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乐至县属于哪个市
属于四川省资阳市。
乐至县隶属四川省资阳市,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地处沱江和涪江分水岭、成渝直线黄金分割点上,隶属资阳市管辖,与雁江区、安岳县,遂宁安居区、大英县,德阳中江县,成都金堂县、简阳市接壤。乐至县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陈毅元帅的故乡。
乐至县自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建县以来,已有1400余年历史,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理学鼻祖陈抟、宋代名相寇准的足迹,孕育了孙中山大本营秘书长、大学者、大诗人、大书法家谢无量先生。
乐至县涌现了英勇善战的红四师师长叶镛、上甘岭战役战斗英雄郭隆凯和中印自卫反击战“滚雷英雄”罗光燮等英烈,著名爱国华侨吴仲良先生也出生在这片热土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陈毅元帅更让这片土地世界瞩目。
截至2019年6月,乐至县幅员面积1425平方公里,全县辖25个乡镇,632个行政村(社区),是四川省第二批扩权强县试点县。
扩展资料
乐至历史沿革
乐至未建县前,历为古蜀国、秦、汉、两晋、南朝(宋 齐 梁 陈)和北魏、西魏辖地。北周建德四年(575)县地置多业县,隶普慈郡。隋开皇三年(583)普慈郡废,多业县属普州;十三年改多业县为普慈县,仍属普州。大业元年(605)省普州入资州,普慈县隶资阳郡。
唐武二年(619)普慈县复隶普州;唐武三年析普慈县地置乐至县,因县东有乐至池而得名,同隶普州。贞观元年(627)县随普州隶剑南道。上元二年(675)随普州隶剑南道东川。天宝元年(742)改普州为安岳郡。乾元元年(758)改郡复州,县隶郡州未变。
唐末及五代时,县为前蜀(907—925)、后唐(925—934)、后蜀(934—965)所据,均沿唐制。北宋乾德三年(965)并唐剑南道东西两川为西川路,县属普州隶之;五年并普慈县入乐至,仍隶普州。
咸平四年(1001)分置梓州路。重和元年(1118)改梓州路为潼川路,县隶如故。南宋保祐中期(约在1256年前后)普州、乐至均废。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县地属遂宁州。至正四年(1344)复置安岳县,县为辖地。二十二年县地随安岳为明玉珍大夏政权所辖。
明成化元年(1465)分安岳六乡复置乐至县,编户七里,属潼川州。正德九年(1514)县隶成都府简州。嘉靖六年(1522)县属潼川州。崇祯十七年(1644)张献忠在蜀建立大西政权,县废。
清顺治三年(1646)平蜀,沿明制,县地属潼川州,但因连年战争,地旷人稀,废不成治。康熙二年(1663)县地并入遂宁,四年并入蓬溪,十年乐至复置,安岳改入,十九年县始颁印设官,并兼摄安岳县事,五十八年兼知合州。
雍正六年(1728)复置安岳县,与乐至县分治;十二年潼川州升为府,县隶属不变。嘉庆七年(1802)县属川北道潼川府。
民国元年四川军政府裁川北道;2年恢复道制,废府厅制,县属川北道;3年改川北道为嘉陵道,县为辖地;17年废道,县隶于省;24年全川实行行政督察区,县属十二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14日乐至县解放,县属川北行署遂宁专区。1952年9月恢复四川省,遂宁专区及属县隶之。1958年10月,县改隶内江专区。
1968年县隶内江地区。1985年2月内江地区改制建市,县属内江市。1998年2月县改隶资阳地区,2000年12月资阳地区改制建市,县属资阳市。
1997年,辖16个镇、9个乡:天池镇、石佛镇、回澜镇、石湍镇、童家镇、大佛镇、宝林镇、良安镇、金顺镇、中和场镇、劳动镇、桂林镇、佛星镇、蟠龙镇、通旅镇、东山镇、孔雀乡、龙门乡、双河场乡、放生乡、永胜乡、盛池乡、凉水乡、龙溪乡、全胜乡。
县政府驻天池镇,距内江市97公里。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满族、侗族、瑶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2000年,辖17个镇、8个乡:天池镇、石佛镇、回澜镇、石湍镇、童家镇、宝林镇、大佛镇、良安镇、金顺镇、中和场镇、劳动镇、中天镇、佛星镇、蟠龙镇、东山镇、通旅镇、高寺镇、龙溪乡、全胜乡、孔雀乡、龙门乡、双河场乡、放生乡、盛池乡、凉水乡。
2009年3月1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乐至县佛星镇人民政府驻地从临江场迁移至牌楼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乐至县
参考资料来源:乐至县人民政府-乐至概况
参考资料来源:乐至县人民政府-乐至概况(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