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孟子和孔子的思想有很大不同。
第一,成仁与取义。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孟子也讲“仁”,但他是“仁义”并举的。孔子认为成仁不易,孟子以为成仁不难;孔子谈仁比较具体,孟子谈仁比较概括;孔子谈仁政比较简要,孟子谈仁政比较详细;孔子把仁作为道德准则,孟子把仁义主要作为治国方略。
第二,忠君与贵民。在“保民”这一点上,孔孟是基本一致的。在忠君方面,两人有较大差别。孔子强调“臣事君以忠”,孟子也主张要“敬其君”。但他认为君臣关系有平等之处,君要臣好好为其服务,先要对臣尊重爱护;孟子甚至认为臣下对君主有“易位”的权利,“放桀诛纣”都是可以的,不属于弑君。更重要的是,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人心向背决定了社稷存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顺从了民心也就顺从了天意。孟子的这一思想成为我国历代志士仁人反抗暴政的理论依据和精神支柱。
第三,修身与养气。《论语》有修身说,有君子论,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名言。《孟子》则有养气说,有大丈夫论,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
第四,谨慎与任意。孔子对“礼”非常重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他的言行举止都是遵循礼节的,可谓循规蹈矩。孟子则不同。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孟子曾经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友其谁也!”这种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自信和气概,鲜明地凸显了孟子的性格特点。
第一,成仁与取义。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孟子也讲“仁”,但他是“仁义”并举的。孔子认为成仁不易,孟子以为成仁不难;孔子谈仁比较具体,孟子谈仁比较概括;孔子谈仁政比较简要,孟子谈仁政比较详细;孔子把仁作为道德准则,孟子把仁义主要作为治国方略。
第二,忠君与贵民。在“保民”这一点上,孔孟是基本一致的。在忠君方面,两人有较大差别。孔子强调“臣事君以忠”,孟子也主张要“敬其君”。但他认为君臣关系有平等之处,君要臣好好为其服务,先要对臣尊重爱护;孟子甚至认为臣下对君主有“易位”的权利,“放桀诛纣”都是可以的,不属于弑君。更重要的是,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人心向背决定了社稷存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顺从了民心也就顺从了天意。孟子的这一思想成为我国历代志士仁人反抗暴政的理论依据和精神支柱。
第三,修身与养气。《论语》有修身说,有君子论,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名言。《孟子》则有养气说,有大丈夫论,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
第四,谨慎与任意。孔子对“礼”非常重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他的言行举止都是遵循礼节的,可谓循规蹈矩。孟子则不同。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孟子曾经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友其谁也!”这种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自信和气概,鲜明地凸显了孟子的性格特点。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