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的意思是什么?
简单而言,在最初,这是一句要求执政者客观面对异习殊俗时需“因材施教”的观点。但于今日却逐渐成为了一种描述各地风情的见闻式介绍,详述如下:
这句话最初可见出处较多,如:
《晏子春秋·内篇·问篇·问上》中的:……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上爱民为法,下相亲为义,是以天下不相遗,此明王教民之理也。
《风俗通义》、《汉书》中的:……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
而后至宋末元初之际,有“东南文章大家”之称的文学家戴表元诗作《观村中祷雨三首》中有这样的描述:
十里不同云,五里不同雨。
天台白茫茫,乃尔多肺腑。
由此可以见到,从百、千里异习殊俗,至十、五里不同云雨,都是因生活需求、自然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衍生出不同的民风民俗。时至今日,随着如“一山不同族、一地多民族”等对诸族融居的观察理解,继而产生了三里、五里等更细微的划分区别。它有“互辞”的模糊性,“对仗”的需求性,但也同样是民间对生活环境的反映。在不同环境中要客观理解。
只是在本意上,无论多少里的异习殊俗,其初所言,都是要求执政者因风执政,以俗治民。客观面对所在地区的风俗习惯,不以主观好恶判断问题。至于如今一些民众或地方上打着此类旗号而吹捧歪风陋习的行为,不仅不应追从或姑息,还应该针对性的进行疏导、制止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