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大学生都表示自己对未来很迷茫
有研究数据显示,95.7%的大学生存在迷茫和困惑,其中大一和大四学生更为明显,且地区越偏远、学校录取批次越低的大学生的迷茫和困惑程度越严重。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
其实迷茫是人生的常态,而大学阶段的迷茫分别为学习、职业、组织、日常、实践、自我管理、情感、精神与价值、烦恼、未来。形成这样的群体迷茫有两个原因:一是对社会认知不足,怕自己没有能力实现理想,所以不愿真正面对自己的理想;二是对自己缺乏合理规划,所以不愿脚踏实地去实践去学习。
高中时对自己没有好的规划,填报志愿时被父母掌控,最后学了不喜欢的专业,去了不喜欢的学校。于是开始对生活抱着消极态度,学习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渐渐没有了目标,大学生活得过且过,到了毕业的时候才惊觉自己荒废了四年时间。
所以在填报志愿时父母应该甘当配角。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志向、兴趣和爱好。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判断,如果对孩子感兴趣的专业了解不深,可和孩子谈一谈,把握孩子的思想动向。
父母在指导孩子填报志愿前,要做好三点准备,才会更有说服力。一要了解招生政策规定,对招生形式有基本了解。可通过与班主任接触了解孩子所处层次,对孩子进行初步定位;二要了解目标高校往年招生人数、专业及近几年的报考人数等,做好前期调查工作;三要与孩子一起科学评判高考实力。填报高考志愿既要考虑分数因素,也要考虑“非分数”因素。除了热门专业、就业前景,还要考虑孩子将来适合做什么工作,在知己知彼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父母给出中肯的意见后要尊重孩子的选择。高三生已具备独立思考和分析自身的能力,他们缺乏的是社会经验,会感情用事,甚至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这就需要父母进行引导。父母的态度不能过于强硬,这样只会将孩子推得越来越远,甚至影响亲子关系。尤其不要自作主张,如偷偷修改孩子的志愿等。亲子沟通越充分,志愿填报会越顺畅。
而有的孩子对志愿填报持无所谓的态度,父母报什么就上什么,如果未来就业不好,责任也在于父母。这类孩子太过依赖父母,丧失了自主意识,长此以往,怎么能在未来竞争激烈的人生路上独当一面?父母不能代替孩子做决定,而要积极为孩子提供精神支持和信息帮助,鼓励他学会自己把握人生。
父母要懂得,学习和成长是一生的事,不要认为上了好大学报对了志愿孩子4年后就能事事顺心。孩子还要走入职场,面对社会,接受更加残酷的挑战。所以对于填报志愿不要急功近利,要把孩子的成长或培养当成一生的事业对待。
因为大学生在大学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未来将会面对什么样的东西,所以他们往往会陷入一种迷茫之中。大学里面没有任何引导性的东西,也就导致了我们失去了目标和方向,也就不能提高自身的能力。很多人在进入大学之后,往往会处于一种原地踏步的阶段,而此时也就更加无法去进行进取了。
当大家越到大四的时候就越加慌乱,很多人甚至因为不想面对工作,不想直接走入社会,从而就选择了考研。当刚进学校的时候,大家是从来未考虑过这个问题的。
因此很多人在考研的时候也考得不太理想,往往只能刚刚过线,最终选择一些不出名的院校去读个研究生。最后当研究生毕业的时候,也依旧会产生迷茫的心理。最主要的还是在于自己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人给自己一个准确的指导,也就会产生一种迷茫的心理。
很多大学生可能看着自己的朋友在考证,于是自己也想去考一下证书。但是没想到考这些证书需要花费那么多的功夫,需要整整准备一两个月的时间埋头苦读,在图书馆里面挑灯夜战。
而这一系列的操作也就让这些本来信心不坚定的人打退堂鼓了。但是打退堂鼓之后又会感觉到特别迷茫,生活没有意义,于是又会跟着另外一个同学去做类似的事情。好像看起来每天都特别的充实,特别的努力,但是最终却一事无成,这也是大家迷茫的重要原因。
所以个人建议大学生们在进入学校的时候,就一定要给自己立一个职业规划,搞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搞清楚这个专业的方向以及未来所要面临的压力。有了方向之后,就有了相应的目标,随之而来就会有了进步的动力,迷茫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