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恋大家有什么看法?
2018-01-27 · 科技是一种生活方式
一般指的是青少年期间学生或孩子的恋爱,有些甚至指高校就读的青年人的恋爱。不过,即便是一个常用词,但却未必是一个合适的词。
从心理学角度,早恋更像一个伪概念。所谓恋爱,性成熟的个体之间发生的爱情关系,最关键的标识是性成熟。只要是性成熟的个体之间,那么就是正常的恋爱;如果在性成熟之前,那就谈不上是恋爱,充其量是模仿游戏。
从发展的角度,一个人进入青春期的标识,男生遗精,女生初潮,同时就意味着性成熟。随着生理的性成熟,那么就有爱情的欲望,这是极其正常的。反之,一个人性成熟了,却没有爱情的欲望,那才是值得警惕的事。
例如,一个女生13岁,性发育正常且性成熟,那么她有爱情的欲望就十分正常,她喜欢另一个人,并与其谈恋爱,也是正常的事情,不存在“早”之说。
像前几个月引起中国舆论关注的,日本八街南中组织13、14岁的少男少女在校园举办“屋顶告白大会”,就至少反映了日本社会的青少年恋爱是正常的事情。
事实上,中国青少年与日本青少年没有任何影响恋爱的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差异的只是对待青少年恋爱的态度。日本以平常心对待,社会、学校、家庭给予鼓励、支持和积极引导;中国则视为洪水猛兽,社会、学校、家庭严防死守,口诛笔伐,动则得咎,“早恋”就是发明出来污名化青少年恋爱的词汇。
如果试图以中日国情不同,文化不同来解释二者的差异,那么可以去翻翻《红楼梦》,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几个男女主角13岁左右,那可是发生在200多年前的大清朝。现时代相比于200年前,个体的性发育提前了至少3年,在彼时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何以到此时就变成“早恋”了呢?
从教育的角度,中国社会之所以会流行“早恋”这个伪概念,主要反映了中国教育者的懒惰和颟顸,包括学校教师、家长、教育官僚、社会评论者,将青少年恋爱污名化以及打入“早恋”的另册,就可以回避成年人需要悉心引导和支持青少年的一系列责任和细功夫。
另一个方面,又反映了中国社会将恋爱庸俗化、功利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保守婚恋价值观。一句“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就是耍流氓”得到大多数,甚至绝大多数民众的认可和赞许,那么青少年恋爱既然很少能直接蹈入婚姻的结果,所以“以后又不可能在一起”就成为阻止青少年,甚至高校年轻人恋爱的愚蠢社会共识。
要知道,青少年之间的爱情交往是他们一生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环节。青少年通过恋爱而预先社会化,并且在他们人格同一性形成的过程中学习亲密关系的建立、维系、问题处理,有助于他们成年后健康、积极依恋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以及在亲密关系中的健康人格的形成。
缺少青少年恋爱这一环,中国社会人们司空见惯以致熟视无睹的城市“相亲角”,以及大面积的“橡皮婚姻”,就是最直观的社会后果。成年男女竟然需要年迈父母来操心婚恋事项,连生物本能都缺乏的“巨婴”是如何炼成的?比比皆是的低质量婚姻,仅仅为了生殖繁衍维系的伴侣关系,许多中国夫妇结婚一辈子都无法将二人的人格同一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