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忏悔录》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对于一本书来说,自它问世起,读者们就褒贬不一,3个世纪以来阅读热度不减,作为作者来说,应该会感觉无比欣慰,总好过那些无人问津的书,只能默默地躺在尘埃里,被人遗忘。
《忏悔录》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它是卢梭的自传,是为数不多的自传精品。
喜欢这部作品的人,认为作者极度坦荡,勇于全面剖析自我,让世人清清楚楚地看到他是如何由一个淳朴善良的孩子变成了一个令他自己都感到羞愧的成年人的。
不喜欢这部作品的人,则认为作者极度虚伪,每日周游在自己的情人身边,甚至自己的五个孩子都被送去了孤儿院,却口口声声说是为了爱世人,而没有时间去爱自己的孩子。
不论如何,作为18世纪的平民作家,卢梭的成就可谓是耀眼夺目的。
他被称为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和伏尔泰、孟德斯鸠齐名,并称为欧洲三大启蒙思想家。
这位出生于1712年6月28日,卒于1778年7月2日的伟大先哲,在他66年的生命时光里,为我们留下了多部很有影响力的作品:《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忏悔录》这部作品的文笔非常优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从一个平民成长为思想先驱,和他勤奋好学的精神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他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一名钟表匠,母亲是一名牧师的女儿。母亲在他出生不久后就去世了,他自小便体弱多病,多亏了姑姑的细心照料,才让他活了下来。
为了生计,他曾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也做过贵妇们的情人。
他热爱阅读,7岁前和父亲经常通宵达旦地阅读母亲留下的小说,然后又阅读完了外公的各种藏书,他会为正在工作的父亲大声朗读。这些早期的大量阅读积累,加速了他的知识体系的构建。
10岁时,父亲惹了官司,逃离了日内瓦,而他被寄养在舅舅家。
起初,他和舅舅的儿子一起在牧师家学习古典语文、绘图、数学等知识,他如饥似渴,称自己虽天资平庸,但极度勤奋。
13岁时,开始工作,给人打杂、给雕刻家当学徒期间,受到了师傅无礼、粗暴的对待,养成了偷盗的恶习,在此期间,他读了大量的杂书。
16岁时,逃离了师傅家,开始流浪。由于姣好的容貌和满腹的学识,他结识了华伦夫人、巴勒太太……他有很多个情妇,她们为他提供衣食和住所,及大量的书籍。
他还当过音乐教师、做土地测量工作、自学数学、读学术专著。
他结识了伏尔泰,为狄德罗、达朗贝尔撰写《百科全书》的音乐部分。1750年,应征论文《论科学与艺术》获第戎学院奖金。
在此期间,他一边享受爱情,一边研究学问,算是他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1762年,因出版《爱弥儿》,法国法院对卢梭发出逮捕令,查禁他的书。
自此,又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活。
在逃亡期间,他依然在大量的读书、研究学术、写作。
他于54岁时开始书写这部40多万字的《忏悔录》,整部作品是他在颠沛流离、四面受敌的逃亡生活中断断续续地完成的,他想通过自己历经坎坷的一生反映社会对人的残害和压迫。
“人之初,性本善。” 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中开篇便是这样一句话。卢梭也是动情地讲述了自己在儿时也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但是进入社会后,他受到了浸染和损害:社会环境无比恶浊、充斥着黑暗与不公,人与人的社会地位不平等,他寄人篱下时受到了粗暴的对待,以至于他偷盗、撒谎、偷情、性情孤僻……成为是一个行为不端的人。
卢梭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阅读卢梭的独白,就仿佛是自己的内心独白。
“我生来就有别与我所见过的任何一个人,如果说我不比别人强,但我至少与众不同。”
“我不知道我五六岁前的事,不知道我是怎么学会认字的,我只记得最初读的那些书及其对我的影响。”
他对知识的狂热,也不得不令我们钦佩,即使他贫困潦倒时,仅有一点点钱,他都用来买书,他病入膏肓时,依然在读书。
“等待死亡并没有减少我对研究的兴趣,反而好像更加激发它,我急切地为去另一个世界而积累点滴知识,仿佛我认为能带走的只有这点知识。”
生前遭人唾弃,死后却令人膜拜。1791年12月21日,国民公会投票通过决议,给大革命的象征卢梭树立雕像,以金字题词——“自由的奠基人”。
卢梭死后被安葬在先贤祠最中心、最显赫的位置。先贤祠安葬着法国历史上众多名人,如雨果,居里夫人,莫奈,大仲马等。而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卢梭是唯一一个平民出生却成就巨大的思想家。
读书学习吧!唯有知识能给我们力量。
《忏悔录》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它是卢梭的自传,是为数不多的自传精品。
喜欢这部作品的人,认为作者极度坦荡,勇于全面剖析自我,让世人清清楚楚地看到他是如何由一个淳朴善良的孩子变成了一个令他自己都感到羞愧的成年人的。
不喜欢这部作品的人,则认为作者极度虚伪,每日周游在自己的情人身边,甚至自己的五个孩子都被送去了孤儿院,却口口声声说是为了爱世人,而没有时间去爱自己的孩子。
不论如何,作为18世纪的平民作家,卢梭的成就可谓是耀眼夺目的。
他被称为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和伏尔泰、孟德斯鸠齐名,并称为欧洲三大启蒙思想家。
这位出生于1712年6月28日,卒于1778年7月2日的伟大先哲,在他66年的生命时光里,为我们留下了多部很有影响力的作品:《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忏悔录》这部作品的文笔非常优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从一个平民成长为思想先驱,和他勤奋好学的精神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他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一名钟表匠,母亲是一名牧师的女儿。母亲在他出生不久后就去世了,他自小便体弱多病,多亏了姑姑的细心照料,才让他活了下来。
为了生计,他曾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也做过贵妇们的情人。
他热爱阅读,7岁前和父亲经常通宵达旦地阅读母亲留下的小说,然后又阅读完了外公的各种藏书,他会为正在工作的父亲大声朗读。这些早期的大量阅读积累,加速了他的知识体系的构建。
10岁时,父亲惹了官司,逃离了日内瓦,而他被寄养在舅舅家。
起初,他和舅舅的儿子一起在牧师家学习古典语文、绘图、数学等知识,他如饥似渴,称自己虽天资平庸,但极度勤奋。
13岁时,开始工作,给人打杂、给雕刻家当学徒期间,受到了师傅无礼、粗暴的对待,养成了偷盗的恶习,在此期间,他读了大量的杂书。
16岁时,逃离了师傅家,开始流浪。由于姣好的容貌和满腹的学识,他结识了华伦夫人、巴勒太太……他有很多个情妇,她们为他提供衣食和住所,及大量的书籍。
他还当过音乐教师、做土地测量工作、自学数学、读学术专著。
他结识了伏尔泰,为狄德罗、达朗贝尔撰写《百科全书》的音乐部分。1750年,应征论文《论科学与艺术》获第戎学院奖金。
在此期间,他一边享受爱情,一边研究学问,算是他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1762年,因出版《爱弥儿》,法国法院对卢梭发出逮捕令,查禁他的书。
自此,又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活。
在逃亡期间,他依然在大量的读书、研究学术、写作。
他于54岁时开始书写这部40多万字的《忏悔录》,整部作品是他在颠沛流离、四面受敌的逃亡生活中断断续续地完成的,他想通过自己历经坎坷的一生反映社会对人的残害和压迫。
“人之初,性本善。” 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中开篇便是这样一句话。卢梭也是动情地讲述了自己在儿时也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但是进入社会后,他受到了浸染和损害:社会环境无比恶浊、充斥着黑暗与不公,人与人的社会地位不平等,他寄人篱下时受到了粗暴的对待,以至于他偷盗、撒谎、偷情、性情孤僻……成为是一个行为不端的人。
卢梭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阅读卢梭的独白,就仿佛是自己的内心独白。
“我生来就有别与我所见过的任何一个人,如果说我不比别人强,但我至少与众不同。”
“我不知道我五六岁前的事,不知道我是怎么学会认字的,我只记得最初读的那些书及其对我的影响。”
他对知识的狂热,也不得不令我们钦佩,即使他贫困潦倒时,仅有一点点钱,他都用来买书,他病入膏肓时,依然在读书。
“等待死亡并没有减少我对研究的兴趣,反而好像更加激发它,我急切地为去另一个世界而积累点滴知识,仿佛我认为能带走的只有这点知识。”
生前遭人唾弃,死后却令人膜拜。1791年12月21日,国民公会投票通过决议,给大革命的象征卢梭树立雕像,以金字题词——“自由的奠基人”。
卢梭死后被安葬在先贤祠最中心、最显赫的位置。先贤祠安葬着法国历史上众多名人,如雨果,居里夫人,莫奈,大仲马等。而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卢梭是唯一一个平民出生却成就巨大的思想家。
读书学习吧!唯有知识能给我们力量。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