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好习惯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好习惯
如何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要养成良好的数学课堂学习习惯;要养成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要养成良好的数学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习惯。如何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基础: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学习基础(兴趣)的培养;教师要教会学生建立“错、典型题集”,夯实基础,提高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问问题,敢问问题,从问题中发现不足,从不足中落实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育提出的要求。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就不能无视这种差异,而应因人定标、因材施教。在“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教育观下,我们必须认清应试教育下存在的问题,不是填鸭式教学,不是被动式学习,而是学生主动去动手、探索、实践、获得知识过程。初中数学知识固有的特点:初一知识点多、初二难点多、初三考点多。而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比如学校的教育、家庭的环境等影响,普遍表现出学习习惯较差,并且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本文就如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和如何打好基础,谈一谈个人几年来在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一线的做法和体会。希望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境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一、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我国古代就有对习惯的研究。《新三字径》中的第一句话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与情,俱可塑。”意思是说,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近代,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
1、要养成良好的数学课堂学习习惯。农村中学学生水平不一、纪律差,课堂应组织学生专心地参与到教学环境过程,不分神、不做小动作、不做一切与课堂无关事情,专心听讲,专心思考,随着课堂教学步骤走。听课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因此,学会听课对初中生学习尤为重要。在听课方法上要特别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是直接用“耳朵”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注意:(1)听清每节课的要求;(2)听明白知识引入及其形成过程;(3)听懂每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老师对重、难点的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难点要在听课中弄明白;(4)听懂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课后要做好小结。当然,教师在上课时,要注意方法防止“注入式”、“满堂灌”,掌握讲授新知识的最佳时间,使学生听后有效,达到听课的根本目的。
“思”是指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没有发动起来,在思维方法上,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学习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2)深思,即追根溯源,大胆提出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内容,会“思”才会“学”。
“记”是指学生做课堂笔记。初中生一般不会合理地做课堂笔记,通常是老师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把“抄”代替了“记”,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同学笔记虽全,但收效甚微。因此:(1)记笔记要服从听课,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疑点、记解题方法和思路。(3)记小结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记”是为了“听”和“思”服务的。
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这一主要环节达到较好的境界。
2、要养成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有的学生作业字迹潦草、做题马虎、错误率高;有的学生作业不规范、格式不按要求;有的学生对作业不及时的订正,没有反思的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是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作业习惯。因此要求学生在数学作业方面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①养成规范作业的习惯:做到专心、细致、字迹清楚,做错能及时、认真订正。作业不拖拉,及时交作业但不单纯为赶作业。
②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能让学生学会自选作业、自编作业,在综合性和研究性作业中又能合理分工,团结协作。
③养成学生对作业反思的习惯:通过对作业的反思,能够及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查漏补缺。
3、要养成良好的数学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习惯。初中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所以,预习时应要做到:首先粗读,先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抓住本节知识的概况。其次细读,对重要的公式、定理、法则要反复阅读理解,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问题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可以先列预习题纲,使预习有目标,有重点。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初中学生课后往往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模仿、死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了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上应要做到:(1)能每天课后先阅读理解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2)其次,再独立地完成作业,并按要求书写规范、表述清楚。(3)最后,对本节课堂内容做知识小结,写出自己的体会或后记。
二、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基础:
1、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学习基础(兴趣)的培养。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农村中学学生经常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现象,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难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基础就无从培养起。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这种现象”呢?我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教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复习“有理数”一章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掉以轻心)的意识。鉴于此,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关”,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汲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又如在上完“二次根式”一章时我安排了这样一节课,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有关本章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且书写在一张较大的纸上,在上课时由组长在开始前5分钟内召集全组同学把各自找到的错题拿到一起讨论,安排“参战”顺序。开始,各队轮流派“挑战者”把错题贴在黑板上,由其它各队抢答,如果出示问题后一分钟之内无人能正确指出错误所在,则“挑战者”自答,并获加分,如果某队的同学正确应战,指出了错误所在,则应战队加分,最后以总分高的队获胜。这一堂课气氛活跃了,挑战者积极准备,应战队努力思考,把有关“二次根式”一章中的错误显露无遗,其效果比单纯的教师归纳讲述要好得多。
2、教师要强调学生建立“错、典型题集”,夯实基础,提高能力。辩证地看,学习的意义在于做错了题,只有错题才能反映一个人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改十道错题的价值不亚于做十道新题的价值,我们必须走出“一做就错,错了再做,做了又错”的怪圈。因此对于每一次作业和每一次测验的错题都要仔细剖析,认真总结,建立“错、典型题集”,想清楚当时为什么错、错在哪,指出自己的“病根”所在,从而实现由“不知”到“知之”的过程。
3、教师要教会学生问问题,敢问问题,从问题中发现不足,从不足中落实基础。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正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学生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闭门造车”只会让你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你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赶上步伐。所以不懂的问题,要敢以问同学、问老师。我也经常用下班、课间时间与学生交谈、讨论,从交谈中取得学生的信任,从交谈中获得学生知识点的缺漏,从而教会学生敢问问题、解决问题。
以上是我十几年在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一线的做法和体会,特别是实行新课改以来,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学校教学环境不利影响下、对学生学习情绪的不利影响下,在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打好基础上,这些做法个人在实际实践中还是确实可行的,取得不菲成绩。本文也参考其他同志的观点作法,在此表示感谢!
如何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要养成良好的数学课堂学习习惯;要养成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要养成良好的数学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习惯。如何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基础: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学习基础(兴趣)的培养;教师要教会学生建立“错、典型题集”,夯实基础,提高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问问题,敢问问题,从问题中发现不足,从不足中落实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育提出的要求。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就不能无视这种差异,而应因人定标、因材施教。在“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教育观下,我们必须认清应试教育下存在的问题,不是填鸭式教学,不是被动式学习,而是学生主动去动手、探索、实践、获得知识过程。初中数学知识固有的特点:初一知识点多、初二难点多、初三考点多。而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比如学校的教育、家庭的环境等影响,普遍表现出学习习惯较差,并且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本文就如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和如何打好基础,谈一谈个人几年来在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一线的做法和体会。希望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境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一、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我国古代就有对习惯的研究。《新三字径》中的第一句话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与情,俱可塑。”意思是说,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近代,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
1、要养成良好的数学课堂学习习惯。农村中学学生水平不一、纪律差,课堂应组织学生专心地参与到教学环境过程,不分神、不做小动作、不做一切与课堂无关事情,专心听讲,专心思考,随着课堂教学步骤走。听课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因此,学会听课对初中生学习尤为重要。在听课方法上要特别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是直接用“耳朵”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注意:(1)听清每节课的要求;(2)听明白知识引入及其形成过程;(3)听懂每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老师对重、难点的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难点要在听课中弄明白;(4)听懂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课后要做好小结。当然,教师在上课时,要注意方法防止“注入式”、“满堂灌”,掌握讲授新知识的最佳时间,使学生听后有效,达到听课的根本目的。
“思”是指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没有发动起来,在思维方法上,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学习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2)深思,即追根溯源,大胆提出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内容,会“思”才会“学”。
“记”是指学生做课堂笔记。初中生一般不会合理地做课堂笔记,通常是老师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把“抄”代替了“记”,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同学笔记虽全,但收效甚微。因此:(1)记笔记要服从听课,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疑点、记解题方法和思路。(3)记小结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记”是为了“听”和“思”服务的。
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这一主要环节达到较好的境界。
2、要养成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有的学生作业字迹潦草、做题马虎、错误率高;有的学生作业不规范、格式不按要求;有的学生对作业不及时的订正,没有反思的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是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作业习惯。因此要求学生在数学作业方面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①养成规范作业的习惯:做到专心、细致、字迹清楚,做错能及时、认真订正。作业不拖拉,及时交作业但不单纯为赶作业。
②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能让学生学会自选作业、自编作业,在综合性和研究性作业中又能合理分工,团结协作。
③养成学生对作业反思的习惯:通过对作业的反思,能够及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查漏补缺。
3、要养成良好的数学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习惯。初中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所以,预习时应要做到:首先粗读,先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抓住本节知识的概况。其次细读,对重要的公式、定理、法则要反复阅读理解,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问题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可以先列预习题纲,使预习有目标,有重点。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初中学生课后往往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模仿、死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了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上应要做到:(1)能每天课后先阅读理解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2)其次,再独立地完成作业,并按要求书写规范、表述清楚。(3)最后,对本节课堂内容做知识小结,写出自己的体会或后记。
二、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基础:
1、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学习基础(兴趣)的培养。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农村中学学生经常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现象,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难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基础就无从培养起。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这种现象”呢?我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教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复习“有理数”一章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掉以轻心)的意识。鉴于此,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关”,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汲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又如在上完“二次根式”一章时我安排了这样一节课,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有关本章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且书写在一张较大的纸上,在上课时由组长在开始前5分钟内召集全组同学把各自找到的错题拿到一起讨论,安排“参战”顺序。开始,各队轮流派“挑战者”把错题贴在黑板上,由其它各队抢答,如果出示问题后一分钟之内无人能正确指出错误所在,则“挑战者”自答,并获加分,如果某队的同学正确应战,指出了错误所在,则应战队加分,最后以总分高的队获胜。这一堂课气氛活跃了,挑战者积极准备,应战队努力思考,把有关“二次根式”一章中的错误显露无遗,其效果比单纯的教师归纳讲述要好得多。
2、教师要强调学生建立“错、典型题集”,夯实基础,提高能力。辩证地看,学习的意义在于做错了题,只有错题才能反映一个人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改十道错题的价值不亚于做十道新题的价值,我们必须走出“一做就错,错了再做,做了又错”的怪圈。因此对于每一次作业和每一次测验的错题都要仔细剖析,认真总结,建立“错、典型题集”,想清楚当时为什么错、错在哪,指出自己的“病根”所在,从而实现由“不知”到“知之”的过程。
3、教师要教会学生问问题,敢问问题,从问题中发现不足,从不足中落实基础。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正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学生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闭门造车”只会让你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你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赶上步伐。所以不懂的问题,要敢以问同学、问老师。我也经常用下班、课间时间与学生交谈、讨论,从交谈中取得学生的信任,从交谈中获得学生知识点的缺漏,从而教会学生敢问问题、解决问题。
以上是我十几年在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一线的做法和体会,特别是实行新课改以来,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学校教学环境不利影响下、对学生学习情绪的不利影响下,在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打好基础上,这些做法个人在实际实践中还是确实可行的,取得不菲成绩。本文也参考其他同志的观点作法,在此表示感谢!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