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对社会生活的重大意义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并强调指出艺术与教育一词根本含义的密不可分性。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进而系统地阐释了艺术教育的极端重要的价值。
艺术依然可以穿破全球化生产流水线的意识束缚,从而继续印证和发扬文化的多样性。在思考和知识层面的需求上艺术也依然体现着功能性:已知的各种科学方法论必须建立在逻辑线索上,而艺术则用无以言表的感知方式使得体验现实世界和现实世界之上的风景。
当代艺术日常生活特征
当代艺术家的实践往往介于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和具备日常生活特征的视觉因素之间,同时经过现代主义时期创作者的实践,艺术已经具备了广泛性跨文化的效能。无论是评论家还是公众,当凝视或讨论艺术作品,意识到创作者所穿越的文化边界时,个体知识结构被抚摸的快感油然而生。
一边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换算公式其中也计算到了不同人群的快感触发点,一边日复一日重蹈着现代艺术早已完成的实践。这种做法在当下特别是公众社会范围内因为有着“艺术”的庇护伞而不断调整着自身的正确。
1、对个体而言
艺术教育是生命早期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全面提升个体素质与能力的重要路径。每个儿童都拥有一颗艺术的心。儿童就是天生的艺术家。每个儿童都天生拥有着游戏的精神和艺术的心灵。
2、对学校而言
对学校而言,艺术教育是碎裂学科的粘合剂,是倦怠时刻的兴奋剂。使学校生活张弛有度,充满活力。有科学研究显示,在充分的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成绩测验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正相关关系。
参加艺术活动的学龄期学生在口头记忆测试上所获得的分数,要比班上那些没有参加艺术活动的同学明显高出许多。
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1、要多读、多听、多看,多接触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
通俗的说就是接触各式各样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只有在博览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培养出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各种艺术形式之间都存在有机的联系,对各种艺术形式培养起一定的兴趣,会有助于艺术修养的提高。
2、更重要的是将这种艺术修养运用于生活上
比如做程序员的做游戏,如果只了解怎么编写完美的代码,而不追求生动的艺术画面,那么 做出来的游戏、动画将无人问津了。所以无论是谁,都要进行这样的修罗之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推荐于2017-11-23
在我们传统的艺术教育里,许多艺术定义主要是以古典艺术或写实性艺术为研究对象,在传统的艺术定义看来,艺术是高于生活,一般是要引起美感的。然而现代各种各样的先锋派艺术现象如抽象主义、达达艺术、偶发艺术、大地艺术、波普艺术、观念艺术、光效应艺术、行为艺术等,以全然不同于古典艺术和写实主义的面貌出现,艺术范畴与传统美学被重新划分、重新界定或重新变成问题。
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普通的物件,比如:一块浮木、一把椅子、衣帽钩甚至是无法登大雅之堂的小便池都会出现在艺术家的作品里面。艺术似乎离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越来越近,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我们乐意,我们就可以增进自己对艺术的了解,就像可以丰富其它任何一门学科的经验一样。我们可能不会最终成为一个著名的艺术家,就如同我们会唱歌,但不一定会成为一个歌星。这些都没有什么关系,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成为我们自己,一个会在生活中享受和发现艺术的个体,干自己乐意干的事。艺术地享受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来源于自然。自然是变化无穷的,生活是千姿百态的,因此,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的。人类的自我意识、审美意识组成了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艺术作品的主题,是一个艺术家主体性的概念,因而我们不能仅局限于反映客观对象所表现出的中心思想。即使是静物画也是主体意识的表现。塞尚能使一组静物成为有生命的东西,他能意到某种活生生的东西的存在。所以静物画对于艺术家并非毫无生气,主题在此不是静物,而只能是塞尚对静物的审美意识。毕加索将自行车头和座垫组成一个牛头状雕塑,杜尚将小便壶拿到展览馆,劳申柏用日常用品举办美术个展。这种艺术的主题是什么呢?难道是小便壶本身包含中心思想吗?不,它只能是艺术家的自我意识,即意识到反传统艺术的意义,打破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要对艺术品作出新的解释。这种反传统和创新精神就是现代艺术的重大主题,亦是现代艺术家的主体意识。我们在古典美学家黑格尔那里和现代艺术家康定斯基那里,发现了他们对艺术的共同理解。黑格尔认为艺术品是主体心灵的创造物,经过心灵的“生气灌注”,将自然纳入心灵,因而艺术便不是生糙的自然,而是“观念化”或心灵化的自然。康定斯基指出:“凡是内在需要产生的,发源于心灵的就是美。”艺术中到处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
二、艺术对生活的影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交流、人与自然及人文环境之间的交流,艺术是其互动关系的重要媒介,也就是说,艺术可以成为相互促进与不断改变的促成媒介。当然,不同社会有它不同的发展进程以及个别的需求。但是,在建立人类社会的过程中,过去、现在以及未来艺术都将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不管怎样,艺术都永远不会消失,甚至由于社会的发展而更显得重要。
艺术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之广泛、存在之深入、作用之微妙,往往使我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一般的人可能从不作画,从不光顾美术馆和博物馆,可是,当他在选择一件艺术作品时,他却会表露出自己对这件艺术作品的评鉴。同样,人们在选择同类物品时,也无不处处都在用审美的眼光。
艺术已经不再是与我们日常的生活相互分离;它已经成为我们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艺术是可以直接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服务的,我们也需要艺术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做些什么,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充实和完美。一个物质生活丰富的社会,它的灵魂深处实际上缺少一些什么,而这缺少的正好是艺术可以促成的。
我们熟悉的语言是由词汇构成的。通过写与说,告诉别人我们的思想和感觉。然而,我们还有为其它的特殊目的服务的语言,像数学、音乐和美术。美术的语言由线条、形状、颜色、纹理、图案和形式构成。它们像词汇一样共同工作,造出形象的“句子”。在日常生活的语言中,我们懂得从许多词汇中选出我们想说的那些词汇。对待视觉语言,也应如此。
艺术往往是时代变迁的动力,它以新颖的视角向旧的观念发起挑战,或者对人们熟悉的观念做出独创的阐释。艺术学科有其自身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各门艺术学科之间差异之遥远、个性之丰富,足以同生物学与哲学之间的差异相比拟。从另一层意义上看,艺术是社会对其本身的馈赠。它给人们的记忆里留下希望,激发着人们的勇气,丰富着各类庆典、礼仪,使人们勇于承受悲伤。艺术又是一种使人们愉快和轻松的独特的源泉。
艺术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益处的,因为它能够陶冶人的心灵,能够在表达和交流的形式和过程中,起到润滑的作用,从而使得生活内涵逐渐丰厚。艺术还有助于我们激发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由于我们受早期教育模式的影响,使得我们的思维方式只能是线性的和序列的,理解的路径只能是从始到终,从因至果。在这种思维方式作用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是很单一的,或缺乏色彩。而且,只能是人们在经验中发展成长,从而与其生活割裂开来。而生活中有了艺术则不然,艺术靠的是直接的感觉经验,艺术是对生活非冥想的闪念和顿悟。艺术成为严密逻辑和情感之间的润滑液,以便使人类社会更加完美和统一。
艺术对于社会也是有益的,人类社会在形成和发展中,艺术反映出各种不同文化的力量,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有方面都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艺术对更广范围中的观念和行动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在艺术中不同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表达方式;以及学会解决问题的艺术方式,为人类社会提供了表达、分析和发展的工具。了解艺术对我们的影响,和对我们社会的帮助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情境中的决策;分析非词语的交流,并对有关文化的产物和问题做出有见识的判断;用各种方式交流他们的思想和感情,有力地增强自我表达的内涵。在充满令人困惑的信息的世界里,艺术教育还有助于年轻人探索、理解、接受和运用模糊性和主观性的事物。如同生活,艺术中往往不存在明确的或"正确"的答案,而这一点正是艺术追求的价值所在。
三、关于艺术教育
在当今人类社会中,艺术的显著地位有目共睹,它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于难以想象,倘若没有了艺术,我们生活该怎么运转。的确,事实上无人能否认艺术带来的便利,艺术的变化会导致、并且意味着认识世界的方式的变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种种改变。
正因如此,必须把我们的儿童从小引向参与艺术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走向终身的艺术学习和发展。在这条道路上,我们的儿童将发现他们个人的方向,并做出他们独特的贡献。在这条道路上,他们将发现人类自身的奥秘和人类的前景。
全体学生,不论其背景、天赋或残疾,都有权享受艺术教育及其提供的丰富内容。在一个科技日益先进、感官信息日趋复杂的环境中,对这类刺激的感知、阐释、理解和评价的能力便成为关键。艺术有助于全体学生发展理解和辨别这种充满形象与符号的世界的多种潜力。尤其要指出的是,在艺术方面无能的学生被剥夺在艺术中的受益,而这一点往往是由于他们被艺术教育方案拒之门外造成的。相反,学习艺术的学生则在艺术中获益匪浅。诚如许多教师所证实,艺术可以是接近、激励和教导学生的强有力的渠道,有时是最好的渠道。同时,为了全体学生的成功,也必须保证每个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条件。
就上述而论,那种艺术教育仅仅是面向少数"天才"而不是为"普通学生"或残疾学生的观念是极为有害的障碍。缺乏"真正天才"的大多数人没有资格学习绘画、乐器、舞蹈或戏剧之类的观念也纯属误导。显然,学生在各种艺术中有能力倾向和能力的差异,但是,差异不等于没有资格。这里举一类比:我们对所有的学生在数学能力上抱有极高的期望,因为数学知识对改造和促进我们的社会、经济和文明是关键的。然而,绝对无人赞成只有具备足够数学"天才"的人应该学习乘除法或代数。同理,在每个人的基础教育中,天分绝不应该成为决定艺术的位置或价值的因素。
每一种艺术形式有其自身的特征和独特的贡献,有其自身的历史和英雄人物。学生需要学习各种艺术之间的深远联系,以及特定艺术风格与世界各文化的历史发展之间的联系。另外,学生还需要理解,艺术是世界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力量,艺术品是世界人民创造、为世界人民所享用的。
在教育中,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连接世问难以描述的和情感深刻的各种事物的桥梁。用最简单的话说: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四、生活与艺术的关联
生活与艺术有一种浪漫的关联,就像地铁的两极,一个在路上,一个在归程,有时遥相呼应,有时又重合在一点上。一位热爱艺术的文学家说过:艺术让人更接近神性。这话刚好可以解释,为什么当我们埋首生计的时候却会为艺术灵魂出壳。
艺术常常是一个偶然,但懂得艺术却是可以培养的。比如接受芭蕾形体训练,至少不单是为了减肥,或许当你可以用足尖站立的时候,也可以感受到天鹅的优雅和脆弱;比如参加一个合唱团的排练,至少不单是为了在公司的嘉年庆典上出出风头,或许在你能唱过两个八度的时候,还想尝试一下歌剧的唱段;比如学画,会有老师告诉你不必先学素描,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他可能并不打算培养你做一个画家,但他会担保这样做并不妨碍你成为一个画家......
艺术是促成人与世界"相遇"的媒介,是促成我们社会进步的润滑液,而艺术自身的美感反而不是它的重点,重点在于人类灵魂的升华。正因如此,懂得和实践艺术是使我们的思维和心灵健康发展的基础。正因如此,在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任何一种文明中,艺术与生活的含义都是密不可分的。长期的经验告诉我们,缺乏艺术的生活和生活中缺乏艺术,这个社会都将不是一个完整的、健全的社会。如果我们的文明要保持长久的动力和养分,艺术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而更重要的是它使得我们的生活能够更有意义和丰富。
曾在一份杂志上看到一遍采访黄永玉的文章,他对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的评说很有意思。他认为“艺术家不是在艺术里创作艺术,而是在生活里创作艺术。他拿国外的艺术家作比较,国外艺术家将艺术创作用来调节生活的一种方式,创作对于他们来讲,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它是一种生活方式,是艺术与生活的自然接合,自然的流露;而不是一种谋生方式。
我们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观点比用来谋生的技术上的纯熟更重要。每个人对生活的感悟是不一样的,因而在艺术活动中,我们每个人也应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训练自己去学会怎样在生活中找到艺术,我们需要的营养在生活当中。
五、艺术地生活
年轻人浑身是劲,他们都拥有不可估量的创造能力,如果这股力量没有得到好好的发展,可能到了某个年龄,人会变得消沉,或安守现状,甚至在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之余,或来一个孤注一掷,务求有所表现或突出自己。社会很多不同的罪行,反映了各类人性的百态。文化、艺术、教育,我觉得其最大的意义,是令人明心见性以及提升人的气质,所谓知是知非,知进知退,以及珍惜缘份。知足心安,是生活的调节剂,当然年轻时侯不会体会这种心境,不过在年轻的日子开始了文化艺术的熏陶,在人生路上便拥有一份对事物欣赏的情怀,心中有美的感受,对情绪宁静有一定的帮助。
用艺术的态度对待生活,更像是一种温良优雅的习性,它能带来某种情趣,又从这种情趣生发出些许人生的力量,超越世俗生活的限度。这是一种智慧,没办法像补习功课一样求得速成。这种习性如果有耐力肯坚持,也未必不能修得正果,如同对待爱情,付出时间和信心,说不定就能换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难分难解。
学习一门艺术,在和朋友畅谈生活时,从你爱好的这门艺术中寻找对生命的感悟。学习一门艺术,在享受生活时,你能感到你对这门艺术所付出的爱一如春日阳光,她会加倍地向你回报欢乐和幸福。学习一门艺术,在被生活的激流摔打的时候,埋身于这门艺术,她为你在荒漠搭建神圣的殿堂,在瀚海中扬起生命的红帆。
在艺术中丰富心灵。越来越多公司职员、外企白领的身影出现在艺术培训班中。为了使自己在工作中更有竞争力,很多在职人员把学习艺术当作重要的充电科目。艺术无疑是使人感觉到身心压力时进行宣泄的一种方式。它是一扇敞开的门,你可以自由地进入,可以和她沟通,通过和她的对话抒发情怀,达到修养身心的目的。不管是忧伤,还是高兴,当你情绪波动的时候,坐下来弹奏半小时乐器,画几笔风景静物,起伏的心绪就会渐渐平静。现代人的工作生活压力都很大,对于希望有一个宣泄情绪的合理途径的人来说,与艺术对话是最好的选择。人成熟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知道怎样调适自己的情绪,并能选择恰当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感情。与艺术相约,时间长了,往往能引起性格的改变,使人能够平心静气地看待和处理问题。
总之,文化艺术是令人不知不觉受益受惠,因为它如同阳光甘露,使人生美化起来。
这是关于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一个最科学的见解。半个世纪过去了,实践证明它千真万确,颠扑不破。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没有了被反映者,你去反映谁去?对被反映者没有亲历深知,你怎么能准确地反映它呢?马克思曾引用歌德的话说:“画家要成功地描绘出一种女性美,只能以他至少在一个活人身上曾经爱过的那种美作为典型”。这句质朴而深刻的话,有力地说明了艺术对生活的依赖关系。艺术家不论用哪种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去反映现实,其认识和素材总是源于生活的,是物质的。艺术创作经常使用虚构、夸张、变形、幻想,使艺术形象同普通的实际生活相比,呈现出很大的差别。从表面上看,这种创作似乎是艺术家的纯粹主观任意的活动。实际上,只要是真正的艺术作品,不论它如何富于想象和幻想,不管它抽象、变形到什么程度,也是以生活实践为依据的,不是艺术家主观臆想的产物。我们很难想象卡夫卡会有一夜之间人变成巨大甲虫的经历。我们也很少听到普鲁斯特·乔伊斯这样的现代派作家讲“体验生活”。但是研究他们著作的后人们,还是都能从他们貌似怪诞的作品中,说出他们的人生经历、感情波折与他们作品的关系。神话中的角色也是以艺术家在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人的某些特征为依据酌。正如鲁迅所说:“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因此,艺术家在实践过程中的积累不断丰富的生活经验,是他前全部创作的基础。这就是高尔基所说的“印象的库藏,知识的总量”。创作就是“从知识和印象的库藏中间抽出最显著和最有特征的事实、景象、细节,把它们包括在最确切、最鲜明、最被一般理解的语言里。”艺术家如果没有在多种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和印象的库藏”,他就没有进行艺术创造的原料,就创造不出真正能作用于实际生活的艺术作品。即便是艺术大师,一旦他的知识和印象的库藏告枯竭了,他的艺术生命也就到了尽头。
艺术家们的创作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0世纪中国新文学享有盛誉的开拓者之一的老舍先生在《创作经验谈》(1944年)中,以他的两部作品作为正反典型,深刻说明了生活体验对于文学创作的重大意义:“《赵子曰》的故事,是以五四运动为背景的。事实上,我只是看见了五四运动,而没有在这个运动里面。那时候我已经做了事,虽然做的是教育界的事,可是到底对于这个大运动是个旁观者。看戏的,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明白演戏的。虽然我极同情于学生们的热烈与活动,可是我不能完全把自己当作个学生,所以我在那个解放与自由的声浪中,在那严重而混乱的场面里,仅找到了笑料,看出了缝子,而没有真挚的同情。所以在<赵子曰)里面风凉话非常多,而真挚的同情却很少。这也就是告诉我,不管写那一个场面,或任何一种活动,最好是自己去参加。如果没有自己去参加,就得不到真正的感情与内心的鼓舞,所写出来的东西,也必然不会伟大,也必然不会有同情心。关在房里仅仅靠想像而写出来的东西是最坏的!《骆驼祥子》就和《赵子曰》不同,我写《骆驼祥子》的时候,曾花了半年以上的时间,亲身到拉洋车的家里去看他们的生活,到各个茶馆里去听他们的语言,用他们的语言(思想)写出他们的生活。所以这本书,我是相当满意的!”
当代作家叶辛写道:“从我个人的创作来说,我主要是依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在进行创作。如果我没有去偏远的山乡,如果我不曾接触过苗族、布依族、侗族的娃娃,如果我没在山寨里教过乡村耕读小学,我不可能写出最早的那些儿童文学作品:《高高的苗岭》、《深夜马蹄声》、《峡谷烽烟》、《虎的年》;如果我不是长达十年之久地生活在山乡的村寨里,如果我没有日夜和栖息在大山里的农民们一样地劳动,一样地感受天旱、洪涝、大自然的风霜雨雪,如果我不晓得山里的农民们在希冀一些什么、忧愁一些什么,我也不可能写出反映乡间农民生活的《巨澜》、《私生子》等等一些长篇小说;如果我不是当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知青,如果我没在这段生活中看够了知识青年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如果我没费劲地苦苦地思索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以及和时代的关系,我更不可能写出像《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风凛冽》、《蹉跎岁月》、《孽债》等长篇小说。说得更远一些,如果不是自小生活在上海,我的亲戚朋友同学的家庭有一些是民族资产阶级,我也不可能写出像《发生在霍家的事》、《家教》、《恐怖的飓风》等长篇小说;如果没在省城贵阳呆了足足八年,对内地的省城生活有所体验,那么我也写不出如《省城里的风流韵事》、《家庭的阴影》、《眩目的云彩》一些长篇小说……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叙述几乎半世人生的经历及写作,是想把问题说得更透彻一点。那就是虽然这些作品都和我的亲身经历有关,但人们比较欢迎、比较记得住的,还是我的一些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评论较为关注的,也是涉及知青的那几本书。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是长达十年的知青生涯,是我亲身经历中体验最为真切,感情最为敏感,思考最为全面的时期。我这样说,决不是认为凡亲身经历且体会深刻的,必能写出生动感人的作品。我想说明的是,对于亲身经历者来说,愈是体验真切,愈是感情充沛,愈是思考全面,愈容易激发艺术的想象。”
黄胄被称为画驴的“圣手”。有人曾向他请教画驴的要领,他讲了一段类似庄子“庖丁解牛”的哲理:“开始接触时,只看到驴的外形,一群驴奔来,只能分出驴的大小、雌雄、色彩。如果基于这样肤浅的认识,贸然作画,那是肯定要失败的。后来手持画笔,蹲在田头地边和街市旁,凝神静想,成千上万次观察驴的动态,逐渐熟悉了驴的千姿万态,于是驴才在笔下活了起来。画了几千头驴,对驴观察有几十年,还常常感到对驴还不熟悉哩。……如果胸中没有驴的千姿万态,就不可能有活生生的造型。出现在画面上的是生活海洋中的一滴,而这一滴却是靠生活的积累。”
我们都知道,直观艺术感受性,是艺术家在作品中熔铸时代精神、表现艺术形象精神特征的必要的品格。对于美术和设计艺术家来说,写生是强化直观艺术感受、获取创作灵感的最有效的办法。所以,几十年来,黄胄以西北新疆一带为主要生活基地,曾与边疆牧民同吃一盆抓饭,同睡一个毡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79年夏,黄胄病情略有好转,就第五次去新疆,走遍天山南北,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登上帕米尔高原。一次,他为了画两位牧民,赶了二百多里路,来不及歇,又连续作画几个小时,实在站不住了,竟跪在地上继续画,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他与当地牧民的情感是那样的交融,所以他笔下的人物是那样的可亲,那样的精神。黄胄说:“三十年来,我所以能够不断进行创作,主要是根据生活起草图,去生活中练基本功,根据生活的感受来创作。”
于希宁先生的梅花是著名的。近十余年间,先生不顾年事已高,曾五次去无锡梅园、苏州登尉山、香雪海、窑上大队、杭州超山、余杭等地探讨梅花的气质生态,每次都是从含苞、初放到盛开一个多月,酝储内心,积稿干余,得诗百首,风尘仆仆,不辞艰辛,所以才有了笔下气韵生动万千气象的梅花。
刘海粟先生八十岁了,还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齐白石先生四十岁以后八次出游,走了半个中国……。 。
可见,艺术大师们都是深悟“生活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个真理的。当代作家叶文玲深情地写道:“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故乡是作家感情的摇蓝,也是我心头永远的绿荫。是故乡这片丰茂的土地,给了我无穷的生活宝藏;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业绩,使我有写不完的题材。因此,当我哪怕只是掬取了生活的几朵浪花,描摹了大干世界的一个角落时,我想千遍万遍地说:感谢人民,感谢生活。”
艺术家缺乏生活体验会怎么样?画家石鲁说:“画无生活,若加工无原料,生活枯竭,画必调败。”画画如此,一切艺术创作也是这样。
果戈理一生中最后一次焚稿发生在他逝世前的两个星期。焚毁的稿子是已经准备付印的《死魂灵》第二卷。焚毁的原因是作品内容的拙劣和虚伪,完全违反了生活的真实。果戈理一向主张艺术要反映生活的真实。他曾说过:“我从未通过想象创作出什么东西来,我没有这种资质。我只取材于现实生活以及我熟悉的材料,那才能创作出好东西。”也正是因为他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才创作出象《钦差大臣》和《死魂灵》这样的反映了整个俄罗斯生活的巨著来。然而,当他晚年由于厌恶俄国的政治生活而长期侨居海外后,就使自己天才的须根拔出了生活的土壤。在《死魂灵》第二卷里,他虚构了子虚乌有的贵族地主阶级的光明理想人物。由于缺乏活生生的第一手材料,尽管他为此倾注了全部天才,三易其稿,顽强地、忘我地写了整整十年,但终于还是遭到了完全失败,甚至连他自己也不敢相信笔下这些理想人物的真实性。最后,他不得不极其痛苦的把书稿又一次扔进了熊熊燃烧的壁炉。果戈理在创作上的悲剧昭示了: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只有在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在遵循艺术必须反映生活真实这一规律的前提下,才能显示其天才特征。当然,果戈理最后焚书的这把火,表明他终于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来,从而也保持了他作为一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伟大形象。
茅盾先生在说到他的失败之作《三人行》时写道:“《三人行》写的是青年学生,而我在当时,实在没有到学校去体验生活的可能,也很少接触青年学生。既没有‘体验’,又没有‘观察’,因而这一个作品是没有生活经验的基础的。这一作品的故事不现实,人物概念化,构思过程也不是胸有成竹,一气呵成,而是零碎补缀,这些都是这部小说的致命伤。空有革命的立场而缺乏斗争的生活,不能有成功的作品:这一个道理,在《三人行》的失败的教训中,我算是初步地体会到了。”
鲁迅先生在听说了红军万里长征的故事后,曾经萌动过写作的念头,也收集了一些资料。但是最终,鲁迅没有写出描写长征的文学作品。原因可能很多,没能亲身经历长征,恐怕是一个主要的原因。虽然他那么希望这样一种革命者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老舍先生解放初期腿部生病,“腿不利落,就剥夺了我深入工农兵生活的权利。这样,我只能在北京城里绕圈圈,找些写作资料。就这些资料,也还不都是第一手的,从群众生活中直接得来的;有的是书画上的,有的是别人告诉给我的。因此,我的笔不能左右逢源,应付自如。我写的是新人新事,但是新人并非我的朝夕过从的密友,新事也只略知一二。这就难怪笔下总是那么干巴巴的了。”
可见,艺术创作的原料,只能从生活中才能采撷得到。脱离了生活,再高明的艺术家也难为无米之炊。即便是象果戈理、茅盾、鲁迅、老舍这样的大艺术家,没有生活中来的素材,也难以写出作品来,这是最无情的客观法则。企图归企图,但不硬写,这正是他们的高明之处,也是艺术创作的规律使然。
1998年,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接受邀请担任意大利歌剧《图兰多》的导演,在故宫进行实景演出获得成功。有人间张艺谋当初凭什么敢接这个戏,他毫不犹豫地说:“因为它是中国故事。如果是外国故事,打死我也不敢接。背靠中国文化,就不会露怯。”后来,一个希腊歌剧院有意请他导演另一部普契尼的关于日本的歌剧《蝴蝶夫人》,他说,除非你们把故事情节改成中国的唐代,否则日本的故事我导不了。
我们经常痛恨某些艺术作品的违反生活常识的“胡编”,就是作者没有亲知那种生活的缘故。不仅古代历史题材的作品有这种现象,现实题材作品同样也存在这个问题,哪怕一个细节、一件道具、一句语言的失真,就可导致观众对整个作品真实性的怀疑。
这样的艺术是最美的!生活中是离不开艺术的!假如人们离开了艺术,生活变得非常乏味,因此,艺术可以充实你的生活!这是艺术对社会生活的重大意义!
试着去感受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