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出汗是不是气虚 ?
一、坐着不动也易出汗——气虚
有些人坐着不动都会出大汗或者稍微运动就大汗淋漓,这多提示或为肺气不足、阳气虚弱。
肺主气,气固体表,能摄血摄汗液,肺气足,则像磁铁一样吸引住汗液,让它不往外泄;气虚,则失去牵引力,汗液止不住地往外流。
都市人工作压力大、精神长期紧张、生活作息不规律、缺乏运动,是引起气虚的重要原因。气虚的人除了易出汗,还常常感觉疲倦,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或常处于情绪低谷。
二、睡着了更易出汗——阴虚
有一些人白天出汗并不多,但是晚上睡觉时,特别是睡着后出汗就非常多,甚至湿透睡衣,但是醒来后汗就自动止住了,这种情况叫做“盗汗”,以阴虚火旺的人最为多见。
阴虚则阳亢,阳热亢盛,就会蒸发阴津而表现为出汗多。这类人常常晚上睡不好,还有五心烦热、口干舌燥、喉咙干痛、声音嘶哑、大便干结、易发脾气等症状。
对于不同的出汗情况,该如何调理?
1.气虚型出汗:补气固表
中医眼中,“气”指的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物质,因此久病之人必然伴随着气虚,这是生命物质损耗的表现,“表”指的是人体的防护功能。“补气”指的就是补充人体所需的动力,“固表”则是加强人体防护外界病邪的能力。在补气固表方面,中医常用的有白术、黄芪等药物。
白术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术”,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其药性甘、苦、无毒,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作用。它可用于脾气虚弱的食少、便溏、倦怠少气、自汗;水湿停滞的痰饮、水肿;妊娠脾虚气弱、胎气不安、足肿等症。 除湿治痹宜生用;健脾和胃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
黄芪在我国的药用历史,迄今已有2000多年了,在名目众多的中药材里,唯有黄芪被称为“补气诸药之最”,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更是将其列为上品,《本草纲目》中称黄芪为“补气之长,可治一切气虚血衰之证。”历代医家素有“外行重参, 内行重芪” 的说法,黄芪在补气固表方面的作用,甚至胜过人参。
2.阴虚型出汗:分脾、肺两调
(1)肺气虚。对于肺气虚的患者而言,除了会有气短自汗的症状外,还会易感冒,面白舌淡。
中医讲,“肺主白色”,除了山药,多吃一些白色食物,如百合、梨、银耳、马蹄、麦冬等,都有助于保护肺气。
(2)脾气虚。脾气虚患者除了爱出汗之外,还会有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适,易疲倦,大便溏薄,面黄等症状。
中医五行学说讲夏季对应我们五脏的心。此时人体心气旺盛,出汗多,易伤气阴,因此夏季养心三原则:清火养心、养阴扶阳、补气补血。
总之,正常的出汗是一种生理现象,而有些情况下比较异常的出汗状态的确也是在提示一些疾病,如果真的出现了,一定要注意到专业医院进行检查。
建议你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
我也是一名中医医生,我简单的给你讲一讲。
首先正常人剧烈运动啊,进食或者喝热水导致的出汗,那这个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出汗又分为自汗,盗汗,大汗。
一般自汗的话就是白天的时候汗出的比较多,嗯,活动以后汗就更多了,同时可以有怕冷脚冷然后没力气,没精神等情况。
这样情况的话一般就提示是气虚或者阳虚。
睡着时出汗,然后醒来以后就不出汗了,那这个就是盗汗,这种情况,一般表示阴虚或者气阴两虚。
如果是大汗出,然后身体发热,口渴明显,这种情况可能就是体内有热。
如果是冷汗不止,四肢冰凉,脉搏摸不到,这种情况就比较危险了。
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局部的出汗,比如说有的人就头上出汗。
还有人就是半身出汗。
要根据各种情况去判断它到底是哪一方面的虚或者哪一方面有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