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提出攻打日本的计划后,康熙为什么会选择否决?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 ),擅长海战的施琅以福建水师提督身份收复台湾。他趁着自己刚立战功,上书康熙皇帝,请求出兵攻打日本,拿下弹丸之地,让倭寇永绝后患。康熙连夜召集朝廷商讨是否可行,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康熙皇帝驳回施琅攻打日本的折子。康熙皇帝否决施琅的提议,我认为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库空虚,无力支撑,二是明朝前车之鉴,三是葛尔丹之乱比攻打日本更为紧要,四是对施琅不信任。
康熙皇帝六岁登基,一直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内有四大首辅大臣各自为营,圈地,中饱私囊,结党营私,鳌拜三番五次阻止他亲政,他卧薪尝胆除了鳌拜;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藩王的势力越来越大,不受朝廷节制。当康熙皇帝和朝廷大臣商讨此事的时候,甚至有大臣以“清君侧”息事宁人,杀伐果断的康熙皇帝下定决心削弱三藩势力,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联合在云南、广西、广东、四川、湖南、贵州等地起兵,康熙举全国之力,展开为期八年的平定三藩之乱,接着康熙皇帝经历三年拨款苦练水师,收复台湾,收复台湾的时候,他命北方的军队侦查沙俄周边的地形。连年打仗,耗资巨大,国库空虚,无力支持海外的战争。
康熙爱好读书,对于历代皇帝的兴衰史如数家珍,元朝忽必烈两次东远征,败兴而归,这才过去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他不愿意走元朝的老路,重蹈覆辙。葛尔丹之乱迫在眉睫,如果不出兵,他们会像当年满清入关一样,从已经占领的内蒙古进入东北地区,然后长驱直入,打到北京城。而日本与中国毕竟相隔一道海峡,作战不方便,日本对南方也只是袭扰,不敢兴师动众攻打中国南方。
施琅是郑成功的部下,归顺大清之后,在郑成功的威逼利诱之后,他反水归顺郑成功,但是郑成功生性多疑,对施琅仍然不信任,误杀了施琅的家人,致使施琅再次投降清朝以报杀父之仇。施琅反复无常,让康熙皇帝十分反感,康熙皇帝认为施琅攻打日本是有自己的私心,想偏安一隅,攻打下日本,自己辖制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