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辛弃疾的《丑奴儿》 谢谢
6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丑奴儿①
书博山道中壁②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③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④
欲说还休,
却道新凉好个秋。
【注释】
①又名《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韵。 ②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
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③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④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多少事,欲
说还休。”
【品评】
这首词以“少年”与“而今”对比,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受。上片说
少年时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
习气。下片转入“而今”,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
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所谓
“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
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新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
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参考资料: http://www.ykyz.net/yuwen/book3/ciqishou/xiangguang/ciqishouxg2.htm#丑奴儿①
书博山道中壁②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③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④
欲说还休,
却道新凉好个秋。
【注释】
①又名《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韵。 ②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
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③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④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多少事,欲
说还休。”
【品评】
这首词以“少年”与“而今”对比,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受。上片说
少年时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
习气。下片转入“而今”,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
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所谓
“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
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新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
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参考资料: http://www.ykyz.net/yuwen/book3/ciqishou/xiangguang/ciqishouxg2.htm#丑奴儿①
展开全部
辛弃疾——《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他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
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
张碧波《辛弃疾词选读》:这首词写得委婉蕴藉,含而不露,别具一格。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他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
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
张碧波《辛弃疾词选读》:这首词写得委婉蕴藉,含而不露,别具一格。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③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④
欲说还休,
却道新凉好个秋。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③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④
欲说还休,
却道新凉好个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丑奴儿①
书博山道中壁②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③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④
欲说还休,
却道新凉好个秋。
书博山道中壁②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③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④
欲说还休,
却道新凉好个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丑奴儿①
书博山道中壁②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③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④
欲说还休,
却道新凉好个秋。
【注释】
①又名《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韵。 ②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
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③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④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多少事,欲
说还休。”
【品评】
这首词以“少年”与“而今”对比,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受。上片说
少年时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
习气。下片转入“而今”,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
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所谓
“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
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新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
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书博山道中壁②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③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④
欲说还休,
却道新凉好个秋。
【注释】
①又名《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韵。 ②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
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③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④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多少事,欲
说还休。”
【品评】
这首词以“少年”与“而今”对比,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受。上片说
少年时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
习气。下片转入“而今”,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
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所谓
“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
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新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
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年代:【南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1.选自《稼轩长短句》。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
2.博山:山名,在江西广丰西南。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强,勉强的,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8.欲说还休:想说(愁)而不说。
9.“却道”句: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 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呀!
编辑本段例词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罢官后,在闲居地信州代湖所写。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在思想感情方面,这首词的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爱上层楼”,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也只有不懂忧愁为何物时才有兴致登上高楼,效仿前辈的文人雅士们抒发一下所谓的忧苦之情。 到了下片时,话锋一转到了如今,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不仅让他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这所有的愁绪着重体现在这里的“尽”字,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有的人评论说由于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所以抒发这种情感是一大忌讳的,加之辛弃疾流放罢职的身份,所以一腔愁绪只能转到天气上“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结尾。而我认为这固然是一个原因,这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分析。但最大原因恐怕是辛弃疾自己的心绪所决定的。
真正的痛苦是说不出来的,当人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痛苦的时候就再也不想诉说了。能够说,能够登楼抒发自己的感情,说明还不是那么痛苦,至少能够说出来。真正体会到痛苦时,无论你登高,亦或望远,对着挚友亲朋时也许张张嘴,就只能说出个今年秋天格外凉的话了。古代的文人义士们皆是如此,也许动乱年代报国无门,会写文章抒发自己的情感,但这些都是能还在活下去的时候,还有希望,希望自己的文章自己的诗歌能引起人们乃至当朝统治者的注意警醒,所以去强调痛苦。而当真正绝望的时候,他这“愁”郁结心头,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其中“欲说还休”这四个字就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自知说了也没有什么作用,真的是无能为力了,万般愁绪皆堵在心中张张嘴也就只能说一说天气了。
而词中技巧的运用上,作者除了处处注意同上下两片进行对比外,着重体现在了两的迭句上:两个“爱上层楼”和两个“欲说还休”。上片中的“爱上层楼”前一个为上句的果,后一个是下一句的因,避开了一般的泛泛陈述还把上下两句巧妙的联系了起来。而下片的“欲说还休”同样有此作用,不但和上片的“爱上层楼”巧妙呼应,而且“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总结了上句中的“识尽愁滋味”,更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充分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愁绪之深。通过“少年”和“而今”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当时受压抑,遭到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和不满。
原字坦夫,因其幼时体弱多病,故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书博山道中壁
年代:【南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1.选自《稼轩长短句》。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
2.博山:山名,在江西广丰西南。
3.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5.层楼:高楼。
6.“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强,勉强的,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8.欲说还休:想说(愁)而不说。
9.“却道”句: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 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呀!
编辑本段例词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罢官后,在闲居地信州代湖所写。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在思想感情方面,这首词的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爱上层楼”,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也只有不懂忧愁为何物时才有兴致登上高楼,效仿前辈的文人雅士们抒发一下所谓的忧苦之情。 到了下片时,话锋一转到了如今,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不仅让他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这所有的愁绪着重体现在这里的“尽”字,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有的人评论说由于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所以抒发这种情感是一大忌讳的,加之辛弃疾流放罢职的身份,所以一腔愁绪只能转到天气上“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结尾。而我认为这固然是一个原因,这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分析。但最大原因恐怕是辛弃疾自己的心绪所决定的。
真正的痛苦是说不出来的,当人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痛苦的时候就再也不想诉说了。能够说,能够登楼抒发自己的感情,说明还不是那么痛苦,至少能够说出来。真正体会到痛苦时,无论你登高,亦或望远,对着挚友亲朋时也许张张嘴,就只能说出个今年秋天格外凉的话了。古代的文人义士们皆是如此,也许动乱年代报国无门,会写文章抒发自己的情感,但这些都是能还在活下去的时候,还有希望,希望自己的文章自己的诗歌能引起人们乃至当朝统治者的注意警醒,所以去强调痛苦。而当真正绝望的时候,他这“愁”郁结心头,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其中“欲说还休”这四个字就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自知说了也没有什么作用,真的是无能为力了,万般愁绪皆堵在心中张张嘴也就只能说一说天气了。
而词中技巧的运用上,作者除了处处注意同上下两片进行对比外,着重体现在了两的迭句上:两个“爱上层楼”和两个“欲说还休”。上片中的“爱上层楼”前一个为上句的果,后一个是下一句的因,避开了一般的泛泛陈述还把上下两句巧妙的联系了起来。而下片的“欲说还休”同样有此作用,不但和上片的“爱上层楼”巧妙呼应,而且“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总结了上句中的“识尽愁滋味”,更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充分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愁绪之深。通过“少年”和“而今”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当时受压抑,遭到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和不满。
原字坦夫,因其幼时体弱多病,故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