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军服上的“兵和勇”,虽一字之差,身份却大不相同,代表什么呢?
影视剧市场上,有大半被清宫剧占领着,似乎清宫剧就是这几年的主流,然而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那些剧中的清兵,他们的衣服上都会缝上一个字,有时候是“兵”,有时候是“卒”,而有时候又会变成“勇”。
兵和卒我们尚且能够理解,就像象棋中的一样,是可以互相替代的但是为什么又会有一个“勇”,两者有什么区别呢?别看两者仅一字之差,但却有着天壤之别!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了长达两百多年的统治,大清是满人的天下。
而满人尤其擅长作战,他们的军队治理比汉人的军队要严格的多,等级制度也更加分明。在大清的前期和中期,兵权主要集中在皇帝手中,雍正设立军机处,任命亲信位军机大臣,将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他将军队分为八旗兵和绿营兵。
这是军队当中最常见的武装,而八旗制度就是要在军人的衣服上缝制“兵”字来确认每个人的身份,在军营中“兵”为最低等级。但是后来八旗子弟逐渐落寞,绿营兵由此崛起,清朝是比较排斥汉人位居重臣的。
因此满人的地位非常高,哪怕是军队中的统领,待遇都非常好。长期的优待导致满人的战斗力极具下降,由此统治者不得不重新规划军营中满汉的比例,这也是绿营兵的由来,随后绿营兵的名声逐渐超过了八旗兵。
但是绿营兵的统领也怕步八旗兵的后路,因此为了境界绿营兵战士,他们的衣服上就会写上“勇”字,以此来时时告诫他们。在清朝发展的后期,八旗兵越来越没落,甚至1852年曾国藩的湘军开始成为了主力军,八旗兵的战斗力几乎上不了战场。
因此他们只能作为预备兵力,而大清的领土是非常广泛的,但是绿营兵根本无法管理,于是就会启用当地的民兵,这些民兵的配置则和八旗兵一样,他们的衣服上也会有一个“兵”字。
因此简单来讲,在士兵的衣服上缝制“兵”和“勇”是用来区分它们的编制的,如果是绿营兵,则代表正规编制,会有一个“勇”字,而如果是临时编制,则会有一个“兵”字,到了清朝末年年,这两种兵制的待遇完全反了过来,已经很少有人回重视八旗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