手下的人才不管是太平天国时期还是洋务运动时期,大都与他风雨同舟,为他的伟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曾国藩在《应诏陈言疏》中,详细列举了培养人才的各种方法,即教诲、甄别、保举、超擢,并将其形象地比喻为种植禾苗。教诲,犹如种植耕耘禾苗;甄别,犹如铲除杂草;保举,犹如灌溉禾苗;超擢,犹如天降甘雨,使禾苗蓬勃生长。
曾国藩不仅把自己的理论通俗化,还从古人那里寻找依据以增强说服力。
例如他引《淮南子》说:“功勋可以通过努力来获得,声名也可以通过努力来获得”;又引董仲舒的话说:“勤学好问,就会知识广博;以道德标准行事,那么德行就会日有所进”;还引用《中庸》的话说:“别人花一分功夫,自己就花一百分的功夫,别人花十分的功夫,自己就花一千分的功夫”,以自己的加倍努力来获得成功。
由此可见,曾国藩不但精明、善教育人,还能引证论典,比喻形象地阐述思想,使他的思想成为对后世影响很深的财富。
除此之外,曾国藩对人才的养成也有自己的一番认识和见解,他认为人才的培养可以归结为一点就是“勤勉”。曾国藩这一人才培养思想,可以从他对李鸿章的教诲中看出来。
李鸿章原本是曾国藩的门生,当他得知曾国藩在江两征剿太平军的时候,立即动身前往江西,希望能够得到曾国藩的重用。但是当他到了曾国藩的军营后,曾国藩并没有立即接见他,李鸿章一等就是一个月。于是,李鸿章通过在曾国藩幕府任职的陈鼐探听消息。当陈鼐向曾国藩提起李鸿章的时候,曾国藩故意冷冷地说:“少荃是翰林,很了不起!他想来我这里,恐怕他才高气大,容他不下呀。也许回京任职更有前途呢!”
陈鼐听出了曾国藩的话外之意,赶忙说:“大帅,这些年少荃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练,已不同于往昔少年了。大帅何不给他一个机会呢?”曾国藩既然收李鸿章为徒弟,必然是欣赏和喜欢他的,只是弟子有缺点时,为师的应该加以指点并帮助其改正。在官场上,心高气傲、锐气十足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曾国藩只是借此时机磨练李鸿章而已。也正是因为有这种良师的指导,才使李鸿章成为了晚清时期继曾国藩之后又一个顶梁的人物。
总而言之,人生成功与否不全在于自身的实力,更在于是否有适合发挥实力的地方,是否有懂得欣赏自己的人。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就不仅要修为自己,也要观察别人。用人的人更要有非凡的洞察力、支配力、培养力,做到这样才是真正的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