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第一年,大家过得都怎么样?

 我来答
白露饮尘霜17
2022-06-03 · TA获得超过1.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43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4万
展开全部
每年的6、7月是大学毕业生们的离校季,意味着人生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大学毕业时面临的选择基本如下图所示:

我们喜欢看名人传记,看名人的成长历程,是想从中获得启发,但名人毕竟距离我们很远,而身边普通人的故事更能对我们有所借鉴,本文通过对部分毕业生的亲身经历,看毕业一年,当初不同的选择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变化与收获。

去英国学新闻——这个念头始于大一。当个人有了更多选择权时,出国是为了开拓眼界,是为了解世界在想什么?

如今,一年的海外学习即将结束,到底收获了什么?感悟很多,简单说两点

1. 专业的学术态度

要了解英国高校的学术氛围,可以从其对论文抄袭零容忍的态度窥探一二。“Plagiarism”,大概是每一个新生在第一学期听到的最频繁的单词,也最需警惕的麻烦词。任何对他人言论的引用、借鉴,要非常明确地标注出处,并写打上引号,否则轻则扣分,重则挂课。经过洗脑式的训练,由“Plagiarism”所形成的对学术研究的敬畏之心,我大概毕生都不会忘了。

2. 专业的职业态度

在我的课程设置中,除了学术媒体研究,还有大量的实践课。上课老师均来自BBC,Guardian等英国各大媒体,个个经验老道,眼睛毒辣。跑新闻,做采访是日常开胃菜,此时教室为新闻室,老师为编辑,抠报道里的单词,抠视频里的第一帧画面,抠新闻标题,抠背景音,与此同时,学生还要受到交稿倒计时的“折磨”。虽然“苦不堪言”,但毫无疑问,专业的职业素养也将由此形成。

一年很短。在我看来,对于中国留学生,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化都需要更长的时间去适应,我所收获的都只是冰山一角,更谈不上是回国求职的敲门砖。但毫无疑问,上文所提两点,都是对个人素质很好的磨练,这种收获是隐形的,但也是长远的。

读研一年,回过头想想自己“获得”了什么,似乎都不是能抓得住的实体。上课,看书,听讲座,参与学术会议,参加导师读书会;看电影,做公益,学吉他,加入合唱团,写自己的公众号……

读书娱乐提升自己,一切仿若本科生活的翻版,却又同时在思考自己是否真的避免了拘泥于知识细节而去锻炼思维方式,是否真的做到了在知识海洋里就一点做深入探索。答案是否定的。我很清楚一年前自己选择考研并非为了逃避步入职场而是想“再多学一些”,但所谓“学术热情”如昙花一现,“人生规划”四字大到吓人,而以“活在当下”为借口的我仍贪念于肤浅与狂欢。会时而想一想未来的职业选择并付出小到不能再小的行动,也会认认真真看完一本书并获得只存在过一瞬的欣喜感。但所有的经历都有层厚厚的自我否定与焦虑感打底——你并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最可怕的是你只驻足在提出这个问题之上,没有任何有方向的突破。

当然,我应该是一个反面例子,身边有不少同学有自己清晰的目标与规划,或努力看书度过充实的三年,或在学生组织里干出一片天地,或不断实习积累工作经验。但我似一只无头苍蝇。可我又在每一次方向不同的尝试中获得了哪怕存在刹那的满足感和存在感。

一年前如果我没有考研而去工作,也许我仍在思考着这些问题,思考着我作为一个点立在这个世上的原因。两年后我硕士毕业了,也许这些问题依然没有答案。永远不会有答案。我的朋友有时会对我说:你到底想要什么?你未来到底想做什么?你为什么没有按照一条线踏踏实实往前走?我可以给出好几个关键词作为答案:自我认知不足,浮躁焦虑,自暴自弃,兴趣转换快,不成熟,不成人化,不对自己负责。但也有一个词——尝试——并不那么负面。请让我去尝试,迈出步子的是我,踏空或踩稳的也是我。

三个月前,我在知乎一个名为“在XX大学新闻学院读研究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的问题下回答:

“读硕后,觉得自己就像一只被放养的“随便什么东西”,看似能“自由翱翔”了,但总会有根无形的线牵着你,提醒你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至于真正的“做”与“不做”,靠的是规划、自律和踏实。我的身边有很多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且为之努力的同学,他们的自信与从容(至少是面子上的体现)总会带给我冲击和动力。

希望这种来自周围同学(以及来自导师和部分课堂所教授理论内容)的“冲击和动力”,不是一刹那的火花,也不是导向焦虑与自暴自弃的毒药,而能带来持久性的传说中的被说烂了的“正能量”…以及切实的行动。”

啊哈哈,事实证明,三个月后我依然没有什么改变。So sad

2018年已经过去一半,回想过去一年半,似乎也经历了很多。从大三下学期开始纠结,到底毕业后是在上海发展还是回家乡发展,是就业还是要去创业,似乎瞬间多了很多需要去做的决定。到了大四上学期,十一过后,终于敲定主意,决定在上海找校招,开始了匆匆忙忙的秋招之路。拍职业照、做简历、刷面经,过程也充满各种坎坷,由于做简历没经验、面试没经验,再加上确实时间也有点晚了,错过了很多机会。在经历了一个多月的焦虑、自我怀疑后,终于在12月通过校园招聘会,拿到了上海苏宁的offer,算是赶上了秋招的末班车。再后面就是期末考试,加过年,到第二年三月份的时候开始了在苏宁的实习。

现在回想起来,在苏宁的日子让我获得了极大的成长,大学期间由于一心想创业,居然没有一份拿得出手的实习经验。在刚进公司的前一两个星期,连excel的简单操作都不会,还是在某个周六因为值班,找了一本书,好好恶补了一下excel的知识。

从17年3月初开始算起,一直在苏宁待到18年4月初,减去中间6月份因为毕业放了一个假,算是完整得待了一年。从刚开始的实习生,到最后离职的时候管理部门四分之一规模的销售,算是在同一批管培生中成长最快的人之一。虽然过程中非常累,体验了一年传说中996的工作节奏,但自我感觉还是有很多的收获,从基本的职业工作习惯,到通过数据完成工作的技能、意识,都有了极大的提升,这部分的收获相信是能收益终身的。

今年三月份的时候,由于自我感觉成长到了一个瓶颈,在思考了接近半个月的情况下,最终做出了赶在金三银四跳槽的决定,过程中也顺利找到了一家投资型创业公司。

跳槽后发现创业型公司和大公司确实有非常多的区别,制度没那么完善,也没有带教人,没人教你,公司发展也在不断变化,需要自己去思考该做些什么。这家公司一共待了三个月,期间也有些收获,至少知道了作为老板,是怎么去找人、找钱、不断试错实现盈利的。

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情感、健康、职业发展等方面),决定在七月份离职,回家休息一个月,八月份回上海开启创业之路。虽然和我最初的规划有些差异(一年500强公司工作经验、一年创业公司工作经验),但现在如果出来创业,我至少有了两张牌——

1、曾在500强公司管理两个亿规模的销售;

2、曾在创业公司帮助团队从零起步到实现盈利;

再加上之前一直在关注想做的项目现在似乎也到了一个比较好的进入时期,说不定这就是最好的时刻呢?

毕业一年,感受颇多,社会的压力似乎会瞬间压得你有些喘不过气。经济的压力、对未来发展的迷茫、内心的焦虑、各种挫败感。虽然非常痛苦,但似乎也正是因为这些重压,能逼着人去寻找出路,对于我来说,我寻找出路的方法是不断的阅读,在阅读中,一个又一个的困扰就慢慢解决了,和一年前的自己相比,也确实感受到了自己的变化,不管是生存的能力、内心都在不断变强。记得好像有句话是这么说的——那些打不倒我的磨难,最终只会让我更强大。

最后,总结一下自己毕业一年的感悟:

1、积极做规划,不管是就业还是创业,还是考研、出国等,早点做决定,过多的犹豫只会耽误你的步伐;

2、尽量顺势而为,你的每一个规划除了自己内心的意愿外,也要考虑社会的趋势。记得之前看过一句话,最好的职业状态是能做你喜欢的、你擅长的同时社会需要的事。如果发现做错了决定,要及时止损。

3、做规划很重要,但也不能一头埋进自己的规划里面,保持敏锐,社会变化的速度可能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如果机会出现,要及时调整你的规划,抓住机会。

4、内心的煎熬不一定是坏事,关键在于你能否找到属于你的方法,化悲痛、压力为你成长的动力。

最后,在炎热的夏日,希望大家都能收获内心的宁静。

关于考公,其实真的是各种因素促成的吧。毕业在即,同学们都已经先后跟学校签了约,只剩下几个还在为工作发愁,老师适时的发来了两个投简历的方向,抱着试试的心态去投了简历,准备笔试内容,当时想着再不济我还能走老师这条路,怎奈被开了个玩笑,一个之前谈好的学校拖了我2个月之后突然告知,不要我了。挺绝望的。曾经的底牌就这样失去了,只能拼命准备考试了啊。

备考就不提了,就挺累吧,结果就是都考上了,一个公一个军。又要开始选择了呀,还是双趋选择,我这人还挺不喜欢做这种选择,真的挺想来一句我都要,但这不现实。

开始理性地分析了,在不了解工作内容的情况下,大致猜测,两者工作内容都算得上为国为民,还挺崇高哈,都满意;俗气点,看钱,收入也差不多,也都满意;大致看了下最大差别,一个市区一个回家。最终选择了回家,说白了就是穷呗,少一分在市区生活的支出,就可以多帮家里分担一些,就是这么简单吧,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嘛。

关于就业方向没有跳开体制二字,不得不承认,肯定与生活的环境有关,这里的人对于铁饭碗有莫名的好感,其实我倒没啥感觉,应该也不算一个特别大的让我选这个的理由吧,影响肯定有点;加之读书的专业,一个师范生,学了四年教书育人,做了四年关于以后寒暑假去哪里玩计划的人,在毕业的那一刻,除了学校,我真的没想到我还有什么就业方向。老师推荐的也有各类企业,不去的原因挺简单,一来我已经开始备考了,算是背水一战,不再多为自己找后路了;二来,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不适合吧。

作为一个非典型性老师 我的状态就是吃不饱饿不死 时间充裕 毫无压力 当然最美滋滋的就是寒暑假啦~

因为闲暇时间太多所以花钱比赚钱容易,旅游 、健身、 游泳、 学乐器外加吃喝玩乐买买买 一不当心就能入不敷出。

毕业一年最大的感受大概就是一切都归结于你到底想要什么。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就要问你创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了创业当老板方便以后在同学朋友面前吹牛B?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

我想大多数人跟我一样,本科毕业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既然不明白就回头看看自己到底缺什么,回头一看,发现自己啥都缺,没钱没色没学历。通常这时候,是既惶恐又释然,惶恐的是啥都缺啥都没有,释然的是既然这样,那既然本来就一无所有,那选择无非影响的只是未来有没有,也不能更糟糕了。那有没有折腾一下的必要,就全在于自己的内心了。创业和就业最大的区别,其实就在于面临风险的大小,就业风险小,最多就是企业倒闭被裁员了,不然一个稍许努力的人通常不会失业也不会轻易成为穷光蛋,但是创业不一样,业务不稳定,甚至长期需要投入没有回报,这对一个刚毕业野心勃勃的年轻人最大的影响是精神上的,是不是还要继续,机会成本是不是太高,身边的人都放弃了那自己呢,怎么面对父母,看不到未来。而能不能通过这一关全在于自己。在这里只讨论了创业中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反复的对自己的诘问,没有讨论客观的商业模式,政策,自身携带资源,机遇等等。其他的,我认为想清楚并且做出自己的选择就够了,想那么多干嘛呢,我相信一个努力寻找商机,经历过各种折腾,能够挺过来,并且各种商数不算太差,还稍许努力的人,不会遇不到一个让自己发财的机会的。

毕业一年,前所未有的戾气和焦虑充斥着生活。这种焦虑很复杂,我想大多源自对现有处境缺乏认同感,但更不屑成为“社会人”。很多时候,我们颇有微词,但我们无足轻重。

我们难以被身边盛行的女性通过赚钱,健身,买买买,实现独立和强大的故事劝服。至少于我,更迫切的还是: 保持敏锐;建立稳定的自尊感; 在困境能随时爬起来;能与更多人建立深度的关系; 超越自我和小圈子,在更宏大的事物中找寻价值。实话说,这挺难的呢。

但是所幸,我这个广告公司的菜鸟阿康,好像并不打算在这里实现这些啦!所幸,无论在哪,我们都不至饿死对不对哈哈!

毕业后的第一年,我找到了铠甲,却在逐渐平稳的生活中,慢慢忘记了仰望星空。我是一个从小就爱做梦的人,刚走出象牙塔的时候,我一直问生活,我能不能拯救世界?生活答以沉默。

我的毕业生活算是顺风顺水,毕业只去了一家公司面试,待遇很好,面试很顺利,于是就这样过了一年。当时很草率,所以现在我如同在一片迷雾中难辨方向。我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样子,连续三天我看过了上海从黑夜变白天。因为白天将至,那黎明之际的鸟叫最让人心慌。

想明白了,其实生活就像过山车,乐在瞬间的刺激,也要安于平缓。是的,现在太安稳了,生活不仅是生存,我应该去尝试人生的更多可能,柴米油盐也要加点Champagne,健健康康,开开心心最重要。

毕业第一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经历,或深造精进、或成为社会人,无论当初做出的选择是什么,我们已不再是大学里的那个自己,也会更加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无论选择是什么,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