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但是大陆内部的各地气候差异性太大了,甚至超过了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与暖温带气候的差异性,因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概念名称太过于笼统。所以,科学严谨的学者根据大陆内部气候差异性,对大陆内部气候类型进行了更加精准的划分,即分为温带森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有的教材也把严寒带针叶林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并列)及温基高垂(温带陆基性高山垂直性)气候(有的教材把温基垂直气候与其它热量带基底垂直气候通称高山垂直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有的又分又分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有的又细分为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并列为温带气候的七大类型(或九大类型)。
其中,温带森林气候也叫暖温带森林气候,因为距离海洋较近(距海远近不同而纬度不一,下同),受大陆气团控制时间较长而夏季受海洋气团影响较大,年均降水在400毫米到600毫米之间,蒸发量较大,空气相对湿度中下(较干燥),四季分明,夏热冬冷,生态以落叶林和林下草卉杂生为主。温带草原气候又叫中温带草原气候,因为距离海洋较远,受大陆气团控制时间很长而夏季受海洋气团影响较小,年均降水在150毫米到450毫米之间(但大多数在200毫米到400毫米之间),蒸发量很大,空气湿度很低(很干燥),冬夏长而春秋短,夏季较热东京严寒,生态以无秸秆或矮小秸秆草卉连片独生为主。温带沙漠气候又叫暖温带荒漠气候,因为距离海洋最远,受大陆气团控制时间最长而夏季受海洋气团影响最小,年均降水在200毫米以下(但大多数在150毫米之间),超低降水超大蒸发量,空气湿度极低(极干燥),冬夏极长春秋极短(只有过渡月份),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地表以荒地、沙漠甚至戈壁独立连片为主,生物生存艰难,人类生存主要依靠科技思创生存条件。温带陆基性高垂气候位于温带内地高山高原地区,受大陆型垂直气团控制而迎风坡与被封坡受海洋气团影响不一,年均降水在800毫米以下不等(具体由纬度和海拔决定),蒸发量、空气湿度、四季长短冷热、植被生态等都具有垂直分布性。地理书籍概念名理归类不一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也叫寒温带针叶林气候,位于冷温带到寒带过渡区,年均降水在100毫米到600毫米之间(但大多数在250毫米到500毫米之间),但由于蒸发量极低导致空气相对湿度中等(不燥不湿),长冬短夏,夏凉冬寒,生态以常绿针叶林连片生长为主。
正是由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过于笼统,内部气候差异性及其决定的植物动物生态系统、人类生存条件和经济发展类型等等,都远远高于热带内部一级气候类型,因此为了精确表达气候类型,应当以具体的温带内陆五大分类为基准,即分为温带森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荒漠气候、温带针叶林气候和温带垂直气候,并与温带季风气候(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或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合称温带气候的七大类型(或九大类型)。
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纬40°~60°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部地区。由于距海洋较远,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因而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终年干旱少雨,降水相对集中于夏季。
基本概述
广义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森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及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副极地大陆性气候)分布很广。狭义的概念将湿润的后者除外。
冬季严寒,受高压控制,最低温达-73℃;夏季南部7月平均气温达26~27℃,最高达33℃,北部接近20℃,最大年较差达62.3℃。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从南向北(北美从西向东)增加。
年降水量
从200mm以上到400mm左右,北部达300~600mm。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候变化大。
总体特点
冬夏温差大,寒暑变化剧烈(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炎热),降水少(500mm-600mm,主要集中在夏季)。
主要分布
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北纬40°至60--65°之间的内陆与大陆东岸。冬季在极地冷气团的控制下,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南部为0℃以下,北部接近-40℃。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南部26--27℃,北部接近20℃。无霜期:南部约200天,北部仅50-70天。
属于这一气候区的有:中国西北、蒙古国、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阿拉斯加与加拿大大部分以及美国东北部地区。
植被类型
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植被由南向北,从温带荒漠、温带草原,过渡到亚寒带针叶林。
温带半干旱气候对应植被类型为温带草原,典型土壤为黑钙土
温带干旱气候对应植被类型为温带荒漠,土壤是荒漠土。
典型区域
亚洲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最为典型。首先,亚洲的广大内陆地区和高纬地区与其他大陆同纬地区相比,具有冬寒夏热、春秋短促、气温年较差极大、降水季节集中等气候特点。其次,亚洲内陆气候要素变化极端,这也是大陆性气候的一个突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