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怎么建好
祠堂怎么建好
祠堂怎么建好,很多人的老家都有祠堂,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那么祠堂怎么建好呢?
祠堂怎么建好1
第一点,祠堂一定要选好地址场所,因为在古代是比较注重风水的,在古人看来,风水好的地方,是比较适合居住的,象征人事兴旺,盼望令后代富贵、显达。而一般祠堂设计的时候,是注意龙脉和生气来源,明堂宽大,方正,背山面水,水口收藏,无冲突,无争斗等现象。要求坐北朝南,左右互衬,四势均和。
第二点,地址尽量是要避开居民楼,学校,工厂等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的,因为背山面水,更讲究地灵人杰,文运亨达,人丁两兴。
第三点,地址选好后,在祠堂修建的时候也有一定讲究,就是祠堂内部结构,布局,尺寸都是十分讲究的,建祠堂是不同于其他民宅的,是有比较严格的规定的。
第四点,祠堂修建的时候,也是要选择吉日吉时开工,祭祀的,在古代,巧用天时,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点,格定坐向,祠堂的坐向一般是不能随便立的,因为一个祠堂是关乎全村或者一个家族的兴衰荣枯,所以在坐向上也很讲究的。
第六点,如果没有地利,那么我们就需要进行人工打造了,就比如堆山,掘池,填缺,放水,植树,种草等方面。
第七点,现代的祠堂的修建,也是要从坐势,朝案等地方去布局,并且空间要很大,建筑要求高大,材质也要好,采光要足。
总得来说,现代我们讲究祠堂设计时,还是要注重风水,注重建筑的地势,修建时间,而最理想的祠堂应该是在靠山面水的地方,有祠堂,有龙脉,地势前低后高,这样修建的祠堂会更好。
祠堂怎么建好2
祠堂修建改造,古传法则论,24山家喜忌各有不同的严密要求,并具公式化。如上中下三座、左右偏房、中宫(坐山位)、屏风、祖牌、神台、天井、地坪、水沟、排水、建筑结构分布、高低大小尺寸、由内向外的能见度等等,统统这些都是很讲究的。
得不到真传的人是不懂祠堂建造的,不懂装懂为人行事,一旦给人子孙留下祸根,就是天大的罪过。己知和所闻,东西两省历来凡建造祠堂的,十有七个是出事的,实例枚不胜举。
“三年寻龙,七年点穴”、“三分峦头,七分理气”、“三分立向,七分做作”。住宅或坟墓建筑工程的学问与规范很多,最好在博学多才的明师指导下进行,才能完整化。
如不严谨小心,一旦触犯规忌,就会异常引发争斗伤病或其它怪异事,造成人口不安。当找出这些鲜为人知的原因并处理后,才可平定。但唯恐工程难毁,事难处理而损失巨大。
祠堂是历代祖上所居,不要轻意惊动神灵,钱不是万能的,修建祠堂的前提是:
1、年久老朽,不得不修。
2、原址失衰,污染破坏严重。
3、人丁越来越衰退败弱。
4、出孤寡,房份中有个别房头将败绝。如果不符合条件中的一条,最好不要乱建设,否则容易弄巧成拙,求福不成反惹祸。
祠堂怎么建好3
农村祠堂,是后辈祭祀先祖的地方,同时,也是展现家族历史的地方,既庄重,又肃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宗祠或者祠堂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视。
所以,兴起了祠堂建造热潮。我们都知道,建造祠堂,就需要建造门楼,建造门楼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代表家族的形象;另一方面向人们展示祠堂的庄重和肃穆。
祠堂的门楼又称宗祠石牌楼也被称为宗祠石牌坊、祠堂石牌楼、祠堂石牌坊等,是家族姓氏祠堂建筑的重要附属物。对于它的建造必须包含庄重、大气、文化等内容,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工程。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宗祠石牌楼的修建往往暗含着家族先人的高尚品德和丰功伟绩,同时,也寄托着子孙后代对先人崇高的敬仰之情。宗祠门楼必须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不得随意建造。
虽然说祠堂门楼的建造样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据考证:古朴典雅、庄严肃穆是所有祠堂门楼的共同特点。
譬如,湖北大冶叶家坝村祖祠堂的那座宗祠石牌楼,位于街道入口处是为了旌表叶氏先祖而建造,结构为三门七楼样式,整体采用青石雕刻而成,雕工精湛,是当地牌坊中的精品之作,因此叶家坝宗祠也被称为湖北第一祠。
受宗祠面积的影响,如今的'宗祠石牌楼的跨度都很小,多数宗祠门楼的造型一般都呈单门牌楼和三门牌楼的样式。较为复杂的已多见。
但不管怎么说,简单的门楼也好,复杂的门楼也好都要建造的有气势,有内涵,有昭示后人的意义。否则,建造再好、花钱再多的门楼都是失败之作。
综上所述,祠堂门楼的建造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庄重、大气,有内涵才显得祠堂门楼有灵魂。你可以咨询一下古建专家或借鉴一下别的祠堂的建筑风格,尽力将祠堂门楼建好。
祠堂怎么建好4
修家谱建祠堂的意义
祠堂,在古代又称“家庙”是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一种古老建筑。在历史上它是家族议事、供奉祖先、继承传统、团结家族的一个重要的聚集场所。
在现代,祠堂文化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基因是获得文化归属感与共享感的直接媒介,对于大众的文化认同和归属及农村基层的文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也是很重要的一笔传统文化遗产。
祠堂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了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高峰。
祠堂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人们敬畏自然,尊崇祖先的反映,也是服从服务于多数历史朝代“孝道治国”的大政方略。盛世修志,盛世建祠。宗祠文化的繁荣也是侧面反映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现实。
祠堂文化的三大意义
教化意义:祠堂,以宗族血缘为基础,建构的目的是通过对先祖的祭祀供奉收宗睦族,增强本宗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以求宗族的兴旺发达,通过祠堂之筑、堂号堂联、仪式活动、配以宗谱家谱的修订和族规民约的制定严格地梳理了本宗族的血脉源流关系,达到明彝伦、序昭穆、正名份、辩尊卑的目的,向后人宣传了以孝悌忠信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提倡了子女对父母、子孙对祖先的孝道。
规范意义:指祠堂文化对族众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起的约束作用。
维系亲情意义:指祠堂文化起着统一族众的行为与思想的作用,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族众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