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人们尊称为“至圣先师”。然而,后人对孔子的思想和格言是非常的熟悉,但大家对孔子的从政经历和成就却知之甚少,其中最具有代表就是“堕三都”啦!
所谓“三都”指的就是“三桓”大夫的封地,他们分别是:季孙氏的费邑、孟孙氏的郕邑和叔孙氏的郈邑。这“三都”的规模和军事、政治都比鲁国的国都曲阜要强,而孔子是想通过“堕三都”来削弱“三都”,从而打击“三桓”势力。
而三桓中的叔孙氏、季氏主张堕都,因为堕都对他们是有好处的。不仅是鲁国的国君管不住“三桓”,尾大不掉。同样,他们“三桓”也管不住自己的家臣,也是尾大不掉。通过堕都 ,他们借助鲁国国力打击这些家臣的势力,就是因为拆迁费都,公山不狃和叔孙辄起兵造反了,最终逃到齐国。这样一来,三桓就彻底解决了尾大不掉的问题,但鲁国却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鲁定公和孔子他们因此要讨伐孟孙氏,反而却被三桓联手击败。如此一来,孔子便成了替罪羊,也因此得罪了三桓。 孔子能“摄相事”步入政坛,完全是利用自己在知识界的影响力得到“三桓”势力的赏识,正所谓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能将你捧上天,也能把你拽下来。
孔子居高位而飘飘然,以致自不量力想“堕三都”削弱“三桓”,最终,只能是导致自己一生不得重用,只能是四处游仕,累累如“丧家之犬”,这应该是他离开鲁国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