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管灌注桩的常见的质量问题有那些?
1、隔层
产生原因:
钢管套的管径较小,混凝土粗骨料粒径过大和易性差,且拔管速度过快。
处理方法:
1)施工时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保证混凝土的坍落度不小于50~70mm;
2)骨料粒径不大于30mm;3.拔管速度在淤泥中不大于0.8m/min,拔管时边拔边振,每拔0.5~1.0m,停拔振动5~10s.
2、缩颈
产生原因:
1)在软弱土层中,当含水量大且透水性差时,由于土体受到强烈的扰动和挤压,产生很大的孔隙水压力,拔管后挤向新灌混凝土,产生缩颈现象;
2)拔管速度过快,混凝土来不及下落,被周围土体填充,导致缩颈现象。
3)管内混凝土存量少、和易性差、出管扩散性差。
处理方法:
1)要保证灌注时管内混凝土的高度,每次应尽量多灌,第一次拔管高度应控制在能容纳第二次所需贯入的混凝土量为限。如拔得过高,就容易导致混凝土量过少而产生缩颈。
2)要严格控制混凝土的灌入量,对于缩颈桩可采用局部复打,复打深度必须超过缩颈区1米以上。
3)要控制拔管速度,对一般土层宜控制在1m/min,对软弱土层及软硬土层交界处宜控制在0.3~0.8m/min,并且在拔管过程中对桩管进行连续的低锤密击,使钢管不断振动,从而振实混凝土。
3、吊脚桩
产生原因:
1)混凝土预制桩尖质量差,边沿被破坏,桩尖挤入桩管内,拔管时冲击振动不够,桩尖未被挤出,知道桩管拔至一定高度下落,卡在硬土层中,未落到底,导致桩底的混凝土脱空,形成吊脚桩;
2)混凝土桩尖强度不够,在沉管过程中被打碎,和泥沙一起进入桩管内,与桩管内的混凝土的混合而形成松软土,从而形成吊脚桩;3.桩间距较小不符合规范要求,桩尖挤土效应显著,形成吊脚桩,严重影响桩的承载力。
处理方法:
1)严格控制预制混凝土桩尖的强度,强度等级应不低于c30;
2)应根据层间土的性质,持力层土的性质等情况合理布桩,避免过小的桩距和过大的布桩平面系数,确定正确的打桩顺序和打桩速率;
3)沉管时,应随时用吊陀检查桩尖是否缩入管内,若有缩入管内现象,则应及时拔出桩管纠正处理;或拔出桩管,填砂重打;
4)若桩尖被打碎,导致桩管涌入泥浆,可采用密振慢拔的方法,开始拔管时,可先反插几次,再正常拔管。
扩展资料
沉管灌注桩的施工工艺:
为了可以提高桩的质量和承载能力,沉管灌注桩常采用单打法、复打法、反插法等施工工艺;
单打法(又称一次拔管法):拔管时,每提升0.5~1.0m,振动5~10s,然后再拔管0.5~1.0m,这样反复进行,直至全部拔出;
复打法:在同一桩孔内连续进行两次单打,或根据需要进行局部复打。施工时,应保证前后两次沉管轴线重合,并在混凝土初凝之前进行;
反插法:钢管每提升0.5m,再下插0.3m,这样反复进行,直至拔出。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