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取益州,庞统提出上中下三计,刘备为何选择了中计?
《三国演义》中,刘备拿下荆州之后便要攻略益州,这是早在“隆中对”的时候就定下来的事情,也正是拿下了益州,刘备才得以奠定三分天下的根基。在刘备夺取益州的过程中,“凤雏”庞统给刘备献上了上、中、下三策。
其中上策是暗取精兵,昼夜兼程,径袭成都;中策是假口借荆州告急,需要回援,待益州白水军主将杨怀、高沛前来送行时,趁机拿下他们,夺取军队,再向成都进军;下策是刘备率军返回白帝城,和荆州互相配合,然后再慢慢地图谋进取益州。
这三条计策中,刘备最终选择了中策。个中原因,倒也不难理解。
我们看庞统的这三个计策排序,是按照用时来的,利用的是刘备在成都的内应,是刘璋集团的战斗力不高等因素,将突然性最强、用时最短的计策作为上计,将最稳妥、用时最长的计策作为下计。
庞统的上策虽然有突袭的性质,可以打刘璋一个措手不及,但危险性也非常大。刘璋父子在益州经营多年,也是汉室宗亲,成都城经过多年的经营,早已是坚固高大,一旦刘备不能在第一时间攻下成都,僵持在坚城之下,将会收尾不能相顾,不但让自己陷入舆论被动,也容易让刘璋的部下们围攻。
下策需要刘备放弃在益州的经营,丢掉自己伪善的马甲,行攻伐之事。这种情况下,他需要带着荆州的精兵跟益州军火拼,这不但耽误时间横生变数,更是损耗双方实力,就算打下益州,短时间内也难以梳理好益州军民。
而中策就比较综合了,既削弱了刘璋支持者的实力,又能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风险也相对小了不少。所以,刘备选择了中策。事实证明,中策是相当正确的,代价也是最小的。
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刘备在川,他提出了三个策略,刘备就用了其中的一个。对于庞统,提出的这三个战略,最好的战略可能是以最小的代价和最快的时间赢得巴蜀的土地。至于接下来的计划,是比较稳妥的计划,那就是回到荆州,对益州做一个缓兵之计不过,对于不得不与益州穆刘璋,决裂的刘备,来说它选择了中策所以,问题来了,为什么刘备最终选择中策?
直接退守白帝城,永安,然后集结荆州兵马一步步进攻益州。而且庞统强调,如果你在这里犹豫不决,就会有很大的困难,你不能在这里呆很长时间。刘备?在哪里在夹孟关,也就是现在的昭化区, 广元市, 川省,夹孟关离成都近300公里按照庞统,的计划,从夹孟关偷袭成都至少要花7天时间,还算顺利。刘备当时已经在益州的土地上,它伏击了刘璋领土上的刘璋。
怎么能保证不被发现呢?因为刘备是一个保守的人,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企业家,虽然他遭受了许多失败和战争,但他不得不谨慎行事。上策虽好,但风险太大,一旦失败,将全军覆没。庞统最佳策略的要点是实现战役的突然性,在不被敌人注意的情况下兵临城下,同时在一战中解决问题。但是执行这个计划是有风险的。如果中间出了什么事,局面就不可收拾了。
此外,刘备,没有多少军事力量,所以如果你想选择他们中的一些人,兵马攻城会有很多人刘璋是无能的,但凭借一支部队,战斗的几率是不可预测的。而且,要想不被发现,就得绕过、的通衢水水,一旦被发现,那就非常危险了,战役的突然性也就丧失了,更不用说攻打蜀了。一旦前后夹击,必然全军覆没,无路可逃。考虑到风险,刘备最终没有采纳。原因在于,无论是最好的政策还是最差的政策,都有明显的缺点。一方面,就最坏的政策而言,返回荆州是相对容易的,但是,如果你想再次进攻益州,你必然会遇到刘璋的严密防守。更重要的是,在汉末三国的历史舞台上,留给刘备奠基的时间相对有限。在荆州,刘备虽然占据了五郡,但也使他面临曹操和孙权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