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 我来答
秋枫之客
推荐于2018-04-06 · TA获得超过360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3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8.1万
展开全部
  曹操其人
  作者认为曹操是三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虽然一部《三国演义》将曹操写成奸诈小人,可纵观历史其他文献,如:《三国志》《后汉史记》《资治通鉴》等对曹操的评价均是正面大于负面。《三国志》中说曹操:曹公“明略最优”,成事则“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御军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此正是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所特有的丰采。作者遥想在那金戈铁马的年代,一个并非出身于名门望族大家(孙武之后的孙坚),也无皇室血统(所谓天子皇叔的刘备),也非有三公四卿资历的家族(袁家兄弟),仅仅是宦官的过继之子的后人,本家也不过是有些钱财而已,于乱世之中,挺身而出,刺董卓,(《魏武略》还说他去刺杀过张让)聚义众,发矫诏。靠个人魅力自立于乱世,进而战略明确,进京城,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统北方,成就大业。

  自古以来,骂曹操者无非两个借口:一,汝南许劭曾经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既然如此,三国又是乱世,曹操当然便是奸雄。况且曹操自己说:宁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这便是奸雄的确凿证据,故天下义士以此为依据,视曹操为不义之人;其实,许劭的原话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也。后来的反对者特别是那个写《魏氏春秋》的史家,东晋的孙盛,为了自己贬魏抬蜀的目的,将英雄改成了奸雄。(我很奇怪,对于孙盛的书,历史上认同的人还很多,连司马迁在写《资字通鉴》的时候,都选用了他不少的章节和资料。包括这句话。)一字之差呀。唉,有时候,一个人就毁在一个字上,曹操就是这样的。

  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一些人看来,世上之人,天子为大,天子事便是天下人的事。不是有句话吗:天下乃皇帝的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至于这个天子有没有本事,是不是明君都无所谓,作为他的臣民,就要听他的,要你活,你才能活,要你死,你就得死,死还要谢恩。而曹操竟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上朝配剑,把皇帝当傀儡,当然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所以曹操便成了不忠不孝的奸臣,应该下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的。

  当然现在的很多人(也有不少人还是这样认为的)不这样认为:曹操生于东汉未年,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频繁。人与人之间真情少,利用大。作为一个想要在乱世中生存并有所作为之人,警惕性是很重要的,虽然曹操做的过分了点(史说其性格多疑)所以才有“宁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一说(连这个说法都找不到史料依据),然而这也是情形所逼。世间多少人不是如此想的?却只有曹操敢于直说。而曹操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性格也是上当多了造成的。作者宁喜欢曹操这种真小人的性格,却不喜欢刘备这种伪君子。

  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是曹操的战略措施。作者本人设想如果生于那种乱世,也宁可选择作一方霸主,成就一凡事业,也不会对一个行将就木的腐败无能的政府寄予希望。况且就如曹操所言:如果不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不知当时的中原大地有几人称霸,几人称帝,天下大乱几时休。整个三国一百年左右的历史,真正动乱时代前后不过二,三十年,过后虽然分为三国,民众的生活相对反而比较安定。反观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国内的动乱长达百余年,战火不断,比三国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三国初期诸侯称霸,国内的动荡远比战国时期还乱,没有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动乱的局面的确无法控制。所以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仅不是罪,反而对民众而言是功。

  同时作为一个诸侯霸主,曹操身上的霸气未见,倒是文气逼人。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大家。不提他本身的诗词歌赋的成就,看他促进民族大融合,取文姬归汗的一系列重文政策,也是三国时期其他霸主所不能相比较的。即使是把他打的一败涂地,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诸葛亮和有着顾曲周郎之称的小辈英豪周瑜又留下几部诗篇,著作?除因政治原因杀了几个文人(如孔融等)外,曹操对士族是极其容忍的,也未曾迫害文人才子,否则就没有建安七子的存在了。而他杀孔融等人是因为他们阻碍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不是因为这些人太忠于皇帝,而是因为这些人容不得他。政治斗争是你死我活的。历史上这种血腥的政治镇压难道只有曹操曾经做过?不提太遥远的事情,就是近代一,两百年的历史上的这种政治镇压我们知道的还少了吗?这些斗争的残酷性恐怕比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吧。为什么对曹操便如此苛刻呢?相反,曹操对有才之士是非常喜欢和宽容的。对关羽和赵云的喜爱,对杀死陈宫的不得已,对杀死沮授的痛心无一不表现出曹操的爱才之心。反对曹操的人说他这一切都是惺惺作态。可是这样的惺惺作态,袁绍,张鲁,孙权等以及历史上的许多人都做不出来。刘备到是哭出来了,真假几分相信现在的人们都看出来了。而且在诸葛亮时代,蜀地能留下的人才恐曲指能数。

  作者再来说说这千古讨论最多的曹操的大罪:挟天子以令诸侯。千百年来,对于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对还是错的争论是最多的。特别是现代,更是讨论的非常之多。作者略作了一下统计,竟是赞同的少,反对的多。

  在这里,让我们一起回顾下曹操这个政策的出台前后。当时,汉献帝经过了董卓将他挟恃到长安,后又被李傕、郭汜抢来抢去,好不容易被韩暹和杨奉救回了长安,可已经被吓怕了。当时汉室不兴,典籍尽失,连皇帝的面子都没什么人去理了。当汉献帝他们被韩暹、杨奉带回洛阳的时候,人都快被饿死了。汉献帝这时候先想到的是吕布,他发昭书,封吕布为平东将军和平陶侯,请吕布去勤王保架。可是吕布也饿的够呛,有心无力,所以给汉献帝回书,说自己找到粮食就去。汉献帝想等你找到粮食我就饿死了。正没办法的时候,派去找吕布的使者对汉献帝说有个叫曹操的很有本事,试试找他。汉献帝是抓个稻草就不会放手的,马上就给曹操去了昭书。曹操时在许昌,与众谋士们商量是否迎接汉献帝,许多人对此不感兴趣,有人认为洛阳守将韩暹、杨奉自恃有功于汉室,恐难以控制。唯独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主张迎接汉献帝,他说:“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影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倡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韩暹、杨奉,安足恤哉!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为虑,亦无及矣。”于是,曹操作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决定,也是让后世争论不休的决定:将汉献帝迎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荀彧是个忠于汉室的人物,他鼓动曹操迎汉献帝,并非为曹操着想,纯是欲挽狂澜于既倒、扶汉室于倾危。他想借曹操的手扶助汉室。他真诚地希望曹操能匡扶天下、振兴汉室,他列举的迎献帝的理由有三,即“奉主上以从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义以致英俊”。后来,当曹操逼迫汉献帝封自己为“国公”,荀彧还要公开反对,认为:“曹公本兴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其实在当时,汉室已经没有任何号召力,人们都认为汉朝“气数已尽”,早已不堪扶持。正如郭图和淳于琼所言:“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可曹操不这么想,当时的他还真有做名臣的心。他大概觉得汉室再危,也是正统。骨子里的曹操还是那种文人的气质,士大夫的思想。既然已经决定迎接皇帝了,曹操马上命令曹洪带兵前往。可惜,曹洪的兵被袁绍堵住了。跟皇帝联系不上了。就在曹操叹气的时候,有个叫董昭的家伙早就看上了曹操,所以他都没跟曹操打个招呼就用曹操的名义给杨奉写了封非常恭敬的信,表示了曹操勤王的决心。这个杨奉正和韩暹争权呢,接到信,大喜,立即派人联系了曹操,并在皇帝和董承这些大臣面前说曹操的好话。皇帝听的高兴呀(你快饿死了,有人送饭,你能不高兴吗?),马上封曹操将军,并让董承亲自迎接曹操前来勤王,伴驾。好。这下曹操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找皇帝了。带着大批的口粮,曹操见到了皇帝,自然是皆大欢喜。曹操随后的工作就是借口洛阳距离他的根据地太远,请汉献帝迁都许昌。这点汉献帝是完全赞成的,洛阳连个象样的房子都没有,召见朝臣的时候一帮士兵就爬在墙头上跟看耍猴似的看皇帝朝会。但是杨奉反对,他再傻也知道到了曹操的地盘上什么都得听曹操的。反对无效后,杨奉决定打,可惜又打不过,部下大将徐晃投了曹操,杨奉只好自己逃跑。汉献帝到了许昌以后终于可以住上好房子,吃上饱饭,还可以“宗庙社稷制度始立”,再摆摆谱。曹操也并没有学董卓“剑履上朝,参拜不名”,照常给汉献帝下跪,汉献帝自然更是得意,就马上加封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这个时候,两人的关系还很不错。真正的交恶要在三年以后了。现在的汉献帝还是心满意足的。

  开始的时候,汉献帝挺配合曹操,让封谁,就封谁,让下昭就下昭。那些小军阀还是不得不听皇帝的。孙子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建安元年到建安五年初的四年间,曹操充分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以伐谋、伐交为主,开始了对周围各个小集团的兼并。曹操倒霉就倒霉在了袁绍身上。这家伙,在当初汉献帝穷困潦倒的时候,也打过这个主意的,出主意的是沮授。沮授对袁绍说“今州域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这是明目张胆地提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可郭图和淳于琼不同意:“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英雄并起,各据州郡,连徒聚众,动有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今迎天子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也。”都知道袁绍是个墙头草的,最拿不定主意的一个人。好了,现在这个事情被曹操做了,袁绍不高兴了。心想我不做的事情你居然敢做,那我肯定不给你好果子吃的。所以,当不知道那个家伙出主意让汉献帝封了袁绍一个太尉的时候,袁绍气极了,破口大骂。把本来是沮授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安在了曹操的身上。从此世人就开始说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了。曹操知道了没办法,赶紧把自己的大将军让给袁绍,并且还让皇帝封他做邺侯。够低声下气的了。可袁绍接受了大将军的称号,因为他不让曹操做,但拒绝了邺侯,也不知道出于什么心思。

  汉献帝当然也明白这其中的名堂。其实他就是不明白,他身边的那些所谓忠臣些也会让他明白。这些董承之流,作者想他们定是对曹操十分不满的。为什么呀?很简单,他们看不起曹操的,你一个阉官的后代,凭什么那么横?曹操呢,自己有本事,当然看不起这群吃白饭不会做事的家伙。好,有了袁绍的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了的说法,再加上这些忠臣的撺掇,汉献帝不高兴了。不是有俗话说的嘛:升米恩,斗米仇呀。你给我一升米,没让我饿死,我感激你,你是我的恩人;可你给了我一斗米,就能给更多,你不继续多给,那你就是仇人。好,这下曹操开始吃苦头了。为了这个所谓的天子和朝廷,曹操付出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可不仅不讨好,还受了不少的气。在汉献帝和那些吃了饭不做事的忠臣眼里,你曹操既然供给了我这些吃的,用的,还恢复了典章制度,你就应该再知趣点,把你的权利完全放弃了,全部献给我好了,至于你,功劳已经太大了,可以自动去了,归隐也好,死了更好,就是不要在我这里指手画脚了。曹操当然明白,可曹操又怎么放心把权利交给这么一群什么都不懂的废物,那简直就是将自己一生的辛苦白白打了水漂?所以他就是不放手。这样一来,那个汉献帝就多次欲杀了他而后快了。可曹操不能让人把自己杀了呀,他就只有去杀那些人。好了,杀人,再加上文人的渲染,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罪名就传了开来,一传就是几上千年。那些反对曹操做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情的讨论的依据就是这样来的。

  赞同的呢?除了曹操在开始阶段是有过一点好处以外,作者认为主要的是,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对他自己的好处不大的,真正得到好处的还是中原的老百姓。因为不论怎么争论,有一个事实是明摆的,那就是没有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室早玩完了,(那个汉献帝多半会饿死在洛阳。如果真那样,曹操会怎么样?)那天下真的不知几人要称帝,几人要称霸了。就像张鲁之辈就说汉室尚在,安敢称帝?在辽东称霸几十年的公孙度父子也没敢称皇帝。真正称皇帝的只有袁术这个不学无术的家伙。刘备那么想做皇帝,在曹丕称帝前,他都不敢动。众所周知,要是真的称皇帝的人多起来,人民的生活将受到更大的影响。因为大家都可以做皇帝了,你有你的政策,我有我的方法。那就会回到战国时代。当然文字是不会乱了,可经济呢?钱币自然混乱,社会秩序一点都没了。战乱更加频繁,中原的混乱局面将更加不堪。三国的历史也会重写。所以作者坚决支持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因为他带给了老百姓实惠。可惜曹操竟然为了这个背付了上千年的骂名。

  哼,这些所谓的文人墨客只不过是当权者的口舌,他们怎么会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看事情呢?还有那个罗贯中,真是个颠倒黑白的主,就是他,让本来应该感激曹操的百姓竟也恨曹操入骨。而那时候的老百姓不会写字,更没有戏曲之流,当然留不下他们的感激。不过当时的青州,幽州的百姓听到曹操灭了袁绍父子可是很高兴的。所以我喜欢曹操的原因也是这个。

  曹操在当时的社会情形下,其实是没人能理解他的。因为他的思想已经超越了那个时代了,正所谓曲高和寡也。而后人所认识的曹操不过是文人笔下的曹操。文人,特别是古代的文人,在忠君思想下洗脑过的文人,谁敢说曹操的好话?自然是人云,我云,将曹操贬之又贬,乃至于贬到十八层地狱,不能再贬了,就让曹操在那里受罪好了。我为曹操一哭尔。
华夏放光明4088
2012-04-27 · TA获得超过6.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920万
展开全部
曹操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曹操像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中曹魏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本为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以汉朝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为统一中原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他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曹操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曹操也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中文名: 曹操
外文名: Cao Cao
别名: 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瞒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
出生日期: 155年
逝世日期: 220年3月15日
职业: 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主要成就: 实行屯田制,统一北方
开创建安文学
代表作品: 诗《观沧海》、《龟虽寿》等
谥号: 武王、武皇帝
庙号: 太祖
陵墓: 高陵
朝代: 东汉
出身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养祖父是宦官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三国志·武帝纪》中说他是曹嵩之子,而其父曹嵩“莫能审其本末”,而在宋人裴松之注《三国志》时间接引用三国吴人所著《曹瞒传》中称曹嵩本姓夏侯,但此说可信度不高。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在政治上的功绩亦是不凡的。曹操统一北方的积极作用。前已叙及,东汉王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法生活,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黄巾大起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民起义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继之而来的是东汉王朝的解体和军阀混战。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就是打着勤王旗号的东方将领也“纵兵钞掠”。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这种情况的造成,除了应当归罪于东汉王朝的反动统治外,镇压农民起义和破坏社会生产的军阀,自然也是不可饶恕的罪首。但相对的说,各军阀之间,毕竟还是有所差别的。拿曹操来说,他虽然镇压过农民起义和滥杀过无辜人民,但从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表现来看,他比被他消灭的那些军阀还是胜过一筹的。比如他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   曹操一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但由于祸害根子在中央,操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他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如果把袁绍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这样,自然不能使“百姓亲附,甲兵强盛”。所以袁绍虽地较大、兵较多、粮较足,终为操所败。操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司马光说操“化乱为治”,并非无据。而且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操还提倡廉洁,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总的来看,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所以说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还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编辑本段作品
  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   曹操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典论自叙》,袁伯业名遗,袁绍从兄。)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诗品》)   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薤露行》、《蒿里行》二诗,作于建安初年。前一篇反映何进谋诛宦官事败,董卓入洛阳作乱;后一篇写关东各州郡兴兵讨卓,又各怀野心,互相杀伐,在内容上紧相承接。诗篇以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写出了这一段历史过程,因此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尤其可贵的是,在《蒿里行》诗中他以同情的笔调,写出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所罹的深重苦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苦寒行》作于建安十一年,诗篇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险峻,形象生动,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步出夏门行》作于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解。“艳”着重写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一解“观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解“土不同”,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其中“观沧海”描写大海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势磅礴,格调雄放,映衬出诗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龟虽寿”以一系列生动的比喻,表达诗人对人生及事业的看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诗人贯彻终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的真实表白。   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前两篇写诗人的政治理想。他设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这在汉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短歌行》的主题是求贤,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来抒发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以冀成其大业的心情。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而是有所发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中都是挽歌,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曹操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建安作家以及从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许多诗人,他们拟作的大量乐府诗,都可以说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曹操在文学上的功绩,还表现在他对建安文学(见建安七子)所起的建设性作用上,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刘勰在论述建安文学繁荣原因时,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心雕龙时序》)。事实上,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无不同他有密切关系。曹丕、曹植是他的儿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托庇于他的荫护。可以说,“邺下文人集团”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他的倡导影响下进行的。   曹操著述,据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考证,有《魏武帝集》30卷录1卷、《兵书》13卷等十余种,然多已亡佚,今存者唯《孙子注》。明代张溥辑散见诗、文等145篇为《魏武帝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中也有《魏武帝集》,所收作品略多于张溥辑本。1959年,中华书局据丁福保本,稍加整理补充,增入《孙子注》,又附入《魏志·武帝纪》、《曹操年表》等,重新排印为《曹操集》。
短歌行(二首)
  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一说去日无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一说幽思难忘)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鲍国安饰)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一说何时可辍)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一说无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其二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   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   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注:“讌”字或可同为“宴”字,不同版本的字不一样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作于建安十二年秋)
曹操画像(11张)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
薤露行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曹操事件图(17张)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帝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轶事典故
  装糊涂   官渡之战后,曹操缴获了袁绍大量的图书、资料、文件、书信,就发现其中有自己的人写给袁绍的信,按照一般人的反应,这是通敌、背叛的证据,应该把它拿出来,一个一个按图索骥,把那些叛徒、有二心的、动摇份子都揪出来。而曹操没有。曹操发现这些一堆书信之后,看都不看,立即下令,全部烧毁,曹操做得很漂亮,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就问曹操,为什么把这么重要的证据都毁掉了,因为曹操很清楚,他是以弱胜强,老实说,自己心里都没底,何况大家呢,这勾结袁绍又不是一个二个,三个五个,可能是几十个,上百个,这都清算不过来,何必要清算呢,这个人情,曹操做得很好,曹操当着全部人的面把这些证明全部烧毁,让大家放心,跟着曹某,只要忠诚,以前的事我不知道。   曹操很会装糊涂,装糊涂才能宽容人,得人心,得人心,得天下。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史书评论
  “明略最优”、“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后汉书·许劭传》,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语》作“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三国志·武帝纪》陈寿)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王沈《魏书》)
古今评说
  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唐太宗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元稹评价曹操:“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行》   王安石赞曹操:“青山为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麒麟埋没几春秋。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何必地中馀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   刘知几评价曹操:“罪百田常,祸于王莽。”——《史通·探赜》   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毛泽东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遗嘱‘分香卖履,留恋妾妇’体现出曹操的大气与自负,就不谈国家大事,不说豪言壮语,就说些小事,你们把我怎么样,你们说我是小人就是小人又怎样,我曹操就是曹操,我才不在乎你们怎样评价我呢。我就是这样的人。”
后人赞诗
  邺中歌   邺则邺城水漳水,定有异人从此起。   雄谋韵事与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   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   横流筑台距太行,气与理势相低昂。   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   霸王降作儿女鸣,无可奈何中不平。   向帐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谓无情。   呜呼!   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七律】叹兮惜 银月义羽 东汉末年显大志,重视天道万业红。不知多少虎狼讽,只叹仁义以污浑!   【七律】赞曹公孟德   三分天下有其一,关东义士首起兵。   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   豪气万古观沧海,漫漫长路短歌行。   千秋霸业传百世,唯有英雄堪比君。
政治成就
  三国演义中将曹操描写为一个汉朝的篡逆者,其实并不公平。东汉时期,外戚宦官轮流掌权,朝野上下乌烟瘴气。步入建安年代,东汉朝廷早已无可救药。对此,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评论道:“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董卓擅行废立,刘焉自造龙袍,淮南袁术称帝刻玺、袁绍欲私立新帝的乱世中,曹操一直保持了对朝廷的尊敬。   早在中平五年,就有人阴谋推翻汉灵帝另立新主,拉拢当时任议郎的曹操时被其拒绝;联军讨伐董卓时,与其他人观望顾虑相比,曹操身先士卒奋力进取;初平二年韩馥、袁绍等人又想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再次为曹操所拒绝,并明确提出:“诸君北面,我自西向。”你们可以去听那个北方幽州牧的,我依然忠诚于西面的汉献帝;李傕等人祸乱长安,献帝一行狼狈从他们手下逃命时,漠然无视者有,趁火打劫者有,落井下石者也有,曹操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主动迎接献帝的人;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吴魏合作击杀关羽后孙权上表劝进称臣,曹操也不听:“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这一系列的言行中虽然有曹操的慎重权谋,但客观上不能否认是对朝廷的尊重。   至于曹操诛杀董承(原为董卓女婿牛辅部下,按照三国演义看出身的标准应为“漏网之鱼”)、伏完等皇亲国戚,毕竟是他们动手于前曹操反击于后,难道能指望曹操高高兴兴地等死吗?况且,东汉的败落就是败落在外戚宦官的手里,目睹着天下如何大乱的曹操对此一清二楚。诛董承杀伏完的同时,曹操也规定了自己“后宫”的人一律不得干涉朝政,即使对亲儿子曹彰等人也是“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才高八斗的曹植为人放荡,曾私自“开司马门而出”,他的车夫立刻就被处死(曹植失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违法乱纪。曹丕或许是有贼心没贼胆,曹植则根本不把当不当贼当回事);曹植的妻子衣服太华丽,违反了自己提倡节俭的命令后尽管是儿媳妇照样砍头。综合这些回头看曹操并不是一个汉朝的篡逆者。   曹操的军事、文学才能很少有人否认,稍微有争议的是他的政绩。他的政绩与军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回顾三国前的历史,东汉桓帝年间,中国的人口曾经达到五千多万,但到了三国时锐减到七百多万,甚至还不如四五百年前动不动就“斩首十万”的战国时代(那时还有一千多万)。杀光这么多人不可能,但饿死却不难。究其根源,无非是天灾人祸。自东汉桓帝灵帝以来,旱灾、水灾、瘟疫、暴动、少数民族叛乱不断,民不聊生之余人口、户数大量减少。根据后汉书记载,汉桓帝时期,比较大的灾祸有“延熙九年春三月,司隶、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按照这个估计,仅此一年这两地就饿死了大约三四百万;汉灵帝时期,“建宁三年春正月,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光和五年二月,大疫。”,“光和六年夏,大旱”。其余小规模的天灾、少数民族叛乱或入侵,不计其数。加上爆发于公元184年的黄巾大起义和随后的军阀混战后,生产遭到了完全的破坏。这样的乱世中,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使民众丰衣足食,是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   然而,汉末三国中的各个诸侯中,军事上有才能的不少,内政上有作为的不多。政治经济上的成功与失败都会自然的反映在军事上(反过来,绝不容易),大多数人因此吃尽苦头,最终受困于“米”而连证明自己是否是“巧妇”的机会都没有。恢复生产的方法,无非是开源节流,这两方面曹操做得都非常出色。   屯田制的实行,实际上是以国家投资的方式保证再生产,工作效率当然高于普通的自耕农。因此这个政策收到立竿见影之效,短时间内就将地方变成“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欣欣向荣,称其为一大创举并不过分。曹操在攻破邺城后,鉴于东汉后期沉重的人头税,改为户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收田租每亩为四升,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他不得擅兴发。”大力制止对农民的乱摊派行径,这可是连两千年后的毛邓江都头疼的顽疾。这一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得到了一致的拥护。   曹操在世时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并卓有成效,如在周瑜的家乡舒城建立的七门三堰一直到北宋宋仁宗时还能每天浇灌两万顷良田。这些三国演义中不曾提及的“鸡毛蒜皮”之厉害,可以从下面的事例中反映出来:第一,曹操在汉中打过两仗,先战胜张鲁后败于刘备,但由于北方的元气恢复他前后顺利地从汉中武都等地迁出了十三四万户人口(虽有利诱不曾威逼)。以一户人家四口人计算,这就是五十多万。想想蜀汉投降时不过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口,就能明白这对刘备是什么样的釜底抽薪!毕竟,兵民是抗战之本。第二,建安十九年五月,吕蒙提醒孙权,曹操在皖城(即庐江)一带屯田,如果坐等他们收获,无异于如虎添翼。因此东吴趁雨季来临水军来去自如之机,孙权大动干戈亲征皖城这么一个弹丸之地,吕蒙、甘宁全上阵后俘获太守朱光,迁(说得难听点,劫)数万百姓回吴。有统计称,孙策、孙权兄弟曾先后四次打到周瑜的故乡淮南舒城一带,但毫无例外的是劫掠而还。因此周瑜的老家出现了这样的滑稽:曹魏拼命建设大兴土木,孙吴拼命破坏杀人越货。   曹操之后的曹丕、曹睿虽然在个人生活上不够检点,但却基本上萧规曹随贯彻了这些政策。后来曹真、张郃、司马懿之所以能够屡次在祁山等地把战术上没有什么错误的诸葛亮拖垮,就是因为他们“内力深厚”有充足的物质保证。与之相对应的是,吴蜀这方面的建设乏善可陈。蜀中是因为先天条件优越,境内已经有了都江堰这样的杰作而无需画蛇添足劳民伤财,尚情有可原。东吴则完全是败笔:东吴曾两次在丹杨填建湖田,兴建浦里塘。永安三年(魏景元元年)初建,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可胜数,却因为未能在枯水时施工,导致风急浪高而淹没墩基,结果是“士卒死亡,或自贼杀,百姓大怨之。”第二次重建,仍然失败。难怪后世不得不在江南广开运河及兴建水库。江南虽然号称鱼米之乡,三国时的农业水准却相当低下,连牛耕等北方早已是常识的东西都未能普及,又没有水库潭池等可供水灌溉的水利建设,其生产效率可想而知。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有百万雄兵也得饿肚子,又怎么能争霸天下?   如果说曹魏给后人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那么蜀汉是保本,东吴则是一屁股债。开源同时,曹操也非常注意节流,并以身作则。史书中称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简单地说,衣服没有花里胡哨,鞋子不曾雕花绣彩,帷帐屏风落满补丁,床榻被褥“败絮其中”。在曹操的大力纠正下,东汉以来的奢华之风为之一扭,天下的人都以廉洁勤俭自律。即使是高官显贵也不敢过度铺张,甚至出现了有人故意穿破旧衣服取悦曹操的咄咄怪事。建安十四年,曹操反过来不得不下令来纠正这一奇怪的不正之风。曹操的遗嘱,也体现了自己的一贯俭朴的风格:“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相比之下,刘备、孙权的晚年则是昏聩糊涂。《三国志·先主传》注引《典略》记载:“刘备称汉中王,于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他的这些所作所为,后来成了陈群劝谏曹睿弃奢华罢宫室的反面教材:“昔刘备自成都至白水,多作传舍,兴费人役,太祖知其疲民也。”后来的夷陵之战中刘备的表现,就更惨不忍睹了。孙权的“老糊涂”就更多了,甚至不老的时候都有些糊涂,以至于张昭以纣王的“酒池肉林”加以讥讽。后来孙权在太子废立上的胡来更是把群臣弄得四分五裂无所适从,已经成了笑柄了。   诚然,曹操并不是个完人。他在徐州的屠城等都是应该受谴责的。但综合看他的成功决不是偶然,无愧于陈寿“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的评论
编辑本段亲眷
直系亲属
  养祖父:曹腾   养祖母:吴氏(曹腾之“对食”妻子)[1]   父: 曹嵩   母: 邹氏(一说为丁氏)
妻妾
  丁夫人,曹操原配夫人,无子女。   卞夫人,曹操继配夫人,武宣卞皇后。生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四子。   刘夫人,曹操之妾,生曹昂、曹铄二子。   环夫人,曹操之妾,生曹冲、曹据、曹宇三子。   杜夫人,曹操之妾,生曹林、曹衮二子。   秦夫人,曹操之妾,生曹玹、曹峻二子。   尹夫人,曹操之妾,生曹矩。   陈 妾,曹操之妾,生曹干。   王昭仪,曹操之妾,曹干养母。   孙 姬,曹操之妾,生曹上、曹彪、曹勤三子。   李 姬,曹操之妾,生曹乘、曹整、曹京三子。   周 姬,曹操之妾,生曹均。   刘 姬,曹操之妾,生曹棘。   宋 姬,曹操之妾,生曹徽。   赵 姬,曹操之妾,生曹茂。

  曹丕,魏文帝。   曹彰,任城王。   曹植,陈王。   曹熊,东平王。   曹昂,丰愍王   曹铄,相殇王   曹冲,邓哀王。   曹据,彭城王。   曹宇,燕王。   曹林,沛王。   曹衮,中山王。   曹玹,怀王。   曹峻,陈留王。   曹矩,范阳闵王。   曹干,赵王。   曹上,临邑殇公子。   曹彪,楚王。   曹勤,刚殇公子。   曹乘,谷城殇公子。   曹整,戴公   曹京,灵殇公子。   曹均,安公   曹棘,广宗殇公子。   曹徽,东平王。   曹茂,乐陵王。
继子
  何晏、秦朗

  曹节,汉献帝皇后。《后汉书·献帝纪》   曹宪,汉献帝贵人。《后汉书·献帝纪》   曹华,汉献帝贵人。《后汉书·献帝纪》   安阳公主,名不详,荀恽之妻。《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金乡公主,名不详,何晏之妻。《三国志·魏书·曹真传》   清河长公主,名不详,夏侯楙之妻。(《魏志·夏侯惇传》引《魏略》)   临汾公主,名不详,疑为曹操女儿。(《魏志·司马芝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南乔梦未醒

2020-12-02 · 加油不要睡,每天睡觉时间不要超过20h
南乔梦未醒
采纳数:421 获赞数:7871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三国演义的故事圆了部分读者的明君梦、智者梦、侠客梦,也向另一部分读者提供了大量的心机、算计、权术、谋略。
然而三国故事的魅力还不止于此,当我们厌倦了好得不像人的好人和坏得不是人的坏人,曹操这一经典反派进入了我们的视线。于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思维牢笼开始崩塌,脸谱化、平面化的人物形象也变得丰满了起来。
毛泽东对曹操的评价:
毛主席赞扬曹操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那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鲁迅对曹操的评价:
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曹操是一代军事大家,对中国军事思想作出重大贡献;曹操谋求集权,礼刑并用,唯才是举,不信天命等主张,和行屯田以资军食、抑刑并用,唯才是举,不信天命等主张,和行屯田以资军食、抑兼并无令弱民兼赋等诸多经济主张,以及力除社会陋习、以先王之道为教和文学主张,都是对中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乱世之枭雄!
千百年来人们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为当世英雄、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毁之者称其为逆贼奸臣。
曹操是伟大的军事家,这一点毋庸置疑,曹操有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这是无法泯灭的历史事实。说曹操是个诗人,我也赞同。千古名篇,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同时曹操也是伟大的政治家,但在某些方面太过阴毒:首先,曹操有屠杀百姓的暴行,屠杀的黎民达到几十万之多,是曹操一生最大的污点。其次,曹操这个人非常的好色,爱人qi。征战张秀时霸占其婶母,打吕布时强占其部将秦宜禄的夫人。最后,曹操为了自己的权力‘挟天子令诸侯’而屠杀了许多文臣武将。验证了封建统治者能为我所用留之 不用则杀之的恶劣作风。
任何极端的评价曹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更加辨证公正的评价和认识曹操。虽然说我并不是很喜欢曹操,但是不得不承认他的性格是我很喜欢的,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和曹操一样,有着私心也有雄心壮志,但是却没有曹操的气魄和曹操的坚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诸葛_孔明
2005-12-09 · TA获得超过156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5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曹操在<三国演义>形象被扭曲.我认为曹操具有大智大勇,忠孝两全.当然也有一些小毛病--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大智;知人善用,用天下之智力.不管你出身豪门,还是山野村夫,阿狗阿猫,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就高工资高待遇.打他的用(如刘备、张绣)骂他的也用(如陈琳、弥衡).孙权,刘备礼贤下士那都是跟他学的.用兵如神那就更不用说. 至于杀华佗,是因为华佗是一个“胡万林”式的大骗子。他在民间混的一个“麻拂散”的密方就到处招摇撞骗,拿穷苦百姓做他实验材料,(好在那年头没有医疗鉴定)十个治好一个就胡吹,什么“头上开出俩个小鸟```”曹操重金请他去治头痛,治了几次屁事不管,再问就说要利斧开颅。曹操当然把他抓起来,找了个死囚让他试试,结果可想而知,曹操定他谋杀罪一点不过份。
大勇:曹家军纪律严明,战无不胜的真正原因在于曹操严于律己,身先士卒.“割发权代首”“吾不亲为,谁肯向前”曹操兵败赤壁的真正原因是军队水土不服——大多感染血吸虫病,曹操烧船而还。不能把船留给孙、刘。
忠:曹操一直忠于东汉王朝,年轻时是热血青年,曾舍身行刺谋逆军阀董卓。后又号召天下讨逆。董卓逃跑,各路诸侯不敢追,曹操不顾危险独追之,中埋伏险丧命。试问曹操不忠君爱国,能这样舍死忘生吗?曹操后来驻军山东、河南,听说汉献帝落难,带着十几个老家伙,可怜到只有桑椹干吃,立即前去救驾,东汉才又定都许昌。那知这小皇帝在外戚的蛊惑下认为曹操位高权重,竟想谋害曹操,苍天有眼,东窗事发,曹操也未篡汉。曹操临死也未想过皇帝瘾,是真正的忠臣。——曹丕篡汉非曹操能左右。
孝:曹操接父到许昌准备天天进孝。可惜!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乐筑锁果14
2020-11-15 · TA获得超过1.4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7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8.7万
展开全部

曹操这个人是个很复杂的人。他既狡诈又老实,既温情又狠毒,既宽容又报复。如果你只看曹操的一个故事,只看曹操的一面,你得出的结论就是盲人摸象,是不全面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3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