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选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自主学习新学案的答案
展开全部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1.(1)春风桃李花开夜 (2)梨花一枝春带雨 (3)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4)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5)安能行叹复坐愁 (6)长风破浪会有时
(7)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8)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9)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10)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2.(1)诗经 风 雅 颂 赋 比 兴 (2)孔雀东南飞 乐府双璧 新乐府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3)①屈原 ②李白 ⑧杜甫 ④白居易 ⑤辛弃疾 ⑥李清照
3.世事艰难,人生壮志难以实现之愤;山河沦丧,当政者不图收复之愤;报国无门,雄才大略不能施展之愤。
4.略(此题较为开放,分析时只要能结合文本,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一般而言,前一种观
点更为大家认同)
5.示例:本联选取“春日映照下台阶上碧绿葱翠的小草”和“繁茂枝叶间婉转啼呜的黄鹂”两
个典型意象,营造出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意境;然而,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又包蕴
着英雄不再、才略抱负难展的感慨,(此题较为开放,只要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
情感来分析,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
6.“重露成涓滴”紧扣第一句中的“竹”,夜露凝聚成小水珠从竹叶上滴下来;“稀星乍有无”紧
扣第二句中的“月”,星星因明月而黯淡,变得若有若无。
7.诗人因国家和人民遭遇接连不断的战争而忧心不已,彻夜未眠,所以十分困倦。
8.全诗前六句写景,形象地渲染出诗人夜深而不能人睡,只能孤寂地观景度夜的“倦”态。尾联
一语点破“倦”因,正是由于“万事干戈里”,所以诗人无限悲愁,不能合眼,倦怠不已。
9.《菊》:不求高位,不慕虚利,只求有益于人的高尚品格。《画菊》:坚守大义、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10.郑谷的《菊》一诗运用了对比手法来突出菊的品格,一方面,王孙公子对菊持轻视的态度,
而普通人对菊却非常尊重喜爱;另一方面,菊与身居高位而于人无益的瓦松不同,虽然地
位低微,却毫不吝惜地把芳香献给人间。
11.本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将瀑布人格化,读来气势如虹,情感充沛,使人激奋。
12.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
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13.“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
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14.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
(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
喜悦。意思对即可)
15.不矛盾。作者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以乐更衬其哀,说明听者“边愁”之重,以至任何欢乐的
乐曲和舞蹈都不能排遣。
16.前三句叙事抒情,“高高秋月照长城”一句写景。好处: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无限含蓄。
17.友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烛青烟。(扣住关键词“神情”作答)
18.此联精于炼字,巧用衬托。“隐”字写出高高的树荫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
晓的曙光中,表明时光催人离别,衬托出离人难舍难分的心绪,(可从“遣词造句”和“手法技巧”上切
人分析)
19.提示:首句“钓罢归来不系船”:写渔翁夜钓归来,懒得系船,“不系船”三字是全涛的关键,以下三
句全从这三字生出,是全诗的总起文字。“江村月落正堪眠”:第二句承接上句,点明“钓罢归来”的地
点、时间及人物疲倦想睡觉而懒得系船的心情。情景结合,表现了悠闲的生活情趣。“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语,一放一收,把诗歌的意思推进了一层,生动地表
现了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
20.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悠闲的生活情调。第二间示例:诗歌即事抒情,将“钓罢归来不系船”
这一事件,与“江村”夜景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看似懒散实则是一种闲适的美好的生活情
趣,这正是现代都市人包括我们特别向往的理想的生活境界。提示:也可从“看似闲适实则
是一种懒散的生活情趣”、“缺乏积极进取的激情”、“不符合生活真实”等角度回答。
21.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
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
景,与上句的“落日”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路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22.示例一:同意该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的说法。诗中提到“心犹”、“病欲苏”、“存老
马”等,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示例二:同意该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
情”的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
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此题比较开放,
言之成理即可)
23.
示例一:更认同苏轼的看法。词末两句似是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
么却要老远地向潇湘而去呢?其实是借此问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感情:(以下三种任选其一)(1)意即郴江也
耐不住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词人还得羁旅此地,得不到自由,孤苦伶仃:(2)意即词人自叹
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为朝廷做——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木足绕着郴,厶而转的,谁会想到
如今竟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去呢?(3)意即词人感悟到:生活并非固定的,而是不可预测的,就像这郴
江,也是不由自己地奔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滚滚向前,不知它还将把自己带到怎样苦涩、荒凉的地
方!这两句既采用拟人手法,显得山水有情,同情着词人的凄苦命运;同时也采用了象征写法,景物中注
入词人被贬谪异乡的孤苦凄情、深长怨恨,显得意味深远。(以上两种写法任选其一)
示例二:更认同王国维的看法。“可堪”两句是正面实写词人羁旅客馆的 生活:怎能忍受孤寂的旅馆,
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而在杜鹃的阵阵悲鸣中,惨淡的夕阳正徐徐落下。(以下分析任选其一)(1)内容分
析:杜鹃“不如归去”的叫声、“斜阳”都能引起游子的归思和乡愁,触发游子沦落天涯、身世凄凉之
感,写法:这两句巧妙地化用典故和前人诗句,“杜鹃声”自然容易使人联想到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字死后
化为杜鹃悲鸣啼血的故事,以及前人“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等诗句,蕴藉深沉,内涵丰
富。(2)内容分析:春寒,即心境寒。词人独处客馆,一个“闭”字,锁住了馆门,也锁住了词人的心。
杜鹃声勾起乡愁,斜阳渐沉,表现出词人担心夜晚来临更寂寞难耐的心情。所有景物触动词人身世凄凉之
感。写法:本词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色调灰暗、令
人生悲伤心的景物,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凄凉气氛,显得委婉含蓄。
24.略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1.(1)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五月明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2)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3)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月浮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4)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
2.(1)张若虚 贺知章 (2)韦庄 温韦 花间派 (3)山水田园(隐逸) (4)诗史
(5)近体诗 古体诗 首联 颔联 颈联 末联 尾联
3.(1)“孟浩然”:唐,孟浩然。 (2)“乐天”:唐,白居易。“韦郎”:唐,韦应物。
(3)“公”:宋,苏轼。“周郎”:三国,周瑜。 (4)“陶谢”: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
(5)“少陵”:唐,杜甫。 (6)“放翁”:宋,陆游。“眉山”:宋,苏轼。“诚斋”:宋,杨万里。
“谪仙”:唐,李白。 (7)“青莲”:唐,李白。 (8)“介甫”:宋,王安石。
4.(1)悠闲自适 (2)七言古诗。第二、三两联没有对仗。(这是最明显的特征,讲到其他特征亦可。)
(3)前句承“渔梁渡头争渡喧”一句,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钟鸣昼已昏”一句,写自己
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心情,运用的是对比反衬
的手法。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5.(1)共三联对仗:首联、颔联和颈联。提示:首联开门见山,雄厚有力。一般认为该联表现了杜甫终于实
现登楼夙愿的愉快,但细细品味,这两句还有更深层的含义。杜甫是怀着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
等许多感触,才写下这开头两句:过去只听说有洞庭水,到迟暮之年才真的上了楼。这是沉郁之感,与结
尾“凭轩涕泅流”遥相呼应。颔联写登楼所见:洞庭湖水划分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
在湖水之中。该联极力形容洞庭湖水的浩瀚壮阔、无边无际,显十诗人技巧精湛,运笔自然。颈联意境从
宽阔转到狭窄,与颔联承接紧密。空阔之境往往能激发人们的飘零之感;,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
苦,能挟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前后衬托,意境浑然。杜甫什么“亲朋无一字”,
一身是病,只有“孤舟”呢?因为“戎马关山北”,于是诗人只能“凭轩涕洲流”。 (2)孟诗写洞庭湖生
动而有声势,令人读后如见浩渺的湖水及其冲激之状。其中的“撼”字足见诗人炼字之功力。但全诗有些
头重脚轻,稍见缺憾、而杜诗同样抓住洞庭湖最显著、最典型的特征——雄伟壮阔来加以描绘,以两句抵
四句。一个“坼”字,仿佛是洞庭湖的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
洞庭湖的磅礴气势。一个“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几乎使洞庭湖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
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这两句诗与全诗是统一的,显得深沉博大。清
代诗论家沈德潜评价杜甫的这两句诗说:“孟襄阳(指孟浩然)三四语实写洞庭,此只用虚写。”(《唐诗
别裁集》卷十)这是从“实”和“虚”的手法上指出了两诗写景的差异。孟诗是借写洞庭湖景来表达个人
“欲济无舟楫”,想做官而无人引荐的心情,局限于个人的仕宦得失。而杜甫从洞庭湖写到江南大地,又
从江南大地写到天地日月,从更大的空间范围表现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气象。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湖,而
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且有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诗
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因此《西清诗话》说此二句“大与诸子迥别”,而区别就在“不知少陵胸中
吞几云梦也”。孟浩然的四句诗,特别是杜甫的两句描绘洞庭气象的诗,意境壮阔,气势极大,成了千古绝唱,为历代诗人和诗论家所叹服。因此后人不敢再题岳阳楼。
6.(1)风景 生活 卓文君 人物 (2)示例一:词人想回乡。这首问被认为是他避乱江南时所作。我们可
以从字里行间悟出词人的一片思乡情。如第一句“人人”的劝说,第二句“只合”的不能回乡的苦衷,
第七句的“莫”字无可奈何的极端说法,最后一句因战乱而导致有家不能问,所以反过来说“还乡须断
肠”,全词刻画出特定历史环境下词人怀念故乡、欲归不得的心态,隐约中使人感到故乡今日之事事物物
皆有足以使人断肠者,可谓语尽而意不尽。 示例二:阔人不想回乡。这首词一说为词人早年浪游江南时
所作。作者以写意的画法,画出了江南水乡的碧水青天、春雨画船、美女似月、皓腕如雪,给读者留有极
大的想象空间。开头用“人人尽说”这一侧面描写的手法,令人信服。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而不得的感
慨,而这首词的结尾巧妙地响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与客居者愿老死于此,否则将遗憾无穷,俏
皮而极富有新意。游人恋江南,合平常情;异地为客,不愿还乡似乎有悖常理,但正因为如此,更加表现
了江南的好处。如果南来的游人正当年华就回到了北地(词人的家乡在陕西),岂不要日思夜想这迷人的江
南了?(只要理由充足,两种答案均可) (3)提示:陈廷焯读出了韦庄想回乡的伤心断肠,从字里行间感受
到了语言的凄楚苍凉,郁闷曲折。词人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并以侧面描写、烘托反衬的手法,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李冰若读出了词人描写的江南的美丽,从词感受了语言的赏心悦
目,清新自然。全问语言显得优美清新,简洁明快,抒情性强。(言之成理即可)
7.(1)①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②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
③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2)①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
向天横 ②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3)①起兴(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物),如“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②对比,如“云霞明灭或
可睹”与“炯涛微茫信难求”相对比、⑧夸张,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
南倾”,(三种表现手法说到一种即可)
8.(1)梦中游览天姥山的所见所闻 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 见海日 忽已暝 (2)不好。“忽”字写出了诗
人由于纵情山水,留恋奇花,浑然不知夜幕降临的游兴和天姥山上千岩万岭、奇花异石使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的奇特景象。 (3)把描写声音特点的词前置可造成特殊意境,闻声不见物,更能扣动人心扉。
(4)E (5)我欲因之梦吴越 惟觉时之枕席 宏伟壮丽 名山胜景和不受权贵束缚的精神生活 ( 6)梦
(7)上段中所写的游仙经历 (8)诗中的天姥山
(9)表现了诗人对现实不满,蔑视权贵,决不折腰趋奉,不与现实社会合作的生活态度。
9.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最突出的艺术特色,表现为:①豪迈奔放、饱满洋溢的激情;②丰富奇特、灿烂瑰丽的想象;⑧飘逸洒脱、自由放达的文笔。(提示: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是豪放飘逸、清新自然)
10.岁岁不知春。
11.一是行文上富于变化,二是形式上整齐划一,三是音韵上和谐动听,四是描写上形象分明,五是表达上感情真切。
12.先写山路幽暗深远,溪涧寂寥冷落,继写鸟鸣声,反衬深山幽静,再用风雪的凛冽表现山中
的冷峻。最后以“朝朝不见日”显示自然界的寒冷。写自然环境的“冷”,是为了表现诗人的
心“冷”(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漠心情)。
13.巴南 津亭(江亭) 秋夜 江边 塞北
14.提示:“送”字,既是写江水流动的迅速无情,又点明了诗歌的主旨——送别。“横”字,既写
夜云的浓密厚实,又写离别的遥远无情。“乱”字,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
迷乱。“飞”宇,既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寂寞”一
词,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寒”字,不但表现了江山夜寒,令人感觉到肢
体寒冷,而且写出了在这个特定的离别夜诗人心情的沉重与冷寂。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
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帐惘之情融化在景色的描写之中的。
15.示例:这一夜夜深月转,这一刻离亭笼罩在乱烟浓雾之中:这一眼从离亭远眺,月驰中天,这一瞬江山一片寂冷。
16,相同之处:均用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虚写与实写结合,语言凝练,讲究炼字(如第一首的“送”、“横”,第二首的“乱”、“飞”、“寂寞”、“寒”)。不同之处:第一首用“谁见泣离群”反问,
直接抒情;第二首寓情于景,景与情会。第二首更好。因为“寒”字画龙点睛,境界全出;全诗
融情于景,空灵蕴藉。
17.(1)“弄”:苏轼的“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弄”字以形写意,
表达出自己虽孤单一人,但仍不失热情;从幻想上天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
(2)“舒”:舒,舒展,开阔、词人毛泽东曾说:“游长江两小时漂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
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一个“舒”字,情景交融,描写出楚天的开阔舒展,又表达
出词人的心情极为舒畅。 (3)“惊”: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闻。辛弃疾的一个“惊”字,静
中取动,视觉转听觉,使明月和鹊都具有人的感觉和感情,使景色显得清幽奇丽。 (4)“点”:这是自居
易的名句。钱塘江水面因风翻起干层白浪,恰如千片随风飞舞的花儿;长空列队而过的群雁,又像在青天
写一行字。“风翻”与“雁点”可谓妙对,如果说“翻”字还比较平实的话,那么这个“点”宇就极有动
感。一只只大雁,在蓝天上写出了人间最美的书法。一个“点”字,十分传神。(意思对即可)
18.C 19.③ ② ① ④
20.(1)③ ④ ① ②(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2)② ④ ① ③ 21.B
22.(1)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以小见大,
抒写出诗人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2)这首诗,格调疏淡,从黄昏闻钟,渔梁
晚渡到月开烟树、夜归鹿门,次第写来,如话家常,诗人新鲜的感受以及隐者洒脱的形象,
便随之托出。(以上两点,说到一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23.(1)它们在意境上是有一定区别的。《枫桥夜泊》一诗表现的是枫桥的诗意美和寒山的历史文化色
泽。夜半钟声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给人一种古雅庄严之感。全诗让人感觉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间的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自然体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
寥的感受。《涛声依旧》化用了《枫桥夜泊》的意境,但重心已落在了“依旧”的“涛声”上,物是人
非,表现出当代人的离愁别绪和感情失落:或许是失恋,或许是告别了一段友情。歌词中表达了希望从头
再来、重归于好的一种感慨和心愿。 (2)略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1.(1)因声求气 吟咏涛韵 (2)白居易 琵琶行 韩愈 听颖师弹琴 李贺 李凭箜篌引
2.(1)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天生我材必有用 干金散尽还复来 钟鼓馔玉不足贵
与尔同销万古愁 (2)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3)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4)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3.B(“首联”应为“颔联”。)
4.D(A“因声求气”和“吟咏诗韵”后面说明的内容应对调;B秦观属婉约派;C周邦彦号清真居士,《清真集》是以其号命名的。)
5.唐诗和音乐密不可分。 6.略
7.所见:霜雪,星星在三峡中的倒影;所闻:跟战争有关的声音,如鼓角、野哭、夷歌;所想:与夔
州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公孙述。
8.提示:知人论世,可联系杜甫的其他涛作分析,如诗句“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等。
9.《李凭箜篌引》多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效果,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
兰笑”两句是直接描摹音乐的。《琵琶行》(节选)多用直接描写的手法,主要通过比喻来描摹音色的强
弱,只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侧面描写音乐演奏的效果。《听颖师弹琴》前十句用
比喻直接描摹琴声的起落变化及其意境,后面八句用抒情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
10.提示:李贺用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用生活中不习见的意象作比喻,鬼泣神惊,极其浪
漫。白居易描摹音乐形象,严格按照音乐的本来面貌,全部运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见所
闻的事物设喻,朴实自然,亲切可闻。韩愈不论描摹音乐形象,还是渲染音乐效果消6不乏
巧妙的夸张、丰富的联想、新颖的比喻,让人虽感到奇险而又不觉得怪诞。
11.写景 抒情 风荷
12.“五月渔郎相忆否?”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是从友人角度落笔:在这盛夏五月的时节,
我的在故乡一起钓鱼的朋友们,你们是否想念我?我可非常想念你们,在梦中划着小船,和
你们一起畅游芙蓉浦中。这样,更突出了词人的乡愁。
13.①借“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意象为喻,不仅赋予“愁”以巨大的数量,而且表达出“愁”这种情感升腾中的深度和力度:春江水满,汪洋恣肆,长流不断,无法控制。②以遍天下之春草,把人人心中所欲言
而又不能言的“愁”,写得让人心里能感受得到,眼里似乎也能看得到,手里几乎还能捉摸得着:春草一望无际,是离愁浩渺无边;春草尖细绵密,是离愁绵绵郁结;春草破土而萌,是离愁割之不尽。
⑧这是写他亡国被囚后,幽居在汴京一座深院小楼的愁苦滋味:离愁,似乎是有形的,就像一团被弄乱时时紧紧地缠绕着人,挥也挥不去,斩也斩不断,无计可施,索性想个透,整理一下吧,可是越想越烦,越理越乱。人间所有滋味人皆有所尝,而李煜这种“愁”却“别有一般”,是人世无与伦比的悲苦之味,让人实在无法承受。
14.要点:词人葆有一颗自然、真诚、热情之心,才能有创作激情,人世稍深,便可能失去创作冲动。这几首词写于李煜亡国前后的不同时期,却一如既往地表现出一颗赤子之心,细微有致、深哀结郁、悲凉凄楚在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李煜生在深宫之中,终成一个亡国之君,似乎没有什么好称道的,可是他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的艺术规律。
15.示例:乐人吹笛、击鼓,美女唱歌、跳舞,啊,我们尽情狂欢。突然,这一切让人感到,青春飞逝,犹如桃花乱落
16.示例一:这两首诗都流露出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悲愁,表现出及时行乐的情感倾向,而实际上都是在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不过,李白的诗内涵更丰富。 示例二:李白的诗前后是不断的变化的,
有时悲,有时喜,有时狂,有时愤,很有气魄,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而李贺的诗相对来说则主要是
悲,前面写喜,后面一下子落到悲的万丈深渊,也是非常震撼人心的,但该诗读起来有些压抑。
示例三:读李白的诗,感觉虽然也愁苦,但又觉得心里是爽快的,情绪是激昂的,精神是舒展的:而李贺的诗,虽然整首诗没有一个愁字,开头也的确是在写乐,但读着读着,觉得处处在说愁,而且这种愁似乎无法解脱,似乎成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示例四:李白的诗境界更高,特别是结尾一句,令人眼前一亮:原来这愁再深,也是可以消解的;但李贺诗的结尾给人的感觉是,醉眼朦胧之中,死神正在向你逼近,给人留下的酸楚回味无穷无尽。(此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17.词牌名 题目 宫调名 曲牌名
18.要点:(1)以青青春草衬托初人仕途的年轻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风采;
(2)以草色和服色的相映生辉,巧妙地把写景和写人贯通起来,使全篇内容和谐自然;
(3)突出初春之草的生机逼人,与下片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形成强烈对比。
19.(1)作者一反诗词中草木摇落、红衰翠减、肃杀凄凉的悲秋情调,而以乐观豪情去写秋景的磅礴绚丽和
沛然生机。(2)景中寓情:红叶、山溪,皆林泉之士所爱;苍松、黄菊,凌霜傲雪,经久不凋,象征超尘
拔俗,志洁行芳,而为陶潜所赞,为下文“学取他渊明醉”张本,“堪题”、“偏宜”赞美之情溢于言表,(3)景色描写有声、有色,有态,且极有层次,第一、二两句写全景,是出乎其外,第三、四两句写局部,是人乎其内,绘出一幅绚丽多娇的秋山图。
20.宋词:(1)写春草易衰、春光易逝,表达了惜春之情。(2)写少年得志,草怨归迟,表达了对仕途的失望之情和思归之意。元曲: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污浊现实的不满,抒发了不屑仕进的归隐之情。
1.(1)春风桃李花开夜 (2)梨花一枝春带雨 (3)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4)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5)安能行叹复坐愁 (6)长风破浪会有时
(7)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8)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9)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10)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2.(1)诗经 风 雅 颂 赋 比 兴 (2)孔雀东南飞 乐府双璧 新乐府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3)①屈原 ②李白 ⑧杜甫 ④白居易 ⑤辛弃疾 ⑥李清照
3.世事艰难,人生壮志难以实现之愤;山河沦丧,当政者不图收复之愤;报国无门,雄才大略不能施展之愤。
4.略(此题较为开放,分析时只要能结合文本,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一般而言,前一种观
点更为大家认同)
5.示例:本联选取“春日映照下台阶上碧绿葱翠的小草”和“繁茂枝叶间婉转啼呜的黄鹂”两
个典型意象,营造出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意境;然而,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又包蕴
着英雄不再、才略抱负难展的感慨,(此题较为开放,只要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
情感来分析,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
6.“重露成涓滴”紧扣第一句中的“竹”,夜露凝聚成小水珠从竹叶上滴下来;“稀星乍有无”紧
扣第二句中的“月”,星星因明月而黯淡,变得若有若无。
7.诗人因国家和人民遭遇接连不断的战争而忧心不已,彻夜未眠,所以十分困倦。
8.全诗前六句写景,形象地渲染出诗人夜深而不能人睡,只能孤寂地观景度夜的“倦”态。尾联
一语点破“倦”因,正是由于“万事干戈里”,所以诗人无限悲愁,不能合眼,倦怠不已。
9.《菊》:不求高位,不慕虚利,只求有益于人的高尚品格。《画菊》:坚守大义、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10.郑谷的《菊》一诗运用了对比手法来突出菊的品格,一方面,王孙公子对菊持轻视的态度,
而普通人对菊却非常尊重喜爱;另一方面,菊与身居高位而于人无益的瓦松不同,虽然地
位低微,却毫不吝惜地把芳香献给人间。
11.本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将瀑布人格化,读来气势如虹,情感充沛,使人激奋。
12.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
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13.“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
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14.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
(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
喜悦。意思对即可)
15.不矛盾。作者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以乐更衬其哀,说明听者“边愁”之重,以至任何欢乐的
乐曲和舞蹈都不能排遣。
16.前三句叙事抒情,“高高秋月照长城”一句写景。好处: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无限含蓄。
17.友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烛青烟。(扣住关键词“神情”作答)
18.此联精于炼字,巧用衬托。“隐”字写出高高的树荫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
晓的曙光中,表明时光催人离别,衬托出离人难舍难分的心绪,(可从“遣词造句”和“手法技巧”上切
人分析)
19.提示:首句“钓罢归来不系船”:写渔翁夜钓归来,懒得系船,“不系船”三字是全涛的关键,以下三
句全从这三字生出,是全诗的总起文字。“江村月落正堪眠”:第二句承接上句,点明“钓罢归来”的地
点、时间及人物疲倦想睡觉而懒得系船的心情。情景结合,表现了悠闲的生活情趣。“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语,一放一收,把诗歌的意思推进了一层,生动地表
现了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
20.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悠闲的生活情调。第二间示例:诗歌即事抒情,将“钓罢归来不系船”
这一事件,与“江村”夜景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看似懒散实则是一种闲适的美好的生活情
趣,这正是现代都市人包括我们特别向往的理想的生活境界。提示:也可从“看似闲适实则
是一种懒散的生活情趣”、“缺乏积极进取的激情”、“不符合生活真实”等角度回答。
21.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
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
景,与上句的“落日”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路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22.示例一:同意该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的说法。诗中提到“心犹”、“病欲苏”、“存老
马”等,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示例二:同意该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
情”的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
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此题比较开放,
言之成理即可)
23.
示例一:更认同苏轼的看法。词末两句似是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
么却要老远地向潇湘而去呢?其实是借此问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感情:(以下三种任选其一)(1)意即郴江也
耐不住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词人还得羁旅此地,得不到自由,孤苦伶仃:(2)意即词人自叹
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为朝廷做——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木足绕着郴,厶而转的,谁会想到
如今竟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去呢?(3)意即词人感悟到:生活并非固定的,而是不可预测的,就像这郴
江,也是不由自己地奔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滚滚向前,不知它还将把自己带到怎样苦涩、荒凉的地
方!这两句既采用拟人手法,显得山水有情,同情着词人的凄苦命运;同时也采用了象征写法,景物中注
入词人被贬谪异乡的孤苦凄情、深长怨恨,显得意味深远。(以上两种写法任选其一)
示例二:更认同王国维的看法。“可堪”两句是正面实写词人羁旅客馆的 生活:怎能忍受孤寂的旅馆,
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而在杜鹃的阵阵悲鸣中,惨淡的夕阳正徐徐落下。(以下分析任选其一)(1)内容分
析:杜鹃“不如归去”的叫声、“斜阳”都能引起游子的归思和乡愁,触发游子沦落天涯、身世凄凉之
感,写法:这两句巧妙地化用典故和前人诗句,“杜鹃声”自然容易使人联想到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字死后
化为杜鹃悲鸣啼血的故事,以及前人“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等诗句,蕴藉深沉,内涵丰
富。(2)内容分析:春寒,即心境寒。词人独处客馆,一个“闭”字,锁住了馆门,也锁住了词人的心。
杜鹃声勾起乡愁,斜阳渐沉,表现出词人担心夜晚来临更寂寞难耐的心情。所有景物触动词人身世凄凉之
感。写法:本词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色调灰暗、令
人生悲伤心的景物,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凄凉气氛,显得委婉含蓄。
24.略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1.(1)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五月明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2)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3)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月浮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4)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
2.(1)张若虚 贺知章 (2)韦庄 温韦 花间派 (3)山水田园(隐逸) (4)诗史
(5)近体诗 古体诗 首联 颔联 颈联 末联 尾联
3.(1)“孟浩然”:唐,孟浩然。 (2)“乐天”:唐,白居易。“韦郎”:唐,韦应物。
(3)“公”:宋,苏轼。“周郎”:三国,周瑜。 (4)“陶谢”: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
(5)“少陵”:唐,杜甫。 (6)“放翁”:宋,陆游。“眉山”:宋,苏轼。“诚斋”:宋,杨万里。
“谪仙”:唐,李白。 (7)“青莲”:唐,李白。 (8)“介甫”:宋,王安石。
4.(1)悠闲自适 (2)七言古诗。第二、三两联没有对仗。(这是最明显的特征,讲到其他特征亦可。)
(3)前句承“渔梁渡头争渡喧”一句,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钟鸣昼已昏”一句,写自己
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心情,运用的是对比反衬
的手法。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5.(1)共三联对仗:首联、颔联和颈联。提示:首联开门见山,雄厚有力。一般认为该联表现了杜甫终于实
现登楼夙愿的愉快,但细细品味,这两句还有更深层的含义。杜甫是怀着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
等许多感触,才写下这开头两句:过去只听说有洞庭水,到迟暮之年才真的上了楼。这是沉郁之感,与结
尾“凭轩涕泅流”遥相呼应。颔联写登楼所见:洞庭湖水划分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
在湖水之中。该联极力形容洞庭湖水的浩瀚壮阔、无边无际,显十诗人技巧精湛,运笔自然。颈联意境从
宽阔转到狭窄,与颔联承接紧密。空阔之境往往能激发人们的飘零之感;,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
苦,能挟则阔境愈空。”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前后衬托,意境浑然。杜甫什么“亲朋无一字”,
一身是病,只有“孤舟”呢?因为“戎马关山北”,于是诗人只能“凭轩涕洲流”。 (2)孟诗写洞庭湖生
动而有声势,令人读后如见浩渺的湖水及其冲激之状。其中的“撼”字足见诗人炼字之功力。但全诗有些
头重脚轻,稍见缺憾、而杜诗同样抓住洞庭湖最显著、最典型的特征——雄伟壮阔来加以描绘,以两句抵
四句。一个“坼”字,仿佛是洞庭湖的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
洞庭湖的磅礴气势。一个“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几乎使洞庭湖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
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这两句诗与全诗是统一的,显得深沉博大。清
代诗论家沈德潜评价杜甫的这两句诗说:“孟襄阳(指孟浩然)三四语实写洞庭,此只用虚写。”(《唐诗
别裁集》卷十)这是从“实”和“虚”的手法上指出了两诗写景的差异。孟诗是借写洞庭湖景来表达个人
“欲济无舟楫”,想做官而无人引荐的心情,局限于个人的仕宦得失。而杜甫从洞庭湖写到江南大地,又
从江南大地写到天地日月,从更大的空间范围表现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气象。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湖,而
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且有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诗
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因此《西清诗话》说此二句“大与诸子迥别”,而区别就在“不知少陵胸中
吞几云梦也”。孟浩然的四句诗,特别是杜甫的两句描绘洞庭气象的诗,意境壮阔,气势极大,成了千古绝唱,为历代诗人和诗论家所叹服。因此后人不敢再题岳阳楼。
6.(1)风景 生活 卓文君 人物 (2)示例一:词人想回乡。这首问被认为是他避乱江南时所作。我们可
以从字里行间悟出词人的一片思乡情。如第一句“人人”的劝说,第二句“只合”的不能回乡的苦衷,
第七句的“莫”字无可奈何的极端说法,最后一句因战乱而导致有家不能问,所以反过来说“还乡须断
肠”,全词刻画出特定历史环境下词人怀念故乡、欲归不得的心态,隐约中使人感到故乡今日之事事物物
皆有足以使人断肠者,可谓语尽而意不尽。 示例二:阔人不想回乡。这首词一说为词人早年浪游江南时
所作。作者以写意的画法,画出了江南水乡的碧水青天、春雨画船、美女似月、皓腕如雪,给读者留有极
大的想象空间。开头用“人人尽说”这一侧面描写的手法,令人信服。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而不得的感
慨,而这首词的结尾巧妙地响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与客居者愿老死于此,否则将遗憾无穷,俏
皮而极富有新意。游人恋江南,合平常情;异地为客,不愿还乡似乎有悖常理,但正因为如此,更加表现
了江南的好处。如果南来的游人正当年华就回到了北地(词人的家乡在陕西),岂不要日思夜想这迷人的江
南了?(只要理由充足,两种答案均可) (3)提示:陈廷焯读出了韦庄想回乡的伤心断肠,从字里行间感受
到了语言的凄楚苍凉,郁闷曲折。词人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并以侧面描写、烘托反衬的手法,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李冰若读出了词人描写的江南的美丽,从词感受了语言的赏心悦
目,清新自然。全问语言显得优美清新,简洁明快,抒情性强。(言之成理即可)
7.(1)①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②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
③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2)①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
向天横 ②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3)①起兴(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物),如“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②对比,如“云霞明灭或
可睹”与“炯涛微茫信难求”相对比、⑧夸张,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
南倾”,(三种表现手法说到一种即可)
8.(1)梦中游览天姥山的所见所闻 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 见海日 忽已暝 (2)不好。“忽”字写出了诗
人由于纵情山水,留恋奇花,浑然不知夜幕降临的游兴和天姥山上千岩万岭、奇花异石使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的奇特景象。 (3)把描写声音特点的词前置可造成特殊意境,闻声不见物,更能扣动人心扉。
(4)E (5)我欲因之梦吴越 惟觉时之枕席 宏伟壮丽 名山胜景和不受权贵束缚的精神生活 ( 6)梦
(7)上段中所写的游仙经历 (8)诗中的天姥山
(9)表现了诗人对现实不满,蔑视权贵,决不折腰趋奉,不与现实社会合作的生活态度。
9.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最突出的艺术特色,表现为:①豪迈奔放、饱满洋溢的激情;②丰富奇特、灿烂瑰丽的想象;⑧飘逸洒脱、自由放达的文笔。(提示: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是豪放飘逸、清新自然)
10.岁岁不知春。
11.一是行文上富于变化,二是形式上整齐划一,三是音韵上和谐动听,四是描写上形象分明,五是表达上感情真切。
12.先写山路幽暗深远,溪涧寂寥冷落,继写鸟鸣声,反衬深山幽静,再用风雪的凛冽表现山中
的冷峻。最后以“朝朝不见日”显示自然界的寒冷。写自然环境的“冷”,是为了表现诗人的
心“冷”(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漠心情)。
13.巴南 津亭(江亭) 秋夜 江边 塞北
14.提示:“送”字,既是写江水流动的迅速无情,又点明了诗歌的主旨——送别。“横”字,既写
夜云的浓密厚实,又写离别的遥远无情。“乱”字,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
迷乱。“飞”宇,既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寂寞”一
词,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寒”字,不但表现了江山夜寒,令人感觉到肢
体寒冷,而且写出了在这个特定的离别夜诗人心情的沉重与冷寂。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
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帐惘之情融化在景色的描写之中的。
15.示例:这一夜夜深月转,这一刻离亭笼罩在乱烟浓雾之中:这一眼从离亭远眺,月驰中天,这一瞬江山一片寂冷。
16,相同之处:均用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虚写与实写结合,语言凝练,讲究炼字(如第一首的“送”、“横”,第二首的“乱”、“飞”、“寂寞”、“寒”)。不同之处:第一首用“谁见泣离群”反问,
直接抒情;第二首寓情于景,景与情会。第二首更好。因为“寒”字画龙点睛,境界全出;全诗
融情于景,空灵蕴藉。
17.(1)“弄”:苏轼的“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弄”字以形写意,
表达出自己虽孤单一人,但仍不失热情;从幻想上天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
(2)“舒”:舒,舒展,开阔、词人毛泽东曾说:“游长江两小时漂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
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一个“舒”字,情景交融,描写出楚天的开阔舒展,又表达
出词人的心情极为舒畅。 (3)“惊”: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闻。辛弃疾的一个“惊”字,静
中取动,视觉转听觉,使明月和鹊都具有人的感觉和感情,使景色显得清幽奇丽。 (4)“点”:这是自居
易的名句。钱塘江水面因风翻起干层白浪,恰如千片随风飞舞的花儿;长空列队而过的群雁,又像在青天
写一行字。“风翻”与“雁点”可谓妙对,如果说“翻”字还比较平实的话,那么这个“点”宇就极有动
感。一只只大雁,在蓝天上写出了人间最美的书法。一个“点”字,十分传神。(意思对即可)
18.C 19.③ ② ① ④
20.(1)③ ④ ① ②(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2)② ④ ① ③ 21.B
22.(1)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以小见大,
抒写出诗人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2)这首诗,格调疏淡,从黄昏闻钟,渔梁
晚渡到月开烟树、夜归鹿门,次第写来,如话家常,诗人新鲜的感受以及隐者洒脱的形象,
便随之托出。(以上两点,说到一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23.(1)它们在意境上是有一定区别的。《枫桥夜泊》一诗表现的是枫桥的诗意美和寒山的历史文化色
泽。夜半钟声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给人一种古雅庄严之感。全诗让人感觉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间的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自然体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
寥的感受。《涛声依旧》化用了《枫桥夜泊》的意境,但重心已落在了“依旧”的“涛声”上,物是人
非,表现出当代人的离愁别绪和感情失落:或许是失恋,或许是告别了一段友情。歌词中表达了希望从头
再来、重归于好的一种感慨和心愿。 (2)略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1.(1)因声求气 吟咏涛韵 (2)白居易 琵琶行 韩愈 听颖师弹琴 李贺 李凭箜篌引
2.(1)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天生我材必有用 干金散尽还复来 钟鼓馔玉不足贵
与尔同销万古愁 (2)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3)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4)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3.B(“首联”应为“颔联”。)
4.D(A“因声求气”和“吟咏诗韵”后面说明的内容应对调;B秦观属婉约派;C周邦彦号清真居士,《清真集》是以其号命名的。)
5.唐诗和音乐密不可分。 6.略
7.所见:霜雪,星星在三峡中的倒影;所闻:跟战争有关的声音,如鼓角、野哭、夷歌;所想:与夔
州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公孙述。
8.提示:知人论世,可联系杜甫的其他涛作分析,如诗句“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等。
9.《李凭箜篌引》多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效果,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
兰笑”两句是直接描摹音乐的。《琵琶行》(节选)多用直接描写的手法,主要通过比喻来描摹音色的强
弱,只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侧面描写音乐演奏的效果。《听颖师弹琴》前十句用
比喻直接描摹琴声的起落变化及其意境,后面八句用抒情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
10.提示:李贺用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用生活中不习见的意象作比喻,鬼泣神惊,极其浪
漫。白居易描摹音乐形象,严格按照音乐的本来面貌,全部运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见所
闻的事物设喻,朴实自然,亲切可闻。韩愈不论描摹音乐形象,还是渲染音乐效果消6不乏
巧妙的夸张、丰富的联想、新颖的比喻,让人虽感到奇险而又不觉得怪诞。
11.写景 抒情 风荷
12.“五月渔郎相忆否?”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是从友人角度落笔:在这盛夏五月的时节,
我的在故乡一起钓鱼的朋友们,你们是否想念我?我可非常想念你们,在梦中划着小船,和
你们一起畅游芙蓉浦中。这样,更突出了词人的乡愁。
13.①借“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意象为喻,不仅赋予“愁”以巨大的数量,而且表达出“愁”这种情感升腾中的深度和力度:春江水满,汪洋恣肆,长流不断,无法控制。②以遍天下之春草,把人人心中所欲言
而又不能言的“愁”,写得让人心里能感受得到,眼里似乎也能看得到,手里几乎还能捉摸得着:春草一望无际,是离愁浩渺无边;春草尖细绵密,是离愁绵绵郁结;春草破土而萌,是离愁割之不尽。
⑧这是写他亡国被囚后,幽居在汴京一座深院小楼的愁苦滋味:离愁,似乎是有形的,就像一团被弄乱时时紧紧地缠绕着人,挥也挥不去,斩也斩不断,无计可施,索性想个透,整理一下吧,可是越想越烦,越理越乱。人间所有滋味人皆有所尝,而李煜这种“愁”却“别有一般”,是人世无与伦比的悲苦之味,让人实在无法承受。
14.要点:词人葆有一颗自然、真诚、热情之心,才能有创作激情,人世稍深,便可能失去创作冲动。这几首词写于李煜亡国前后的不同时期,却一如既往地表现出一颗赤子之心,细微有致、深哀结郁、悲凉凄楚在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李煜生在深宫之中,终成一个亡国之君,似乎没有什么好称道的,可是他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的艺术规律。
15.示例:乐人吹笛、击鼓,美女唱歌、跳舞,啊,我们尽情狂欢。突然,这一切让人感到,青春飞逝,犹如桃花乱落
16.示例一:这两首诗都流露出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悲愁,表现出及时行乐的情感倾向,而实际上都是在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不过,李白的诗内涵更丰富。 示例二:李白的诗前后是不断的变化的,
有时悲,有时喜,有时狂,有时愤,很有气魄,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而李贺的诗相对来说则主要是
悲,前面写喜,后面一下子落到悲的万丈深渊,也是非常震撼人心的,但该诗读起来有些压抑。
示例三:读李白的诗,感觉虽然也愁苦,但又觉得心里是爽快的,情绪是激昂的,精神是舒展的:而李贺的诗,虽然整首诗没有一个愁字,开头也的确是在写乐,但读着读着,觉得处处在说愁,而且这种愁似乎无法解脱,似乎成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示例四:李白的诗境界更高,特别是结尾一句,令人眼前一亮:原来这愁再深,也是可以消解的;但李贺诗的结尾给人的感觉是,醉眼朦胧之中,死神正在向你逼近,给人留下的酸楚回味无穷无尽。(此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17.词牌名 题目 宫调名 曲牌名
18.要点:(1)以青青春草衬托初人仕途的年轻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风采;
(2)以草色和服色的相映生辉,巧妙地把写景和写人贯通起来,使全篇内容和谐自然;
(3)突出初春之草的生机逼人,与下片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形成强烈对比。
19.(1)作者一反诗词中草木摇落、红衰翠减、肃杀凄凉的悲秋情调,而以乐观豪情去写秋景的磅礴绚丽和
沛然生机。(2)景中寓情:红叶、山溪,皆林泉之士所爱;苍松、黄菊,凌霜傲雪,经久不凋,象征超尘
拔俗,志洁行芳,而为陶潜所赞,为下文“学取他渊明醉”张本,“堪题”、“偏宜”赞美之情溢于言表,(3)景色描写有声、有色,有态,且极有层次,第一、二两句写全景,是出乎其外,第三、四两句写局部,是人乎其内,绘出一幅绚丽多娇的秋山图。
20.宋词:(1)写春草易衰、春光易逝,表达了惜春之情。(2)写少年得志,草怨归迟,表达了对仕途的失望之情和思归之意。元曲: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污浊现实的不满,抒发了不屑仕进的归隐之情。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