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利用网络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摘要:大学生是网络的最大使用群体和最核心受益者, 青少年的心智在逐渐完善和发展成熟的阶段, 虚拟化网络交际、爆炸式网络信息、成瘾性网络依赖、现实交往能力弱化、自我认知失衡、情绪管理失调等现象表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显, 研究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现状, 以全方位、立体化地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成长成才需求为出发点, 积极探索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现状的应对策略, 促进高校大学生全方面健康发展, 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效率的目的, 是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心理健康; 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
互联网在帮助大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坚定信念、促进心智发展的同时, 也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极大地冲击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开展大学生网络健康现状的调查研究, 探索网络对大学生心理过程和行为心理的影响程度, 归纳总结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特点, 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切实可靠的数据。
(一) 调查问卷设计
通过调查问卷收集资料, 内容分为基本信息和网络心理健康主观评价, 主观评价部分就大学生自身在认知、价值观、人格、情感、意志、人际交往等六个方面的表现, 问题包含了正反两方面的评价, 避免了大学生自我评价的片面性和指向性。
(二) 研究样本构成
以计算机学院四个本科年级学生为样本, 采取网上问卷型随机调查的方式, 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96份。
(三) 调查结果与启示
1. 互联网对大学生认知的影响
90.2%的同学认为对人生的看法有变化, 84.12%的同学认为对自己的认知有变化, 66.22%的同学对家庭的认知有点变化, 92.91%的同学认为对社会的认知有变化, 充分说明网络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一个最大的途径和窗口。
2. 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62.5%的同学认为互联网让自己的价值观更加明确, 18.24%的同学认为互联网让自己的价值观变得模糊, 可见互联网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
3. 互联网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22.30%的同学认为现实中的自己与网络中的自己判若两人, 23.32%的同学不同意现实中的自己与网络中的自己没有什么变化, 37.16%的同学认为网络中的道德约束比现实中小, 9.12%的同学认为有时候分不清网络和现实的关系, 虽然这些数据的比例并不是很高, 但个体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4. 互联网对大学生情感情绪的影响
当心情郁闷时, 19.93%的同学会选择上网消遣, 63.51%的同学会认为上网能使心情变得愉悦, 13.51%的同学会认为从网络回到现实会变得沮丧, 76.69%的同学认为自己网上网下都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良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小部分的同学由于脱离网络会变的情绪沮丧。
5. 互联网对大学生意志的影响
45.27%的同学认为自己几天不上网也没有关系, 34.79%的同学认为几天不上网就受不了, 26.69%的同学认为网络离线时会感到身体不适, 可见部分同学过度依赖网络, 已经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
6. 互联网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69.59%的同学认为互联网帮助自己认识了更多的朋友, 73.99%的同学认为网络交往对现实交往有帮助, 11.15%的同学认为网络让自己疏远了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可见网络已经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平台与载体, 是现实人际交往形式的有利补充, 由于网络交往的便捷性, 网络越来越成为更多大学生人家交流方式的首选。
调查结果显示, 互联网在日常生活、学习科研和思想意识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 这种影响是多层次、多维度和多元化的, 且整体上呈现积极与消极、正面与负面的矛盾状态。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表现
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 为了能更好更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建立健康教育与帮扶, 并对网络心理健康进行甄别和探讨, 本文将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划分为适应性网络心理问题、发展性网络心理问题和障碍性网络心理问题。
(一) 适应性网络心理问题
定义为身心发展正常的大学生不能良好适应网络环境的特性及其营造的整体氛围, 并由此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问题和造成一定的现实能力障碍[1]。大学生的适应性网络心理问题主要分为人际交往方面和情绪方面的不良心理问题。人际交往方面的网络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沉溺网络娱乐, 现实交往能力障碍等。情绪方面的网络心理问题表现为网络情绪低落、无端感到抑郁, 情绪容易激动、情绪起伏较大甚至暴力发泄等。
(二) 发展性网络心理问题
定义为不同特征的大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中由于受到互联网发展进程、传播方式、传播内容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失调, 使其成长指标失衡而产生的问题[2]。大学生的发展性网络心理问题主要分为认知发展网络心理问题和人格发展网络心理问题。认知发展网络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思维能力下降、思维碎片化和片面化、盲从和独立思考能力退化等。人格发展网络心理问题表现为网络暴力、网络模仿、人格符号化和标签化等。
(三) 障碍性网络心理问题
定义为由于无节制的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的各种心理异常和生理障碍, 并会随着用网时间的延长而加剧, 主要表现为由信息不良反应而导致的手机幻听、网络信息焦虑等问题, 以及由于对网络及科技产品过渡依赖而产生的网络科技依赖成瘾等问题。
以上三种问题产生的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自我调适能力不强; (2)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或不及时; (3) 所处时代的网络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4) 新媒体新科技产品的使用促进了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和加剧。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心理健康; 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
互联网在帮助大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坚定信念、促进心智发展的同时, 也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极大地冲击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开展大学生网络健康现状的调查研究, 探索网络对大学生心理过程和行为心理的影响程度, 归纳总结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特点, 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切实可靠的数据。
(一) 调查问卷设计
通过调查问卷收集资料, 内容分为基本信息和网络心理健康主观评价, 主观评价部分就大学生自身在认知、价值观、人格、情感、意志、人际交往等六个方面的表现, 问题包含了正反两方面的评价, 避免了大学生自我评价的片面性和指向性。
(二) 研究样本构成
以计算机学院四个本科年级学生为样本, 采取网上问卷型随机调查的方式, 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96份。
(三) 调查结果与启示
1. 互联网对大学生认知的影响
90.2%的同学认为对人生的看法有变化, 84.12%的同学认为对自己的认知有变化, 66.22%的同学对家庭的认知有点变化, 92.91%的同学认为对社会的认知有变化, 充分说明网络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一个最大的途径和窗口。
2. 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62.5%的同学认为互联网让自己的价值观更加明确, 18.24%的同学认为互联网让自己的价值观变得模糊, 可见互联网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
3. 互联网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22.30%的同学认为现实中的自己与网络中的自己判若两人, 23.32%的同学不同意现实中的自己与网络中的自己没有什么变化, 37.16%的同学认为网络中的道德约束比现实中小, 9.12%的同学认为有时候分不清网络和现实的关系, 虽然这些数据的比例并不是很高, 但个体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4. 互联网对大学生情感情绪的影响
当心情郁闷时, 19.93%的同学会选择上网消遣, 63.51%的同学会认为上网能使心情变得愉悦, 13.51%的同学会认为从网络回到现实会变得沮丧, 76.69%的同学认为自己网上网下都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良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小部分的同学由于脱离网络会变的情绪沮丧。
5. 互联网对大学生意志的影响
45.27%的同学认为自己几天不上网也没有关系, 34.79%的同学认为几天不上网就受不了, 26.69%的同学认为网络离线时会感到身体不适, 可见部分同学过度依赖网络, 已经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
6. 互联网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69.59%的同学认为互联网帮助自己认识了更多的朋友, 73.99%的同学认为网络交往对现实交往有帮助, 11.15%的同学认为网络让自己疏远了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可见网络已经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平台与载体, 是现实人际交往形式的有利补充, 由于网络交往的便捷性, 网络越来越成为更多大学生人家交流方式的首选。
调查结果显示, 互联网在日常生活、学习科研和思想意识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 这种影响是多层次、多维度和多元化的, 且整体上呈现积极与消极、正面与负面的矛盾状态。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表现
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 为了能更好更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建立健康教育与帮扶, 并对网络心理健康进行甄别和探讨, 本文将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划分为适应性网络心理问题、发展性网络心理问题和障碍性网络心理问题。
(一) 适应性网络心理问题
定义为身心发展正常的大学生不能良好适应网络环境的特性及其营造的整体氛围, 并由此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问题和造成一定的现实能力障碍[1]。大学生的适应性网络心理问题主要分为人际交往方面和情绪方面的不良心理问题。人际交往方面的网络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沉溺网络娱乐, 现实交往能力障碍等。情绪方面的网络心理问题表现为网络情绪低落、无端感到抑郁, 情绪容易激动、情绪起伏较大甚至暴力发泄等。
(二) 发展性网络心理问题
定义为不同特征的大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中由于受到互联网发展进程、传播方式、传播内容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失调, 使其成长指标失衡而产生的问题[2]。大学生的发展性网络心理问题主要分为认知发展网络心理问题和人格发展网络心理问题。认知发展网络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思维能力下降、思维碎片化和片面化、盲从和独立思考能力退化等。人格发展网络心理问题表现为网络暴力、网络模仿、人格符号化和标签化等。
(三) 障碍性网络心理问题
定义为由于无节制的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的各种心理异常和生理障碍, 并会随着用网时间的延长而加剧, 主要表现为由信息不良反应而导致的手机幻听、网络信息焦虑等问题, 以及由于对网络及科技产品过渡依赖而产生的网络科技依赖成瘾等问题。
以上三种问题产生的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自我调适能力不强; (2)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或不及时; (3) 所处时代的网络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4) 新媒体新科技产品的使用促进了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和加剧。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