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蚜虫怎么防治,小麦蚜虫的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合理布局作物,冬、春麦混种区尽量使其单一化,秋季作物尽可能为玉米和谷子等。
(2)选择一些抗虫耐病的小麦品种,造成不良的食物条件。播种前用种衣剂加新高脂膜拌种,可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不影响萌发吸胀功能,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
(3)冬麦适当晚播,实行冬灌,早春耙磨镇压。作物生长期间,要根据作物需求施肥、给水,保证NPK和墒情匹配合理,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雨后应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在孕穗期要喷施壮穗灵,强化作物生理机能,提高授粉、灌浆质量,增加千粒重,提高产量。
2、药剂防治
(1)种子处理:60%吡虫啉格猛FS、20%乐麦拌种,以减少蚜虫用药次数;
(2)早春及年前的苗蚜,使用25%大功牛和除草剂一起喷雾使用;
(3)穗蚜使用25%大功牛噻虫嗪颗粒剂和5%瑞功微乳剂混配或单独使用。
扩展资料
小麦蚜虫防治误区:
1、贻误防治时期
防治过早,见虫即施药,喷药次数相应增多,造成防治成本过高,同时造成蚜虫抗药性增强,进一步增加防治难度。
防治过晚,不容易控制,因为麦蚜繁殖速度快,一年可发生10—20代,条件适宜时20分钟一代。蚜虫已经对小麦造成了一定的危害,蚜虫密度过大时,如不能均匀施药,更不能有效控制蚜虫的危害。
2、选用药剂不当
大多数农户在选用药剂时缺乏针对性,误认为毒性高的农药杀虫效果相对较好。
高毒及中毒类农药一般为广谱性杀虫剂。在有效防治靶标害虫的同时。也会伤及天敌和一些有益生物种类如蜜蜂等,进而破坏整个农田的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人畜、水体、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同时,高毒农药的持效期短、残留高,临近收获期施药造成粮食农药残留超标,不利于人民的健康生活。
此外,多数农民缺乏辨别真假农药的一些常规知识,如农药三证等,若不慎施用假药,既增加防治成本,又不能达到防病治虫的目的,给生产带来很大危害。
3、施药技术不合理
部分农民滥用农药,加之选用品种比较单一、施药频繁,导致该虫的抗药性大幅度提高。
抗性增强后。农民只有进一步加大用药量和增加用药次数,因此,又会造成该虫的抗性进一步增强,也增加了防治成本。
其次,施药时兑水量普遍偏少,施药不均匀。尤其是小麦中后期田间密度大,很难触及叶背及茎秆处的蚜虫,遇到适宜的天气,易造成蚜虫的再猖獗。
因此,在小麦的生育期内往往需要喷药2~3次。防治难、费用高是小麦蚜虫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麦蚜虫
一、选择合适的杀虫剂:防治小麦蚜虫的药剂很多,如吡虫啉、啶虫脒、辟蚜雾、杀灭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氧乐果、敌敌畏、辛硫磷、马拉硫磷,以及它们的复配制剂。提倡使用高效低毒、有内吸作用的药剂。在生产中,选择杀虫剂最主要的是选择质量合格的农药,现在市场上有些产品,有效成分含量不足,如果农民贪图便宜,用药效果肯定不会理想。
二、重视小麦扬花前防治:小麦蚜虫从小麦返青就开始发生,到小麦抽穗扬花前,始终处于缓慢增长期;在小麦扬花后,发生量急剧上升。如果能够在扬花前认真防治一次,蚜虫的种群数量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基本上可以控制整个生育期的蚜虫危害。同时还可以兼治小麦吸浆虫。这个时期小麦尚未长到正常的株高,防治起来也比较容易,防治效果好。
三、增加用水量:水是药剂的载体,通过适当的用水量可以将药液喷洒到田间小麦的各个部位。用水量不足,就会给蚜虫留下生存的空间。在小麦生育后期,由于气温较高,非常适宜蚜虫的生长繁殖,甚至5-7天就可以完成一代,如果因用水不足而留下残虫,其发生数量可想而知,为以后防治增加了难度。小麦灌浆期叶层厚,防治时更要增加用水量。
四、小麦灌浆期使用复配制剂:在一般情况下,小麦蚜虫在扬花前防治一次基本可以保证小麦不受危害。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在小麦灌浆期蚜虫发生量较大,可以使用一些复配制剂。小麦灌浆期植株已长到正常的株高,通常不容易打透,可以用敌敌畏(每亩用量约50毫升)与其它杀虫剂混合使用,发挥敌敌畏的熏蒸作用,可以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交替使用其它农药也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五、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在小麦生长后期,防治蚜虫中常见的问题是,用药后植株上部的蚜虫消退,而下部的蚜虫难以死亡,几天后蚜虫又在上部危害。对这种情况,除了使用复配制剂外,还可以用熏蒸法进行防治,对麦株下部的蚜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以用40%乐果乳油50-75毫升,或80%敌敌畏75-100毫升,用2-3公斤水稀释后,拌细沙土15-25公斤,于傍晚无风时撒入田间。
六、减少用药次数:为充分发挥天敌的控制作用,防治小麦蚜虫要了解小麦蚜虫的发生规律,了解农药的杀虫性能;在适宜的时期、选择合适的农药、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防治。尽量使用低毒高效农药,减少用药次数,保护好麦田的各种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在控制蚜虫方面的作用。
1、农业防治
(1)合理布局作物,冬、春麦混种区尽量使其单一化,秋季作物尽可能为玉米和谷子等。
(2)选择一些抗虫耐病的小麦品种,造成不良的食物条件。播种前用种衣剂加新高脂膜拌种,可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不影响萌发吸胀功能,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
(3)冬麦适当晚播,实行冬灌,早春耙磨镇压。作物生长期间,要根据作物需求施肥、给水,保证NPK和墒情匹配合理,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雨后应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在孕穗期要喷施壮穗灵,强化作物生理机能,提高授粉、灌浆质量,增加千粒重,提高产量。
2、药剂防治
(1)种子处理:60%吡虫啉格猛FS、20%乐麦拌种,以减少蚜虫用药次数;
(2)早春及年前的苗蚜,使用25%大功牛和除草剂一起喷雾使用;
(3)穗蚜使用25%大功牛噻虫嗪颗粒剂和5%瑞功微乳剂混配或单独使用。
/iknow-pic.cdn.bcebos.com/d0c8a786c9177f3ec9db361f7fcf3bc79f3d5631"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d0c8a786c9177f3ec9db361f7fcf3bc79f3d5631?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d0c8a786c9177f3ec9db361f7fcf3bc79f3d5631"/>
扩展资料
小麦蚜虫防治误区:
1、贻误防治时期
防治过早,见虫即施药,喷药次数相应增多,造成防治成本过高,同时造成蚜虫抗药性增强,进一步增加防治难度。
防治过晚,不容易控制,因为麦蚜繁殖速度快,一年可发生10—20代,条件适宜时20分钟一代。蚜虫已经对小麦造成了一定的危害,蚜虫密度过大时,如不能均匀施药,更不能有效控制蚜虫的危害。
2、选用药剂不当
大多数农户在选用药剂时缺乏针对性,误认为毒性高的农药杀虫效果相对较好。
高毒及中毒类农药一般为广谱性杀虫剂。在有效防治靶标害虫的同时。也会伤及天敌和一些有益生物种类如蜜蜂等,进而破坏整个农田的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人畜、水体、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同时,高毒农药的持效期短、残留高,临近收获期施药造成粮食农药残留超标,不利于人民的健康生活。
此外,多数农民缺乏辨别真假农药的一些常规知识,如农药三证等,若不慎施用假药,既增加防治成本,又不能达到防病治虫的目的,给生产带来很大危害。
3、施药技术不合理
部分农民滥用农药,加之选用品种比较单一、施药频繁,导致该虫的抗药性大幅度提高。
抗性增强后。农民只有进一步加大用药量和增加用药次数,因此,又会造成该虫的抗性进一步增强,也增加了防治成本。
其次,施药时兑水量普遍偏少,施药不均匀。尤其是小麦中后期田间密度大,很难触及叶背及茎秆处的蚜虫,遇到适宜的天气,易造成蚜虫的再猖獗。
因此,在小麦的生育期内往往需要喷药2~3次。防治难、费用高是小麦蚜虫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baike.baidu.com/item/%E5%B0%8F%E9%BA%A6%E8%9A%9C%E8%99%AB#4"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小麦蚜虫">百度百科-小麦蚜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