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的文言文翻译

 我来答
达人方舟教育
2022-09-29 · TA获得超过5131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78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40万
展开全部

1. 古文中论的意思

1、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2、吐蕃官名。意为臣。大相称“论茝”,副相称“论茝扈莽”,各一人,亦称大论、小论。以下又有内大相,称“曩论掣逋”,副相称“曩论觅零逋”,小相称“曩论充”,各一人。另有整事大相称“喻寒波掣逋”,副整事称“喻寒觅零逋”,小整事称“喻寒波充”,均任国事。总号称“尚论掣甫突瞿。”

2. 讲论的意思是什么文言文

讲论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两种,分别为讲谈论议和说长道短、议论。

1、表示讲谈论议

东汉·班固《汉书·公孙弘卜式等传赞》:“孝宣承统,纂修洪业。亦讲论六艺,招选茂异。”

译文:汉宣帝继承大统,继续治理汉朝的大业,也讲述宣扬儒家六经的思想,招选优秀特异的人材。

2、表示说长道短、议论

明·刘兑《娇红记》:“外人讲论,事有两难,怎么是好?”

译文:外面的人议论纷纷,事情进退两难,怎么办才好?

扩展资料

讲论在其他文言文的应用及译文:

1、南北朝·刘义庆《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2、明·王鏊的《亲政篇》:“孝宗晚年,深感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

译文:孝宗晚年,在之方面深有感慨。他屡次在便殿召见大臣,谈论天下的事情。

3、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汉纪十六》:“胜贤其言,遂授之。系再更冬,讲论不怠。”

译文:夏侯胜赞赏他的话,便给他讲授《尚书》。在狱中经历了两个冬天,一直不倦地讲解经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讲论

3. 文言文礼论的翻译

原文出自《荀子·礼论第十九篇》,即:原文大意:礼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人生下来就有欲望,如果不能满足他的欲望,就会有所索求,如果索求无度,没有标准,就会发生争斗。

有争斗就会产生混乱,混乱就会导致穷困。古代的圣王厌恶混乱,就制定礼仪,划分等级,节制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不会因为物资的不足而得不到满足,而物资也不会因为满足人们的欲望而消耗殆尽,为了物资和欲望两者相互制约,保持长久的协调发展,这就是礼的起源。

所以礼,就是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的。肉类和粮食,五味调和,这是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各种香木、香料,是用来满足人门的嗅觉需要的;精美的器物和华丽的服装,是满足人们视觉的需要的;各种乐器奏出动听的音乐,是满足人们听觉的需要的;各式各样的房屋,这是满足人们身体的需要的。

所以,礼是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的。君子需要各方面的给养,又要区别给养的差别。

这种差别是什么呢?贵与贱有一定的等级,长幼的有一定的次序,贫与富、卑与尊各有相应的规定。所以,天子乘坐宽阔的大辂车,那蒲席,是用来舒适身体的;放置的各种香草,是满足嗅觉需要的;涂金的横木,是满足视觉需要的;那 *** ,车子慢行时,合乎《武》、《象》的节奏,车子快行时,合乎《韶》、《护》的音律,这是满足听觉需要的;天子龙旗挂有九根飘带,是显示天子神气的;车轮上的卧犀、蹲虎,鲛鱼皮制做的马肚带,丝织的车帘,车耳上龙图,是显示天子威势的。

所以,天子乘坐的大辂车的马匹必须是训练有素,而且一定要非常驯服,这是为了保护天子的安全。谁懂得那舍生以求名节的人正是用来保养生命的呢?谁懂得花费钱财正是为了保养钱财的呢?谁懂得恭敬谦让正是用来为了实现安定不乱的呢?谁懂得那礼义规范和仪式是用来培养情操的呢?所以,如果人们只看见生,这样的人就一定会死;如果只贪图私利,这样的人—定会遭到祸害;如果只是喜欢松懈懒惰,这样的人一定会有危险;如果只喜欢纵情享乐,这样的人一定会遭到灭亡。

因此,如果人用礼义规范自身,那么,礼义与性情二者就能兼得。如果随性而为,那么两者都会丧失。

所以,儒家可以使人两者兼得,而墨家则会使人两者兼失,这就是儒家和墨家的区别了。礼有三个根本:天地是生存的根本;先祖是宗族的根本;君主是治国的根本。

没有天地,人怎么生存?没有先祖,人从哪里来?没有君主,天下怎么太平?这三者缺少一个方面,天下就无法安宁。所以,礼上用来祭天,下用来祭地,尊崇先祖而推崇君主,这是礼的三个根本。

所以称王天下的君主把开国之君与天一起祭祀,诸侯不敢毁坏始祖的祀庙,士大夫有永恒的宗法,这是用来尊重各自宗族的始祖的。尊重始祖,是道德的根本。

郊外祭天是天子的权限,社祭只有诸侯以上的才能奉行,祭祀路神则是向下延及到士和士大夫,这是用来区别尊贵卑贱的,只有尊贵的才能祭祀尊贵的,卑贱的只能祭祀睥贱的,应当大的就大,应当小的就小。所以拥有天下的君主祭祀七代祖先,诸侯可以祭祀五代祖先,拥有五十里封地的大夫可以祭祀三代的祖先,拥有三十里封地的士可以祭祀两代的祖先,靠双手维持生活的普通百姓不能建立祖庙祭祀祖先。

这是为了区别功绩大的,他流传给后人的恩德大,功绩小的流传给后人的恩德小。在太庙祭祀祖先,要在樽里盛上清水,俎上放置生鱼,献上不加调味的肉汤,这是尊重饮食的本源。

四季时的祭祖,以清水樽为最高祭品,供上清水,再献上薄酒,先献上五谷杂粮,而后再供上熟米饭;每月的祭祀,进献不加调味的肉汤,供上各种美味的食品,这既尊重饮食的本源,也是便于祖先食用。尊重饮食的本源叫做礼的形式,便于食用叫做合乎常理,把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礼仪制度,从而合乎太古时代的情况,这就叫做最隆重的礼。

所以,酒杯里供上清水为酒,俎上放置生鱼,豆中先献上不加调味的肉汁,这都是上等的祭品,这种做法与太古时代的情况是相一致的。祭祀完毕,樽里的酒不倒尽;丧礼结束后,俎上的生鱼不品尝;三餐之后,不进食;这也是合乎太古时代的情况。

举行大婚还没有去迎亲时,祭祀太庙而尚未使代表死者受祭的人还没有进入太庙时,人刚刚死去还没有换上寿衣时,这些都合乎太古时代的情况。天子祭天时大车上素色的丝帘,郊祭时用的麻布帽,丧服中腰间系的麻带,这也合乎太古时代的情况。

三年服丧,哭声没有曲折,唱《清庙》颂歌,—个人领唱而三人和唱,奏乐时悬挂一口钟,也崇尚使用拊、膈、瑟等乐器,还在瑟底通孔,使瑟音低沉。这也合乎太古时代的情况。

一切的礼,开始时简略,以后逐渐比较完备,最后达到令人称心如意的地步。所以,最完备的礼,能够使感情和礼的仪式发挥的淋漓尽致;其次的是,或者感情胜过仪式,或者仪式胜过感情;再其次,就是又回到了太古时代的情况,它就只注重质朴的感情了。

天地由于它而和谐,日月由于它而明亮,四季由于它而更替有序,星辰由于它而运行正常,江河由于它而奔流不息,万物由于它而繁荣昌盛;人的喜好憎恶由于它而有节制,喜怒由于它而表现适宜;用它。

4. 论诗文言文翻译

清·褚人获《坚瓠集》

东坡与小妹、黄山谷论诗。妹云:“轻风细柳,澹月梅花。中要加一字作腰,成五言联句。”坡云:“轻风摇细柳,澹月映梅花。”妹云:“隹矣;未也。”黄曰:“轻风舞细柳,澹月隐梅花。”妹云:“隹矣,犹未也。”坡云:“然则妹将何说?”云:“轻风扶细柳,澹月失梅花。”二人抚掌称善。

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5. 文言文节选(孔子集语)孔子论水的完整翻译

孔子论水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注释:①据《孔子集语》引《说苑·杂言》,题目是编者所加.②子贡:孔子的学生,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③予:给予.④卑下:低下.此指水性向下.⑤句倨皆循其理:指水的曲直方圆等随物赋形的特性.⑥绵弱微达:曲细柔弱无微不达.⑦让:辞目,引申为申辩.⑧善化:善于教化改造.⑨概:古代量米时用来刮平斗斛的木板.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刮平、削平.( 10 ) 必东:一定东流入海.译文:子贡问道:“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看,是什么缘故呢 ”孔子说:“水么,能够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啊.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有如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有如君子的高义;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决和勇毅;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恶名,默不申辩,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达胸怀;泥沙俱下,最后仍然是一泓清水,有如君子的善于改造事物;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满则止,并不贪多务得,有如君子的讲究分寸,处事有度;无论怎样的百折千问,一定要东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所以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察.( 因为这无疑是在观照自身啊 !) ”。

6. 求文言文《唐太宗论止盗》全文翻译

司马先《唐太宗论止盗》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①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②不闭,商旅野宿③焉.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 *** 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注释]①[哂(shěn)]微笑.②[外户]这句是使动用法句式:使门向外开.也就是不闭门的意思.③[野宿]在郊外露宿.[译文]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唐太宗)皇上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国家就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