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天寿命的昆虫蜉蝣,为什么没有灭绝呢?
该如何评价蜉蝣呢?我国伟大的宋词人苏轼曾经用它来这样比喻生命:“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感叹人不可掌握生命的常暖,变化无常不是人能所控制。也许这是许多小伙伴第一次认识蜉蝣,在语文课本上。
不过早在苏轼之前,就已经有人发现了蜉蝣,而当时的古人还更直接明了,看中了蜉蝣身上被阳光折射得透亮的身体,先秦之际,有人这样动人地形容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衣冠楚楚是形容人穿得大方整齐又颇有美观,但是没想到成语的原型是出自于蜉蝣。
现代人可能觉得自己穿得衣冠楚楚怎么能跟渺小得只有一天寿命的昆虫蜉蝣相提并论呢?
是的,渺小如蜉蝣的确不是任何生物都是能相配的,包括你,跟蜉蝣比起来,你根本就不配。
只有一天寿命但是比谁都要牛逼人们对于文字的造诣可谓是层出不穷,特别是文人,对于同样一件事情,善于把文字绣出低调奢华有内涵的花,再加以形容。
普通人形容生命短暂——他死得早。
但是文人撒起手来就是白驹过隙、昙花一现、浮游一生、朝生暮死……
而文人在用这些美丽的词语时,别以为他们都是凭空想象出来,就像是影视作品一样都是虚构。
可即使是虚构,也要有原型才敢创作啊!而“朝生暮死”的原型就是蜉蝣。看来蜉蝣这一渺小的昆虫也承载了当年文人相当一部分的回忆。
蜉蝣这个昆虫说起寿命简直不值得一提,24小时的生命力对于其他的生物而言简直是一个笑话。
许多昆虫的生命都比蜉蝣要长,但是唯独蜉蝣很牛逼,人们却把这个生命短暂的小鬼记住了。
就像是班上成绩最好和成绩最差的学生都能让老师轻易地记住一样。蜉蝣被人们牢牢地惦记在脑海中,有空的时候还拿出来比喻一番。
身为短命界的王者,蜉蝣却一点儿也没有给自己丢脸,它的祖先活在地球的时间甚至比恐龙还要早,几乎可以称作“活化石”,而且它还是有名的最古老的有翅昆虫。
这个头衔比谁都牛逼多了,蜉蝣比恐龙出现早,后代比恐龙还要多,秦始皇的千秋万代理想,只有一天寿命的蜉蝣实现了,现在不知道已经过去多少代了。
蜉蝣的交配成年的蜉蝣只有一天的寿命,小时候快乐地吃喝拉撒都已经成为过去的往事,蜕皮过后的蜉蝣已经是成年,就要干成年该干的事情,甚至还不吃饭。对于蜉蝣而言,没有什么比生娃更重要。
显然一天的时间相比过去在水中游玩1年到3年的时光,少得几乎不足为题。但这就是蜉蝣的宿命,好好地利用24小时的时间寻找伴侣并且交配生娃成为它们死亡前的头等大事。
于是没有过多时间寻找伴侣的蜉蝣都来一场大型的集体相亲仪式,在百万蜉蝣群众寻找独一无二的你。蜉蝣为这一天的到来等待已久。
蜕皮是为了更好地风行和以最好的姿态迎接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
雌蜉蝣和雄蜉蝣扑动自己略带透明光泽的翅膀从清晨出发,集体参加“婚飞”的现场。
在飞行的过程中相互聚集在一起,从别人看,漫天凤舞的蜉蝣很是震撼,但是对于蜉蝣来说,这是奔赴死亡的最后盛宴。
雌蜉蝣和雄蜉蝣在飞行的过程中要是确认了对方,直接在空中进行交配。
但是因为时间紧迫,通常还来不得等到雌蜉蝣首肯,雄蜉蝣就霸王先上弓。
雄蜉蝣仅仅地抱住雌蜉蝣,以稳定平衡状态,随即两者的腹部尾部就相连直接交配。
蜉蝣的交配方式很直接,大概5秒钟左右就完事。可是一次的交配并不能百分百让雌蜉蝣怀孕,因此在婚飞时间,雌蜉蝣通常与许多雄蜉蝣交配。
而交配过后的雄蜉蝣慢慢地衰竭,最后坠落于地面上,生命倒计时开始。而雌蜉蝣拖着身体用尽剩余的力量奔赴水面,将卵产下,完成生命中的最后一件事也随即死亡,短短的一天里,它们的寿命就此终结,短命的成年蜉蝣几个小时就和世界做告别,但是大多数都是一天的寿命。
蜉蝣不灭绝的秘密既然蜉蝣的生命那么短暂,何以到现在还不灭绝?
要知道老虎的寿命可以上几十年,现在还濒临灭绝呢!
这一方面说明了蜉蝣对人们的危害性不大和利用性不大。
它不同于老虎、犀牛、皮毛可以给人类御寒,牙齿能够人们用药,身上的肉还能吃,而吃蜉蝣的人并不多见,并且老虎对人类具有攻击性,从前古人看到它不是躲就是将它打死,而蜉蝣不会。
其次蜉蝣身处食物链最低端,吃的东西只是普通的水生植物之类的,不怎么挑食并且容易获取,自然存活率也高。另外蜉蝣的产卵数量也惊人,通常情况下它们甚至可以产下3000个卵子左右,如果它们存活率足够高的话,其数量将以几何的形式增长。
这就是蜉蝣不灭绝的原因之一,而且蜉蝣幼年生活在水中,并且蜉蝣不挑食。
也就是说蜉蝣的分布可以很广泛,只要有水源,没有受过什么危害的污染,它就能生存。
不像是恐龙,它存在于食物链的高端,能吃的食物有限。而且蜉蝣的身体小,在一定程度上,遇上什么情况能迅速地躲开。
蜉蝣的数量极庞大,如果成百万级别的蜉蝣一起婚飞的话,那场景和下暴雪没什么区别,甚至开车还不一定能看清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