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原因到底是什么?
官僚特权,可以说是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存在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一个政权来说,官僚特权的权力过大不仅会影响社会的发展进度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也和政权能否长期稳定存在息息相关。
东晋与南北朝时期一个最为大众所知的时代政治特色就是世家大族以及官僚阶级掌握了社会极大比重的社会权力以及政策制度优势,甚至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的严重阶级固化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山东地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东汉末至西晋为第一阶段,是佛教开始传播的时期;十六国东晋为第二阶段,是佛教积极扩张的时期,南北朝为第三阶段,是佛教鼎盛的时期。
魏晋时期,随着来华的天竺和中亚僧人逐渐增多,佛教的译经、讲法和建寺造像等活动也日渐增多。西晋时长安和洛阳已有寺院一百八十所,僧尼三千七百余人。从山东地区来看,此时仍处在始传时期。有史可考的山东籍僧人仅有2人,一叫竺潜,一叫道宝,均系西晋末年出家。他们也是史籍记载的最早的山东籍僧人,其中竺潜尤为重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学术思潮开始兼容并包、共同发展。在这一时期,流行起了老庄之学,这对于士人们来说,可谓极具颠覆性地改变了他们的思想认识。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所谓的玄学。玄学是在老庄之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迅速成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很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除此之外,佛教与道教也开始兴盛,为隐逸现象推波助澜。
这就造就了许多有钱有势,但又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的人。这些人闲着没事就开始变着花样的享受生活。好一点的,一门心思地琢磨书法、绘画,写诗,比如王羲之,顾恺之,陶渊明。而正是这些人,造就了魏晋时期的灿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