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不救关羽
不救关羽并不是因为他们两个有阴谋想要让关羽去死,而是因为当时的局势确实没有办法去救。
一、兵力悬殊当时虽然是三国鼎立,但是每个国家在兵力上还是差距很大的。尤其是当时天下的军队可以说曹魏的兵力是最多的,然后东吴位居第二,其次才是蜀汉。所以说可以供刘备和诸葛亮操控的兵力并不是很多,而且两人当时的目标也是非常艰巨的,首先要建立一个政权,然后还要再巩固已经夺取的荆州势力,甚至于还要派军队去北伐完成兴复汉室的愿望。所以说蜀汉确实在很多方面是力不从心的,因为兵力太少,所以难免会不能顾及到那么多。
二、军队疲乏再加上刘备在通过夺取自己所在根据地,尤其是经历了许多场战争的时候,军队通过南征北伐未免过于疲累。再加上又通过各个战场分散了许多的兵力,如果想要从一股军队中抽调去支援关羽,可能那个地方也会出现危险。所以当时孟达和刘封就以此为借口,而拒绝了去支援关羽的这个请求。毕竟当时两个人的军队数量也很少,肯定不愿意再将自己的军队给分散出来,去卷入那一场看着就注定失败的战争中。再加上当时东吴已经决定撕毁协议,军队从各个路口已经封锁住了三峡口,关羽的退路早就被挡住了。
三、权衡利弊而且如果不从情义方面来考虑,当时舍去关羽所在的这支队伍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若是前去救关羽,甚至可能有去无回,去救援的军队不仅夺不回荆州,而且还会遭到东吴和曹魏的攻击。若是这场救援战争失败,甚至蜀汉都会被灭亡,这可是关系到国家的根基,那自然在权衡利弊之后还是会规避这种情况的发生的。
推荐于2018-03-13
第一,关羽水淹七军声威震襄樊,中原动荡,捷报传到蜀中,大家都欢欣鼓舞,以为关羽的声威能够震的住,因此大家都没有考虑到孙权方面的动静,毕竟成功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一些因素,即使有考虑到,应该也会想到孙权也会以汉室复兴为业,应该不会在这个时候摆自己一刀,拖自己后腿,毕竟是蜀汉的盟军,而且东吴的主帅是亲蜀汉派的鲁肃(他们不知道鲁肃病重,吕蒙带队,也不知道吕蒙也病重,陆逊带队)。
第二,蜀道难行,即使派救援队的话,也不是准时准点的到达目的地,百分百的迟误,因此对于每天都处于危险地带的荆州关羽部是很难坚持的。
第三,虽然有刘封孟达驻守救援,但是刘封却听信孟达之言,没有准时去救,这就直接导致关羽没有喘息机会,兵败被俘。
第四,诸葛亮只是政治家,外交家,对于军事他也不是真正的在行,他也没有预料到关羽会如此不济,也没有料到关羽会不听自己临别赠言要他与东吴交好。
种种因素导致关羽的被俘身亡,而不是诸葛亮不救。
2013-11-21
此时关羽行动日程可列为:
建安二十四年(219),因曹仁等将南下荆州,七月,关羽军先发制人,北上,与曹仁军相持于襄阳、樊城。曹操由长安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
八月,关羽围吕常于襄阳,围曹仁于樊城,擒于禁,覆其全军;本月,关羽游骑至郏。曹操命徐晃救曹仁。
十月,曹操还洛阳,拟南征;徐晃破关羽。
闰十月,吕蒙袭取江陵。
十二月,关羽败走麦城,身死。
对于“刘备、诸葛亮不发兵营救关羽,以致其兵败身死麦城”这一历史悬案,在学界有不同意见:
第一种观点,也是史学界大多数人的见解认为:一方面,当时关羽攻打襄樊的前期,擒于禁,斩庞德,把曹仁围困在樊城,军事上节节胜利,诸葛亮没有必要派蜀兵来增援他。后来从丢失荆州到败走麦城,时间很短,诸葛亮无法知道,即使知道了,也来不及增援。而另一方面,刘备戎马半生,做了汉中王后,还要创造条件筹备登基;当时虽已据有两川,但还须巩固;更有甚之就是他的将士须要较长时间休整。刘备自建安十六年(211)入川,为据西川就用兵三年,未久,又在汉中打了一年仗,将士疲乏,这也是一个原因。当时上庸还有刘封和孟达的军马在,他们的不发兵营救关羽,也是刘备、甚至诸葛亮预计不到的原因外。
第二种观点认为诸葛亮不救关羽是为了“借刀杀人”。这一观点最早是由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在《訄书》中提出“葛氏假手于吴人,以陨关羽之命”的见解。,他认为,关羽镇守荆州,手握重兵,骄狂不可一世,不但易代(刘备死后)之后将难以对付,即使刘备健在之时,诸葛亮也很难越过关羽这道屏障而摄取更大的权力。故诸葛亮宁可丢失荆州,也要假吴人之手除掉关羽。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子彦也撰文指出,关羽之败,败在吴魏联盟绞杀,但真正把关羽送上断头台的却可能是自家人诸葛亮。
一方面当时诸葛亮虽不能执掌军政大权,但他明知关羽攻取襄樊条件并不成熟,且完全违背了《隆中对》提出的待“天下有变”,两路北伐曹魏的战略决策。然《三国志》正文及斐注中均未见诸葛劝谏的记载。而只要诸葛亮负起自己作为“军师”的职责,随时将荆州的“险情”提醒刘备,与关羽“自小结契”、情同手足的刘备绝不会“疏慢”到只作壁上观,对兵败临沮(关羽被擒杀之地)的关羽不以一卒相救;
另一方面还要从诸葛亮的抱负,以及关羽的为人中寻找答案。诸葛亮胸怀天下,关羽无疑是他攫取权力的最大障碍。朱子彦指出,诸葛亮高卧隆中,声称自己“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实则“藏器在身”,是胸怀大志的。他曾对好友石韬、徐庶、孟建云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当三人反问他可仕至何官时,“亮但笑而不言”。笑而不言为何?盖因刺史、郡守一类官职皆不在诸葛亮眼中,而其大志所欲则难以启齿告人也。
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出使东吴,东吴重臣张昭想推荐他侍奉吴主,诸葛亮说:“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贤”、“尽”两字的寓意深长,必须参而悟之。所谓“贤”,即把诸葛亮看成是“贤士”,对待“贤士”的最高规格无非是以“国士”待之,而“尽亮”就很难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个中之意。
然而,诸葛亮进入刘备集团以后,其地位和权力也是逐步上升和提高的。其实,刘备对诸葛亮亦并非一开始就推心置腹,君臣犹如鱼水。在刘备称帝前后,关羽、张飞的地位均高于诸葛亮,其他如赵云、庞统、法正、黄忠、马超等人的地位亦不低于诸葛亮,正如大多数史家所指出的:刘备与关羽、张飞的关系比之于诸葛亮显然要更进一层。这对于一心欲谋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葛亮来说,这个排他性极强的小圈子是他仕途上的严重障碍。
——————————————————————————————————
我认为,襄樊战役以及荆州争夺战是三国后期比较重要的战役,关羽身死之谜不仅仅只是《三国演义》里所描写的那样,因为关羽居功狂傲,没有坚持“联吴拒曹”的战略方针,以至大意失荆州,这一事件还反应出了蜀国内部政治斗争和权力阶层的内部矛盾。
当时的蜀国刘备入川之后,在处理原班人马(关张赵马黄)以及西川新收人马以及谋臣将士关系上,确实出现了各种紧张局面,而在处理这一紧张局面的过程中,在内政外交上没有能够适时地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而关羽兵败身死,正是这一时期政治调整的牺牲品。
第二,三国志中已经提到了,上庸刘封恨关羽这是史实,上庸是通往蜀的要道,也是援救关羽的最佳救兵。是他拖延了时间不让消息传到蜀国,并且迟迟不发救兵。才使关羽陷入绝境,如果刘封出兵,就算不能扭转战局,至少可以救得关羽一命。所以刘备后来十分恼怒刘封、孟达不施援手。
第三,关羽败的的太快,水淹七军的捷报才传到成都,当时关羽打樊城时曹仁都准备放弃,就连曹操都打算迁都黄河以北,那想转眼之间兵败如山倒。不到半年由胜转为败且九郡全失,十月荆州被袭取,十二月关羽被擒杀。战局如此变化莫测,远在成都的诸葛亮那有时间及时来做出应对。
第四,荆州乃战略要地,《隆中对》中说:“命一个上将率荆襄之重以向宛洛。”它的重要性孔明是知道的,关羽为人桀骜不逊,难于驾御。所以诸葛亮想除掉关羽可能不假,但首先蜀汉的利益还是放在首位的;而在此付这样大的代价,仅仅为了除掉关羽恐怕理由不够充分。想除掉关羽可以找别的机会,这样做实在有点不明智。
第五,诸葛亮不是蜀国的一把手,刘备想救关羽的话,诸葛亮也拦不住啊!再说他身边又不止诸葛亮一个谋士。为何非把不出兵的责任推给诸葛亮。至少刘备也要负主要责任。
这是一些所谓史学家哗众取宠,随意解读历史。诸葛亮借此机会除掉关羽?我个人观点-----基本上不太可能,至少你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
补充一点,如果诸葛亮用如此卑鄙恶毒的手段除掉关羽,还有谁会服他,岂不人人自危,况且刘备最会知人、用人,这件事怎会不查。
第二种观点认为诸葛亮不救关羽是为了“借刀杀人”。这一观点最早是由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在《訄书》中提出“葛氏假手于吴人,以陨关羽之命”的见解。,他认为,关羽镇守荆州,手握重兵,骄狂不可一世,不但易代(刘备死后)之后将难以对付,即使刘备健在之时,诸葛亮也很难越过关羽这道屏障而摄取更大的权力。故诸葛亮宁可丢失荆州,也要假吴人之手除掉关羽。关羽身死之谜不仅仅只是《三国演义》里所描写的那样,因为关羽居功狂傲,没有坚持“联吴拒曹”的战略方针,以至大意失荆州,这一事件还反应出了蜀国内部政治斗争和权力阶层的内部矛盾。当时的蜀国刘备入川之后,在处理原班人马(关张赵马黄)以及西川新收人马以及谋臣将士关系上,确实出现了各种紧张局面,而在处理这一紧张局面的过程中,在内政外交上没有能够适时地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而关羽兵败身死,正是这一时期政治调整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