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有财产权吗
法律主观:
未成年人的财产权有哪些 (1)通过法定义务人应尽的 抚养 义务而获得的财产,这部分专供其个人使用的物质生活资料和费用构成未成年人最基本的合法财产。 (2)通过劳动、营业所获得的收入。我国法律以16岁为劳动就业、参军的最低年龄,民法将凭劳动收入自食其力的16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未成年人通过合法劳动获得的经济收入受法律保护。此外,部分未成年人因具有某种特殊技能或专长而被特定行业、部门招收录用,所获收入理应属于自己。 (3)参加各种竞赛、评选活动,以及因悬赏广告、抽奖、有奖销售等完成规定行为所获得的奖金和奖品。 (4)未成年人在掌握一定知识、技能后,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或者小发明创造而对其智力劳动成果拥有 知识产权 ,对相关收益享有财产权。 (5)接受赠与或 遗赠 的财产。在法律上是未成年人的个人财产。 (6)继承的财产。根据 继承法 规定,未成年人是父母的第一顺序的 法定继承 人,还可以 代位继承 其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的遗产,并且可以成为 遗嘱继承 人。即使尚未出生的胎儿,法律亦明确遗产分割时须为其保留必要份额。 (7)按照国家法律、政策规定给予未成年人的财物。 (8)行使人身损害的赔偿请求权所获的 赔偿金 ,以及行使保险关系中的利益求偿权得到的保险金。 (9)以未成年人的个人财产从事经营、投资活动所获的各项收益。 相关的法律规定: 最高 法院 《关于贯彻执行《 民法通则 》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接受奖励、赠与、报酬,他人不得以行为人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为由,主张以上行为无效。” 也就是说,未成年人可以通过赠与、奖励的等方式获得自己的财产。而且,法律并未否定未成年人对自己财物主张所有权。被执行人作为 监护人 ,对属于未成年子女的财产,只有在不妨碍行使财产使用权的情况下代为保管财产,而不得任意处分未成年人财产。 《 民法典 》第十三条规定,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民事权利能力不同于,民事权利能力是充当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所必须具备的法律资格。这种资格生来具有,不因年龄小而丧失。而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独立实施的法律资格。正常人只有到达一定的年龄才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但这并不影响其民事权利能力和作为公民拥有的财产权利,如通过接受赠与、继承遗产、接受劳动报酬等方式获得财产。但由于未成年人年龄较小,从保护其利益的角度出发,法律规定由其人保护他们的财产,待他们成年后再交还给他们。 我国《民法典》第三十四条规定,监护人的职责是代理被监护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等。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产生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根据法律的规定,监护人在管理和保护被监护子女的财产时,除了出于未成年子女的生活和 教育 等方面的合理需要外,不得随意侵犯和处理未成年子女的财产。虽然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一般情况下其无法通过进行劳动获取劳动报酬,而且因为其所实施的民事行为可能被认定为无效,所以其经济来源比较有限。但是法律规定,未成年人对于接受纯获益的民事行为是合法有效的。 以上就是“未成年人的财产权有哪些”的相关知识,希望大家能够多多了解,如果在以后遇到合法的权益被侵犯的情况,就可以通过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您的情况比较复杂,也提供 律师在线 咨询服务,欢迎您进行 法律咨询 。
法律客观:
2021年1月1日年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十五条?? 监护人应当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履行监护职责。监护人除为维护被监护人利益外,不得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在作出与被监护人利益有关的决定时,应当根据被监护人的年龄和智力状况,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 成年人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应当最大程度地尊重被监护人的真实意愿,保障并协助被监护人实施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对被监护人有能力独立处理的事务,监护人不得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