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些皇帝明知道失去民心王朝也会灭亡,为何还要糟蹋民心?
是时候揭开“民心”这个巨大的幌子了。
这么说吧,即便是在今天最引以为豪的民主制度下,所谓“全民公投”或是“代议制”真的能代表民心民意吗?
不会的,多数民众都是盲目的、短视的、从众的、看重自身利益的,且习惯性仇视统治阶层的。
对于政府的组织和权力的运作,他们的认识有点像盲人摸象,任何一个人都有自认为正确的理解,但其实他们的理解都是片面的。
所以必须承认,政治差不多就是上流社会对于权力如何运作的理解,这里的上流社会不仅包括皇室、贵族、高官、高级政客,还包括了富商、中高级知识分子、宗教领袖等。正是这一小部分人,他们对于权力运作的理解出现了矛盾冲突,才产生了不同的政权组织模式,民心和民意不过是他们试图群众去增进其政治认同的一个说辞。换言之,是他们在引导民意,而不是民意在引导他们,至今如此。更何况是生产力落后、信息极不对称、资讯极度闭塞的古代了。
今天可能随便一个街头的侃爷、见多识广的出租车司机,都能对各国政治和国际政治如数家珍。但在古代,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帝国,大多数百姓们根本搞不清皇帝是谁,上任的官员谁大谁小,具体职责怎样,更别说政策的推行和顶层的政治架构了。
国都被攻破了,甚至隔壁县城被人一锅端了都懵然不知,除非是自己家遭了变故,当然到底是谁在打谁,他们也是不甚清楚的,他们只知道保命要紧。
就这样一个状态,还指望皇帝能够真正在意民心的得与失?皇帝真正在意的是如何控制住那一小撮上流社会的人,安抚好那批或许有能力兴风作浪的中产阶级,至于为数庞大的底层民众,他们往往是最不需要考虑的一类人。
有人说会出现农民起义,但中国历史上的各类起义基本上要么就是被剿灭,要么就是被上流和中层人士所利用和引导,进而达到权力重新洗牌的目的。所以我们会发现,皇帝怕的其实不是起义,而是起义过程中和结束后有可能会出现的中央式微、地方割据。
当然了,任何一个朝代的皇帝都会大提特提民心的重要性,主要还是为了政治包装,通过政治包装来树立统治的合法性,就跟他们没事祭天祭地祭孔子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