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院邮编 附地址和介绍
一、合肥学院邮编是多少
合肥学院的邮编为230601,该校地址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锦绣大道99号,是一所在改革中诞生,开放中成长,创新中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
二、合肥学院简介
合肥学院成立之初,就率先提出“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办学经验,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关键要素,进行系统改革和实践,构建起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区域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09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填补了安徽省属高校该项空白,校党委书记蔡敬民受到*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15年获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2016年联合德国大陆集团、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设计“双元制”高等教育专业,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2018年再次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201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五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奖2906项,其中国家奖1021项。如红点奖2项,葡萄牙2016RoboCup公开赛冠军,第20、21届RoboCup机器人足球世界杯第7、第6名,第十届“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第一名)等。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位居全省前列,是全省高校就业工作标兵单位,毕业生近70%在皖就业,近56%在肥就业,被誉为“工程师培养的摇篮”。2018年,学校整体进入第一批次招生,文、理科投档最低分分别高出一本控制线14分、15分。
学校与中外企业、政府合作建立了合肥学院水环境及污染控制院士专家工作站、功能性离子液体动力电池电解液院士工作站、中德工业4.0促进中心、巢湖研究院等41个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科技创新与服务。紧扣“应用型”办学定位,大力倡导应用技术研究,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和德国博戈公司开展“无人工厂”探索、与德国西韦德集团共建“建筑及材料研发中心”、与德国毕克化学开展合作等,显著提升了学校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聚焦区域文化研究与传承,共建“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淮军与刘铭传研究中心”等,承办“海峡两岸(合肥)纪念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130周年学术研讨会”,编撰《大湖名城——合肥地域文化研究丛书》《合肥文化十讲》等,人文社科应用性成果数量一直位列全省高校前茅。
学校国际化办学历史悠久,1985年,安徽省和德国下萨克森州签订共建合肥联合大学协议,成为德方在中国重点援建的两所示范性应用型高校之一。目前,学校同德、韩、日、美、意、西、奥、英、俄等国及台湾地区68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有3个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10个中外合作培养专业,共有4100多名学生赴国外留学,2000余名德国、韩国、俄罗斯、柬埔寨、尼泊尔、老挝学生来校学习、实习。
学校发挥桥梁作用,以教育自信推动民间外交。4位外国专家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4位专家出席了2016年、2017年李克强总理的外国专家新春座谈会。2015年,3位外籍客座教授应邀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2000年以来,先后有480多个德国政府、社会团体、友好学校及企业的代表团访问学校。包括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现任德国外长、前联邦副总理、经济与能源部部长、时任下萨克森州州长加布里埃尔,现任德国教育与研究部部长、时任下萨克森州科文部长婉卡等政要以及德国大众、博世西门子、大陆轮胎等公司总裁先后访校。原德国联邦总统、现任全球中小企业联盟主席武尔夫四次访问学校。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2016年8月30日,我校在德国施特拉尔松德市建立了第一所孔子学院,这也是安徽省在西欧的第一所孔子学院。默克尔总理应邀为孔院揭牌,被誉为“孔子学院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承办了7届“汉语桥”德国中学生夏令营活动、11届韩国语演讲大赛、2届“合肥学院杯”汉语演讲比赛。
学校是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唯一高校成员单位,学校建有“中国安徽——德国中心”和“中国合肥——韩国中心”,为地区对外合作提供服务。协助合肥市引进德国大陆轮胎公司、西伟德集团和“韩国城”项目。德国物流协会在我校设立德国物流协会合肥分会。帮助合肥市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市、罗斯托克市、韩国瑞山市结为友好城市。帮助黄山市与德国施特拉松德市结为友好城市。
2015年10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视察学校。李克强指出:“合肥学院30年来的发展壮大是中德务实合作的成功典范”,用“三十而立、卓有成效、根深叶茂”概括了中德合作共建合肥学院三十年的成果,寄予再创“中德合作未来更辉煌的30年”的期望。德国总理默克尔称赞合肥学院是“中德近30年合作的光辉典范”。两国总理共同决定在合肥学院设立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及基金。教育部、安徽省共同制定《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和合作基金建设方案》报国务院,确定“一个示范校、六个平台”建设目标。安徽省、合肥市将“支持合肥学院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建设”列入省市“十三五”发展规划、安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省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目前建设顺利推进。
目前,全日制在校生约15000多人,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名。副高以上职称424人(其中正高130人),博士学位260人。常年在校外籍教师20多人,4人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11人获得“黄山友谊奖”。
学校占地面积1544多亩,建筑面积53万多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19亿元。有14个教学系和4个教学单位。现有工、经、管、文、理、教育、艺术等7大学科门类,61个本科专业。国家特色专业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国家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批准的对外合作办学专业3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个。
学校是“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63所试点学校之一,首批承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61所学校之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专门委员会副主席单位,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主席单位,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常任主席单位,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委托培养学校,全国第三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100所“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单位之一,国家新工科教育与研究成员单位,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单位,全球中小企业联盟战略合作伙伴。
近年来,全国543所、1400多批次高校组团来校专题学习应用型高校建设经验。按照教育部安排,学校先后30余次为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党委书记、校长培训班、转型培训班等作教学改革报告。为兄弟省教育厅和高校做120余场专题报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每日电讯》等先后90多次报道学校改革发展情况。教育部总结推广“安徽现象、合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