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区别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可通过“而”字的词类进行区别。如下:
1、<名> 通过名词区别
释义:颊毛。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
例:而,颊毛也。——《说文》
译文:而,就是颊毛的意思。
2、<代>通过代词区别
释义:通“尔”你,你的。
例:《记王忠肃公翱事》:“~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译文:而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把我调任京城的官职,那么你也就可以时时侍奉母亲了。
3、<动>通过动词区别
释义:通“如”。好像。
例:《察今》:“军惊~坏都舍。”
译文:军士惊恐的声音就像大房子倒塌一样。
4、<连>通过连词区别
释义:表并列关系。
例:《论积贮疏》:“苟粟多~财有余。”
译文:如果粮食很多、财力有余。
5、<助>通过助词区别
释义: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
例:《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
译文: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
6、通过词缀区别
释义: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
例:《口技》:“俄~,百千人大呼。”
译文:不久,成白上千的人大喊起来。
展开全部
文言文中"而"的难点在于做连词。
区分文言文中"而"的连词用法和意义 ,先要排除它的其它义。如:
名词:而指胡子。
代词:同“尔”,相当于“你”;这、此。
助词:相当于“之”。
动词:相当于好像、如同。
语气词:相当于“耳”。
除了这些义项外,基本上都是连词了。
作连词时,"而"的用法和意义如下:
1.表并列关系。《论积贮疏》:“苟粟多而财有余。”《捕蛇者说》:“黑质而白章。”
2.表相承关系。《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愽学而日参省乎已。” 《赤壁之战》:“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
4.表转折关系。《肴之战》:“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⒌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
⒍表假设关系。《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冯婉贞》:“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⒎表因果关系。《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赤壁之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⒏表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祭妹文》:“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区分文言文中"而"的连词用法和意义 ,先要排除它的其它义。如:
名词:而指胡子。
代词:同“尔”,相当于“你”;这、此。
助词:相当于“之”。
动词:相当于好像、如同。
语气词:相当于“耳”。
除了这些义项外,基本上都是连词了。
作连词时,"而"的用法和意义如下:
1.表并列关系。《论积贮疏》:“苟粟多而财有余。”《捕蛇者说》:“黑质而白章。”
2.表相承关系。《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愽学而日参省乎已。” 《赤壁之战》:“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
4.表转折关系。《肴之战》:“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⒌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
⒍表假设关系。《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冯婉贞》:“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⒎表因果关系。《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赤壁之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⒏表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祭妹文》:“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6-12-22
展开全部
必须结合语境和句子意思来理解。比如:
而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译]:“凡是捕杀他物持物而咬这一类的,一定深雕它的爪,突出它的眼睛,振起它的鳞与颊毛。”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译]:“这儿,你的母亲曾经站立过”。
三连词。
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译]:“学了知识而且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译]:“河曲有个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译]:“后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来了”。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译]:“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润泽,深水潭生长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故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译]:“所以中国的画,在肖像画以外,多半用想象构成图画的内容”。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译]:“君子以说的多做的少为耻。”注:“言而”即“言之”。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译]:“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党政的那些人危险极了!”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译]:“那些都城的人士,衣带下垂飘左右,那些贵族的女儿,发如蝎尾翅在首。”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译]:“桀、纣、幽、厉,……不能够改正他声色的欲望。”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译]:“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
而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译]:“凡是捕杀他物持物而咬这一类的,一定深雕它的爪,突出它的眼睛,振起它的鳞与颊毛。”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译]:“这儿,你的母亲曾经站立过”。
三连词。
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译]:“学了知识而且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译]:“河曲有个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译]:“后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来了”。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译]:“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润泽,深水潭生长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故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译]:“所以中国的画,在肖像画以外,多半用想象构成图画的内容”。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译]:“君子以说的多做的少为耻。”注:“言而”即“言之”。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译]:“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党政的那些人危险极了!”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译]:“那些都城的人士,衣带下垂飘左右,那些贵族的女儿,发如蝎尾翅在首。”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译]:“桀、纣、幽、厉,……不能够改正他声色的欲望。”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译]:“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