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作文?
我很怕作文,总不知道写什么,虽然我还经常读作文,却仍然不知如何下笔,求高手告知、1如何写好状物文?2如何写景?3如何写人?4如何写好议论文?5如何写好说明文?6如何缩写一...
我很怕作文,总不知道写什么,虽然我还经常读作文,却仍然不知如何下笔,求高手告知、
1 如何写好状物文? 2 如何写景? 3 如何写人? 4 如何写好议论文? 5 如何写好说明文? 6 如何缩写一篇文章 展开
1 如何写好状物文? 2 如何写景? 3 如何写人? 4 如何写好议论文? 5 如何写好说明文? 6 如何缩写一篇文章 展开
8个回答
展开全部
状物的“状”,在这里,是陈述、描摹的意思。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是以摹形描状为主要内容的记叙文。写这一类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观察能力和描摹能力。
状物的记叙文,大致可以分成四种类型。
等。记叙物品,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写出物品的特点。物各有异,各种物品各有它们自身的特点,有的表现在形状上,有的表现在结构上,有的表现有质地上,有的表现在颜色上,有的表现在用途上。我们在作文前,要细致观察,掌握其主要特点,然后抓住特点重点下笔,当然在叙述特点时还要有一定的顺序,记叙物品,一般按空间顺序。
(2)要寄情于物。描述物品必须富有感情,只有爱得深才能写得好。因此我们一定要把自己对物品的感情写进去。只有寄情于物,才能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使文章有感染力。
(3)可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老作家老舍先生说过:“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确实这样,只能通过比喻,才能把简单的东西具体化,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拟人也是状物文章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4)象征要恰当。有一类状物记叙文,是借某具体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表现某种人或某种道理,这种写法通常称为象征写法,也叫以物喻人或托物言志。如用蜡烛比喻教师,用时钟说明珍惜时光的重要......恰当的象征,能使文章思想内容的表达,显得含蓄而优美。可是有的同学却滥用象征写法,任何一篇状物文章都加上深奥的道理,看了之后,使人有牵强附会之感。运用象征写法一定要注意:比喻之“人”,说明之“理”,一定要与“物”有某种相似之处,这样的象征写法才显得合情合理。
2、描述植物
植物包括花、草、藤、树。也包括蔬菜、瓜果、粮食作物等等。描述植物,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抓住它们根、茎、枝、叶、花、果的特征,写出他们的形状、颜色、气味及果实的味道。描述植物的根、茎、枝、叶、花、果时,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最能反映植物特征的部位写。
(2)要写出植物的生长过程、发展变化。植物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随着季节的变换,形状和颜色都要发生变化。植物的自身也是不断生长发展的,如发芽、生枝、长叶、开花、结果,形状和颜色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描述植物时,我们要根据他们的不同季节,不同的生长过程,写出不同的特点。也就是说要写出它们的发展变化过程。
(3)要写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包括喜怒哀乐。有的植物我们喜欢,有的植物我们不喜欢,这就要求我们在文章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3、描述动物
动物包括鱼、虫、鸟、兽。它们有的在水中游,有的在空中飞,有的在山中跑......这些形形色色、无奇不有的动物都是我们描述的对象。
描述动物,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写出动物的外形特征。动物的外形包括身体、毛色、脑袋、四肢、眼睛、耳朵、尾巴等。描述外形不能像记流水帐,面面俱到。应该突出重点,有一定顺序。
(2)要写出动物的生活习性。生活习性就是指动物在吃、住、行、睡等诸方面的生活习惯。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动物的生活习性是不同的,因此在描写动物的生活习性时,一定要认真观察,抓住特点。
(3)要写出自己对所写动物的爱憎之情,把感情融化于具体描写之中。
4、描述建筑设施
建筑设施是指建筑而成的东西,如桥、塔、喷水池、纪念碑、房屋等。
描述建筑房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交代观察点,也就是说明你是站在什么地方看的,是远眺,还是近看;是定点看,还是“移步换景”。因为从不同的观察点,不同的角度,对同一景物所获得的印象是完全不同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要围绕中心事物,按一定的方位,依次说清楚。方位是指上下,左右、前后等,我们观察事物只有按一定的方位顺序看,才能看得清楚、仔细。要做到方位分明,还要有中心目标。有了中心点,其他事物的位置也就能说清楚。
(3)要抓住建筑的特征,进行具体描述。建筑设施的特征通常指大小、高低、形状、颜色等等。
同学们,在我们平时的写作中,想要写好状物的文章,达到预期的写作目的,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哦:
◆要注意仔细观察。
天下万物千姿百态,各有其独自特点,要想充分写出某一物的特点,就要求我们在观察时,一方面要细致观察“物”的外部形态:形状、大小、色彩等;另一方面要注意“物”是否有变化过程,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考查。
◆要时刻注意围绕中心状物。
无论是选材,还是描写,都要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而定,以便笔力集中,写得更深刻,更细腻,“物”的形象更为丰富。这次作文的中心应是“最心爱”,也就是要求表达自己对某物的喜爱之情,这既要求所写内容一定要让人觉得可爱,又要求所写内容确实可爱,在立意上不能出现偏差。
◆使用多种方法来描绘事物,特别要注意细节的刻画。
我们可以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增添文章的情趣,还可以用动静结合的办法使“物”活起来,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插入一些与所写“物”有关的故事、传说(要少而精)等,使内容更为丰富。
◆要展开丰富的联想。
描写事物离不开作者的情感与体会,抓住事物特点,将自己的体会联想与事物的特点融为一体,就可以达到状物寄情的效果。而文章融入作者丰富的联想,就会使内容更充实,更耐人回味。不过要注意,联想要以真实的事实为依据,不要完全脱离实际的胡编乱造。
◆可以深入挖掘,使立意更深刻。
在达到一般状物文章的要求之后,有能力的同学也可以做进一步思考,挖掘出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挖掘蕴含在“物”中的某种启迪人的生活哲理和美好情趣,运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予以表达。
◆认真观察
“善于观察,细心观察”是写景、状物的必要条件。观察的目的是为了捕捉事物的特征,获得总体认识,弄清局部情况,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等。从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和真实感受。所以,我们无论观察什么事物,都要有目的、有次序、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千万不能粗枝大叶,走马观花。
◆ 抓住特点
自然界中,各种动、植物,各处景色都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类物、同一处景,也都因各种原因和时令变化而各不相同,各具特点。所以,我们在写状物类文章时,务必抓住所描述事物的特点。只有准确把握事物的特点,文章才能具体、真切,使人印象鲜明。例如《燕子》一文,作者是这样描写小燕子的外形的:“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作者抓住了燕子羽毛“乌黑”、翅膀“俊俏轻快”、尾巴“剪刀似的”这三个特点,把“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写得栩栩如生。我们有的同学在描写猪时往往写它“撅起的大嘴巴”、“耷拉着的大耳朵”;写公鸡时便写它“大红冠子长尾巴”的特点。这样写当然可以,我们还可以抓住其他特点写。总之,要想把状物文章写得生动、真切,必须抓住事物的特点。
◆ 注重顺序
我们写文章不但要做到“言之有物”,同时还要做到“言之有序”。如果顺序安排得不妥,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都会给人以繁杂凌乱的感觉。写景状物的文章,顺序种种,有按时间先后顺序写的;有按空间转换顺序写的;有按事物内部结构顺序写的;还有按总——分——总的顺序写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是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写的:春季写“溪水、木排、小鹿……”;夏季写“森林、花草、浓雾……”;秋季写“枫叶、野果、药材……”;冬季写“风雪和动物冬眠”。这样按季节顺序用具体。事物来说明小兴安岭是“巨大的宝库”,是“美丽的花园”,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我们写状物类文章时,究竟按哪种顺序写,可根据内容,灵活安排。只有注重了顺序的安排,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清楚。
◆静动结合
有两句古诗:“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诗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是动中有静。写诗能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写状物类文章更应注意静与动的变化。如《猫》这篇文章,先写猫的生活习性,是侧重于静态描写的。写猫“老实”,“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什么事也不过问”;写猫捕捉老鼠时“闭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接着,作者连用几个动词,写猫可亲可爱,“蹭你的腿,”、“跳上桌来”、“踩印几朵小梅花”,通过这一静一动,静动结合的描写,把猫的性格特点和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写得淋漓尽致。我们写状物类文章时,在观察的基础上,力求把那些静态的物品、楼房、树木,动态的行云流水、飞禽走兽等写得生动,逼真,惟妙惟肖。
◆ 必须突出中心
只有中心思想明确,读者才能领会你的写作意图。同时,写这类文章还应适当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产生联想和想象,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力求语言生动,文笔流畅。
天下的景或物,千差万别,千姿百态,各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水,有的汹涌澎湃,有的水平如镜,有的流水潺潺,有的水波粼粼……那么,怎样写出景物的特点呢?关键的是要进行细致的观察。
传说宋代画家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冒着似火的骄阳,全神贯注地看着一片竹子,脸晒得通红,衣服被汗水湿透,但他好像是毫无知觉一样。不知何时乌云盖住了山头,随后狂风大作,文与可撩起袍襟,迎着咆哮的狂风,攀登到山顶,继续观察狂风吹乱的竹林。突然一声雷鸣顷刻大雨如注,竹叶子上晶莹的水珠又吸引了他。他不顾雨急路滑,向竹林跑去,心神完全溶于了竹的海洋。由于文与可彻底地了解了竹子,因而才能画出最出众、最富有特点的竹子。
我们在观察景物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要观察景物变化的全过程。从开始到最后,凡有变化的都要细致观察。比如植物,它的发芽、开花、结果等各个生长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如果细致观察了全过程,就容易抓住它的特征进行描述。
二、捕捉景物的颜色和姿态。自然界的颜色是七彩的,自然界的万物是各具形态的。我们在观察时,就要善于捕捉到景物的颜色和姿态。
三、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观察。有一则寓言:一天,五种器官相互争吵起来。“眼睛”瞪得圆圆地说:“没有我,你们什么也看不见!”“耳朵”不服气地说:“少了我,你们啥也听不见!”“鼻子”哼了一声:“要是没了我,你们能闻见花的芳香?”“舌头”伸得长长地说:“嘻!如果不是我,你们能尝到美味佳肴?”“身体”在一旁发起抖来。“眼睛”好奇地问:“你怎么啦?”“身体”说:“听你们这样争吵,我浑身冷飕飕的,――不知你们想过没有,要是我们互不相让,各自离散,那我们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 这个寓言形象地表明一个道理:当人们观察景或物时,需要多种器官的配合。借助“五官”,往往能描绘出景物的特点。
世界上的景和物是丰富多采的,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将它们都写进文章里,那样的文章肯定是繁杂冗长,不知所云。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状物绘景,这样笔力集中,便于写得细腻,写得丰满。围绕中心,状物写景,不是说和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就写,和中心思想关系间接的就不写。对于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景或物要重点写,和中心思想关系间接的也要写,只是笔墨轻一点罢了。当然,对于那些和中心思想毫无关系的景或物,应当一律舍弃。
游踪,就是游览一个地方所经过的路线、踪迹。浏览一个地方,往往要经过许多地方,看到许多景物。行文的时候必须按照游览先后顺序记叙,清楚地交代先到了什么地方,后到了什么地方。准确地把游踪写清楚,才能够具体描述景物所处的地点、方位、特征。写清楚游踪的主要途径是“移步换景”,即随着游览、参观者的立足点不断转移,相应描述不同地点所见的景物。通过“移步换景”,游览、参观的游踪,景物的位置,景物和景物之间的空间关系,都容易描述清楚。作者如同一名导游,领着读者一个点、一个点地游览、参观。为了使状物绘景更生动、更具体、更形象,我们还可以采用多种表现手段来丰富描写,从而增添文章的情趣。常见的表现手段主要是:
一、用比喻等手法状物绘景。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说过:“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确实这样,只有通过比喻,才能把简单的东西具体化,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比如作者把稻穗的颜色比作“黄金般”,就生动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又如作者把耶诞红比作淑女,也生动形象地写出耶诞红的美丽。不过话要说回来,比喻也要创新。如果总把某种景物的比喻固定化,那是不会增添文章的情趣的。有个伟人说过,第一个把姑娘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姑娘比作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则是蠢才。恐怕他说
的也是这个道理。
拟人,是把没有思想感情的生物当作有思想感情的人来写,它也往往能使语言富有魅力。例如“原野上的青草,换上青翠的衣服”,作者这样一比拟,就把春去夏来的意思委婉地表达出来。把春天人格化为“春天是个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春天是个慈祥的守护神”,“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这样状物写景,文章就更富有感染力。
二、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状物绘景。
有这样一则幽默故事:“动”与“静”是一对冤家。一见面总爱吵个没完。一次,“静”对“动”说,:“你怎么老跟着我?让我独自呆一会不行吗?”“动”回答:“那怎么行!没有我,人家怎么能认出你来?”“静”不服气地说:“你举例说说。” “古人笔下有这么两句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如果不写‘蝉噪’、‘鸟鸣’的动态,怎么能知道‘林静’ ‘山更幽’
呢?还有……”“得了,得了!这么说,我俩是形影不离呀!”“对,互相依存,共同体现”。这个故事说明:以动写静,动静结合,这是状物绘景中高妙
的一着,它能使文章情趣盎然。
三、运用传说,状物绘景。
状物写景要富有活力,运用传说也是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在描写景物时,插入一些故事逸闻、神话传说、典故名言、文史资料、民俗谚语,使景和物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不仅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而且能使文章情趣横生。 鲁迅先生指出:“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从人物语言的描写中看出人物的鲜明特点。
一、人物语言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
二、人物语言的描写,力求反映人物的特征。成功的对话描写,不仅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等特点,而且也要能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人物语言要力求简洁,避免有话必录和拖泥带水的现象。
四、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语言描写,并不是唾手可得,而要通过艰辛的努力才能获得。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任何心理活动的引起是有原因的,把心理活动的起因写清楚,对于展示人物形象是必不可少。通过心理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一定要把心理活动的过程展现出来。
心理活动的展现和其它事物的发展一样,都是有层次的。把人物心理活动的层次逐渐写出来,人物形象的展示也会越来越具体。写心理活动时,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用第一人称写人时,可以写“我”的心理活动,但不能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因为别人心里是怎样想的,“我”是无法知道的呀!
不同人物之间的性格特征,或同一人物在不同环境下内在性格的变化,要显示这种差异,就必须通过对比加以表现,将他们面对相同的事物做出不同的反应写出来,从而突出人物的形象。
通过对比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要注意几点:
一、运用对比描写,不应该勉强凑合,主要看作文的材料是否适合采用对比的写法。如果材料本身需要用对比的写法,才可以通过对比来写人,完成自己的写作意图。如果材料的本身不适合采用对比的手法,也不要牵强附会。
二、两个人进行对比,不能割裂开来先写一个,后写一个,互不相干,而是围绕中心事件叙述,刻画两个人不同的思想性格。
写人,单从一个侧面描写,人物形象往往单薄。从多个侧面描写,人物形象才丰满。多侧面描写人物形象,这个“侧面”的选择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从众多材料中选择整理各具代表性的若干侧面,分工而又合作地表现人物形象。
通过多侧面描写来丰满人物形象,可称为“众星拱月”。“月”就是人物,“星”就是侧面,“拱”就是多侧面展示人物形象的过程。不过应该看到,“众星拱月”的“众星”也不是平分秋色的,它们之间也有主次、详略的区别。
写一群人,比写一个人、两个人难一些,难就难在要通过一定的材料组织,巧妙地将一群人凝聚在一起,从而反映各自的思想、性格、面貌。那么,怎样组织材料才能把一群人凝聚在一起呢?应该抓住贯穿各个人物之间的线索。在一群人中,也有担当“主角”、“配角”之分。
人体是靠骨架支撑的,文章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把文章的中心思想比作“灵魂”,材料比作“血肉”,那么,结构就是灵魂和血肉的“骨架”。
写人的结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总分总式。这是最常见最朴素的写人结构。它的特点是有一个点明题意的开头(A),简洁醒目,作为文章的总起部分。主干部(B、C、D)也可以说是文章的分述部分,它的几段互相独立,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中心,在编排先后的次序上还需要有一定的斟酌。结尾E是文章的总结部分,它不仅是D的自然过渡,而且常常是对B、C、D的归纳小结,又是对A的照应。
第二种,逐层进入式。这种结构方式适于用一件事写人。它的特点是:第一层次A,写事情的起因;第二层次B,写事情的发展;第三层次C,写事情的高潮;第四层次D,写事情的结局。文章的二三层次是全文的灵魂和力量所在。这两个层次写得好,常常可以使文章内容丰富起来。
根据表达的需要,描写人物的外貌
对人物的容貌、身材、衣着和表情的描写,就是外貌描写。有的人一写到以记人为主的作文时,往往作这样的描写:高高的个子,大大的眼睛,目光炯炯有神……好像天下的人都是一个模样。其实,人们哪里都有如此相同的外貌?关键的问题是没有根据表达的需要,去描写人物的外貌。
怎样根据表达的需要去描写人物的外貌呢?
第一、根据表达的需要,描写人物的外在特征。每个人物都有他(她)自己的特有外貌,总是在一定的程序上表现出内在状态。人们的出身、经历、素养、社会环境的影响,鲜明的个性,这些在他(她)的表情、姿态、服饰等方面都能流露出来。
第二、根据表达的需要,有重点地描写外貌。
如果不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面面俱到地进行描写,“胡子眉毛一把抓。”效果肯定不好,让人看半天也不知道特征在哪里。
第三、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好外貌描写的顺序。
总之,外貌描写要有利于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表达,有利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
(一)议论文的说服性
议论文是对某个议论对象,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的文章。它的基本特点是议论的说服性。
议论文展开议论是以说服读者为目的的。它无论对什么问题、什么事物展开议论,无论在议论中表达什么见解,提出什么主张,讲述什么道理,或者反驳他人的什么观点,都是为了达到说服读者,令读者信服的目的。如果说,说明文的基本特点是它的解说性,要把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向读者解说清楚,那么,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则是它的说服性,从思维类型上来说,要回答出“为什么”,要讲出道理来说服读者。叶圣陶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文章例话》)这正说明了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议论文不但要论说对某一议论对象的见解,表示作者的态度(即观点),而且要阐明为什么提出这种见解,为什么抱这种态度。这个阐述“为什么”的过程,就是证明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证明,必须由论题、论点、论证几个部分组成。这几个部分也就是构成议论文特点的要素。它们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任务。
论题,是指作者在文章中提出来要进行论述的问题,是论证的对象。
论题并不表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个设问句,无所判定,不表示判断,只表达发问,等待回答。“论权威”、“青年运动的方向”,“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也不是判断。它们都规定和限制文章的论述范围和论述的重点,决定着议论展开的方向和途径,是贯穿全文内容、组织结构的线索。论题一般都出现在标题或序言中,论题的表达方式是设问句,如“什么是人才学”,也常用突出主要意念的词组,如“青年运动的方向”等。一篇文章论述的论题是全文论述的中心,不仅议论文的议论部分要围绕它,就是非议论性的内容也要服从它,它是全文内容的中心线索,起着统摄全文的作用。
论点,又叫论断,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实论点的根据,在逻辑学上,它是用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的那些判断。在证明中,它担负着回答“为什么”的任务。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性论据和理论性论据两类。事实性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事实性论据包括个别事例,概括性事例和数字。理论性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党在不同时期内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的定义、法则和规律,一般的公理、常识以及成语、谚语等等。
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法,也就是指材料和观点有怎样的逻辑联系,例如论据和论点之间呈演绎推理或归纳推理的联系。它担负着回答“怎样证明”的任务。
议论文不分长短,皆须具有论题、论点、论据、论证几个要素。这些要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共同完成证明任务。
状物的记叙文,大致可以分成四种类型。
等。记叙物品,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写出物品的特点。物各有异,各种物品各有它们自身的特点,有的表现在形状上,有的表现在结构上,有的表现有质地上,有的表现在颜色上,有的表现在用途上。我们在作文前,要细致观察,掌握其主要特点,然后抓住特点重点下笔,当然在叙述特点时还要有一定的顺序,记叙物品,一般按空间顺序。
(2)要寄情于物。描述物品必须富有感情,只有爱得深才能写得好。因此我们一定要把自己对物品的感情写进去。只有寄情于物,才能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使文章有感染力。
(3)可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老作家老舍先生说过:“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确实这样,只能通过比喻,才能把简单的东西具体化,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拟人也是状物文章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4)象征要恰当。有一类状物记叙文,是借某具体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表现某种人或某种道理,这种写法通常称为象征写法,也叫以物喻人或托物言志。如用蜡烛比喻教师,用时钟说明珍惜时光的重要......恰当的象征,能使文章思想内容的表达,显得含蓄而优美。可是有的同学却滥用象征写法,任何一篇状物文章都加上深奥的道理,看了之后,使人有牵强附会之感。运用象征写法一定要注意:比喻之“人”,说明之“理”,一定要与“物”有某种相似之处,这样的象征写法才显得合情合理。
2、描述植物
植物包括花、草、藤、树。也包括蔬菜、瓜果、粮食作物等等。描述植物,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抓住它们根、茎、枝、叶、花、果的特征,写出他们的形状、颜色、气味及果实的味道。描述植物的根、茎、枝、叶、花、果时,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最能反映植物特征的部位写。
(2)要写出植物的生长过程、发展变化。植物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随着季节的变换,形状和颜色都要发生变化。植物的自身也是不断生长发展的,如发芽、生枝、长叶、开花、结果,形状和颜色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描述植物时,我们要根据他们的不同季节,不同的生长过程,写出不同的特点。也就是说要写出它们的发展变化过程。
(3)要写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包括喜怒哀乐。有的植物我们喜欢,有的植物我们不喜欢,这就要求我们在文章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3、描述动物
动物包括鱼、虫、鸟、兽。它们有的在水中游,有的在空中飞,有的在山中跑......这些形形色色、无奇不有的动物都是我们描述的对象。
描述动物,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写出动物的外形特征。动物的外形包括身体、毛色、脑袋、四肢、眼睛、耳朵、尾巴等。描述外形不能像记流水帐,面面俱到。应该突出重点,有一定顺序。
(2)要写出动物的生活习性。生活习性就是指动物在吃、住、行、睡等诸方面的生活习惯。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动物的生活习性是不同的,因此在描写动物的生活习性时,一定要认真观察,抓住特点。
(3)要写出自己对所写动物的爱憎之情,把感情融化于具体描写之中。
4、描述建筑设施
建筑设施是指建筑而成的东西,如桥、塔、喷水池、纪念碑、房屋等。
描述建筑房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交代观察点,也就是说明你是站在什么地方看的,是远眺,还是近看;是定点看,还是“移步换景”。因为从不同的观察点,不同的角度,对同一景物所获得的印象是完全不同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要围绕中心事物,按一定的方位,依次说清楚。方位是指上下,左右、前后等,我们观察事物只有按一定的方位顺序看,才能看得清楚、仔细。要做到方位分明,还要有中心目标。有了中心点,其他事物的位置也就能说清楚。
(3)要抓住建筑的特征,进行具体描述。建筑设施的特征通常指大小、高低、形状、颜色等等。
同学们,在我们平时的写作中,想要写好状物的文章,达到预期的写作目的,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哦:
◆要注意仔细观察。
天下万物千姿百态,各有其独自特点,要想充分写出某一物的特点,就要求我们在观察时,一方面要细致观察“物”的外部形态:形状、大小、色彩等;另一方面要注意“物”是否有变化过程,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考查。
◆要时刻注意围绕中心状物。
无论是选材,还是描写,都要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而定,以便笔力集中,写得更深刻,更细腻,“物”的形象更为丰富。这次作文的中心应是“最心爱”,也就是要求表达自己对某物的喜爱之情,这既要求所写内容一定要让人觉得可爱,又要求所写内容确实可爱,在立意上不能出现偏差。
◆使用多种方法来描绘事物,特别要注意细节的刻画。
我们可以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增添文章的情趣,还可以用动静结合的办法使“物”活起来,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插入一些与所写“物”有关的故事、传说(要少而精)等,使内容更为丰富。
◆要展开丰富的联想。
描写事物离不开作者的情感与体会,抓住事物特点,将自己的体会联想与事物的特点融为一体,就可以达到状物寄情的效果。而文章融入作者丰富的联想,就会使内容更充实,更耐人回味。不过要注意,联想要以真实的事实为依据,不要完全脱离实际的胡编乱造。
◆可以深入挖掘,使立意更深刻。
在达到一般状物文章的要求之后,有能力的同学也可以做进一步思考,挖掘出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挖掘蕴含在“物”中的某种启迪人的生活哲理和美好情趣,运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予以表达。
◆认真观察
“善于观察,细心观察”是写景、状物的必要条件。观察的目的是为了捕捉事物的特征,获得总体认识,弄清局部情况,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等。从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和真实感受。所以,我们无论观察什么事物,都要有目的、有次序、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千万不能粗枝大叶,走马观花。
◆ 抓住特点
自然界中,各种动、植物,各处景色都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类物、同一处景,也都因各种原因和时令变化而各不相同,各具特点。所以,我们在写状物类文章时,务必抓住所描述事物的特点。只有准确把握事物的特点,文章才能具体、真切,使人印象鲜明。例如《燕子》一文,作者是这样描写小燕子的外形的:“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作者抓住了燕子羽毛“乌黑”、翅膀“俊俏轻快”、尾巴“剪刀似的”这三个特点,把“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写得栩栩如生。我们有的同学在描写猪时往往写它“撅起的大嘴巴”、“耷拉着的大耳朵”;写公鸡时便写它“大红冠子长尾巴”的特点。这样写当然可以,我们还可以抓住其他特点写。总之,要想把状物文章写得生动、真切,必须抓住事物的特点。
◆ 注重顺序
我们写文章不但要做到“言之有物”,同时还要做到“言之有序”。如果顺序安排得不妥,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都会给人以繁杂凌乱的感觉。写景状物的文章,顺序种种,有按时间先后顺序写的;有按空间转换顺序写的;有按事物内部结构顺序写的;还有按总——分——总的顺序写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是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写的:春季写“溪水、木排、小鹿……”;夏季写“森林、花草、浓雾……”;秋季写“枫叶、野果、药材……”;冬季写“风雪和动物冬眠”。这样按季节顺序用具体。事物来说明小兴安岭是“巨大的宝库”,是“美丽的花园”,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我们写状物类文章时,究竟按哪种顺序写,可根据内容,灵活安排。只有注重了顺序的安排,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清楚。
◆静动结合
有两句古诗:“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诗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是动中有静。写诗能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写状物类文章更应注意静与动的变化。如《猫》这篇文章,先写猫的生活习性,是侧重于静态描写的。写猫“老实”,“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什么事也不过问”;写猫捕捉老鼠时“闭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接着,作者连用几个动词,写猫可亲可爱,“蹭你的腿,”、“跳上桌来”、“踩印几朵小梅花”,通过这一静一动,静动结合的描写,把猫的性格特点和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写得淋漓尽致。我们写状物类文章时,在观察的基础上,力求把那些静态的物品、楼房、树木,动态的行云流水、飞禽走兽等写得生动,逼真,惟妙惟肖。
◆ 必须突出中心
只有中心思想明确,读者才能领会你的写作意图。同时,写这类文章还应适当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产生联想和想象,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力求语言生动,文笔流畅。
天下的景或物,千差万别,千姿百态,各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水,有的汹涌澎湃,有的水平如镜,有的流水潺潺,有的水波粼粼……那么,怎样写出景物的特点呢?关键的是要进行细致的观察。
传说宋代画家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冒着似火的骄阳,全神贯注地看着一片竹子,脸晒得通红,衣服被汗水湿透,但他好像是毫无知觉一样。不知何时乌云盖住了山头,随后狂风大作,文与可撩起袍襟,迎着咆哮的狂风,攀登到山顶,继续观察狂风吹乱的竹林。突然一声雷鸣顷刻大雨如注,竹叶子上晶莹的水珠又吸引了他。他不顾雨急路滑,向竹林跑去,心神完全溶于了竹的海洋。由于文与可彻底地了解了竹子,因而才能画出最出众、最富有特点的竹子。
我们在观察景物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要观察景物变化的全过程。从开始到最后,凡有变化的都要细致观察。比如植物,它的发芽、开花、结果等各个生长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如果细致观察了全过程,就容易抓住它的特征进行描述。
二、捕捉景物的颜色和姿态。自然界的颜色是七彩的,自然界的万物是各具形态的。我们在观察时,就要善于捕捉到景物的颜色和姿态。
三、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观察。有一则寓言:一天,五种器官相互争吵起来。“眼睛”瞪得圆圆地说:“没有我,你们什么也看不见!”“耳朵”不服气地说:“少了我,你们啥也听不见!”“鼻子”哼了一声:“要是没了我,你们能闻见花的芳香?”“舌头”伸得长长地说:“嘻!如果不是我,你们能尝到美味佳肴?”“身体”在一旁发起抖来。“眼睛”好奇地问:“你怎么啦?”“身体”说:“听你们这样争吵,我浑身冷飕飕的,――不知你们想过没有,要是我们互不相让,各自离散,那我们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 这个寓言形象地表明一个道理:当人们观察景或物时,需要多种器官的配合。借助“五官”,往往能描绘出景物的特点。
世界上的景和物是丰富多采的,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将它们都写进文章里,那样的文章肯定是繁杂冗长,不知所云。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状物绘景,这样笔力集中,便于写得细腻,写得丰满。围绕中心,状物写景,不是说和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就写,和中心思想关系间接的就不写。对于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景或物要重点写,和中心思想关系间接的也要写,只是笔墨轻一点罢了。当然,对于那些和中心思想毫无关系的景或物,应当一律舍弃。
游踪,就是游览一个地方所经过的路线、踪迹。浏览一个地方,往往要经过许多地方,看到许多景物。行文的时候必须按照游览先后顺序记叙,清楚地交代先到了什么地方,后到了什么地方。准确地把游踪写清楚,才能够具体描述景物所处的地点、方位、特征。写清楚游踪的主要途径是“移步换景”,即随着游览、参观者的立足点不断转移,相应描述不同地点所见的景物。通过“移步换景”,游览、参观的游踪,景物的位置,景物和景物之间的空间关系,都容易描述清楚。作者如同一名导游,领着读者一个点、一个点地游览、参观。为了使状物绘景更生动、更具体、更形象,我们还可以采用多种表现手段来丰富描写,从而增添文章的情趣。常见的表现手段主要是:
一、用比喻等手法状物绘景。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说过:“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确实这样,只有通过比喻,才能把简单的东西具体化,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比如作者把稻穗的颜色比作“黄金般”,就生动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又如作者把耶诞红比作淑女,也生动形象地写出耶诞红的美丽。不过话要说回来,比喻也要创新。如果总把某种景物的比喻固定化,那是不会增添文章的情趣的。有个伟人说过,第一个把姑娘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姑娘比作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则是蠢才。恐怕他说
的也是这个道理。
拟人,是把没有思想感情的生物当作有思想感情的人来写,它也往往能使语言富有魅力。例如“原野上的青草,换上青翠的衣服”,作者这样一比拟,就把春去夏来的意思委婉地表达出来。把春天人格化为“春天是个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春天是个慈祥的守护神”,“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这样状物写景,文章就更富有感染力。
二、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状物绘景。
有这样一则幽默故事:“动”与“静”是一对冤家。一见面总爱吵个没完。一次,“静”对“动”说,:“你怎么老跟着我?让我独自呆一会不行吗?”“动”回答:“那怎么行!没有我,人家怎么能认出你来?”“静”不服气地说:“你举例说说。” “古人笔下有这么两句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如果不写‘蝉噪’、‘鸟鸣’的动态,怎么能知道‘林静’ ‘山更幽’
呢?还有……”“得了,得了!这么说,我俩是形影不离呀!”“对,互相依存,共同体现”。这个故事说明:以动写静,动静结合,这是状物绘景中高妙
的一着,它能使文章情趣盎然。
三、运用传说,状物绘景。
状物写景要富有活力,运用传说也是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在描写景物时,插入一些故事逸闻、神话传说、典故名言、文史资料、民俗谚语,使景和物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不仅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而且能使文章情趣横生。 鲁迅先生指出:“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从人物语言的描写中看出人物的鲜明特点。
一、人物语言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
二、人物语言的描写,力求反映人物的特征。成功的对话描写,不仅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等特点,而且也要能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人物语言要力求简洁,避免有话必录和拖泥带水的现象。
四、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语言描写,并不是唾手可得,而要通过艰辛的努力才能获得。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任何心理活动的引起是有原因的,把心理活动的起因写清楚,对于展示人物形象是必不可少。通过心理描写来展示人物形象,一定要把心理活动的过程展现出来。
心理活动的展现和其它事物的发展一样,都是有层次的。把人物心理活动的层次逐渐写出来,人物形象的展示也会越来越具体。写心理活动时,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用第一人称写人时,可以写“我”的心理活动,但不能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因为别人心里是怎样想的,“我”是无法知道的呀!
不同人物之间的性格特征,或同一人物在不同环境下内在性格的变化,要显示这种差异,就必须通过对比加以表现,将他们面对相同的事物做出不同的反应写出来,从而突出人物的形象。
通过对比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要注意几点:
一、运用对比描写,不应该勉强凑合,主要看作文的材料是否适合采用对比的写法。如果材料本身需要用对比的写法,才可以通过对比来写人,完成自己的写作意图。如果材料的本身不适合采用对比的手法,也不要牵强附会。
二、两个人进行对比,不能割裂开来先写一个,后写一个,互不相干,而是围绕中心事件叙述,刻画两个人不同的思想性格。
写人,单从一个侧面描写,人物形象往往单薄。从多个侧面描写,人物形象才丰满。多侧面描写人物形象,这个“侧面”的选择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从众多材料中选择整理各具代表性的若干侧面,分工而又合作地表现人物形象。
通过多侧面描写来丰满人物形象,可称为“众星拱月”。“月”就是人物,“星”就是侧面,“拱”就是多侧面展示人物形象的过程。不过应该看到,“众星拱月”的“众星”也不是平分秋色的,它们之间也有主次、详略的区别。
写一群人,比写一个人、两个人难一些,难就难在要通过一定的材料组织,巧妙地将一群人凝聚在一起,从而反映各自的思想、性格、面貌。那么,怎样组织材料才能把一群人凝聚在一起呢?应该抓住贯穿各个人物之间的线索。在一群人中,也有担当“主角”、“配角”之分。
人体是靠骨架支撑的,文章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把文章的中心思想比作“灵魂”,材料比作“血肉”,那么,结构就是灵魂和血肉的“骨架”。
写人的结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总分总式。这是最常见最朴素的写人结构。它的特点是有一个点明题意的开头(A),简洁醒目,作为文章的总起部分。主干部(B、C、D)也可以说是文章的分述部分,它的几段互相独立,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中心,在编排先后的次序上还需要有一定的斟酌。结尾E是文章的总结部分,它不仅是D的自然过渡,而且常常是对B、C、D的归纳小结,又是对A的照应。
第二种,逐层进入式。这种结构方式适于用一件事写人。它的特点是:第一层次A,写事情的起因;第二层次B,写事情的发展;第三层次C,写事情的高潮;第四层次D,写事情的结局。文章的二三层次是全文的灵魂和力量所在。这两个层次写得好,常常可以使文章内容丰富起来。
根据表达的需要,描写人物的外貌
对人物的容貌、身材、衣着和表情的描写,就是外貌描写。有的人一写到以记人为主的作文时,往往作这样的描写:高高的个子,大大的眼睛,目光炯炯有神……好像天下的人都是一个模样。其实,人们哪里都有如此相同的外貌?关键的问题是没有根据表达的需要,去描写人物的外貌。
怎样根据表达的需要去描写人物的外貌呢?
第一、根据表达的需要,描写人物的外在特征。每个人物都有他(她)自己的特有外貌,总是在一定的程序上表现出内在状态。人们的出身、经历、素养、社会环境的影响,鲜明的个性,这些在他(她)的表情、姿态、服饰等方面都能流露出来。
第二、根据表达的需要,有重点地描写外貌。
如果不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面面俱到地进行描写,“胡子眉毛一把抓。”效果肯定不好,让人看半天也不知道特征在哪里。
第三、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好外貌描写的顺序。
总之,外貌描写要有利于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表达,有利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
(一)议论文的说服性
议论文是对某个议论对象,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的文章。它的基本特点是议论的说服性。
议论文展开议论是以说服读者为目的的。它无论对什么问题、什么事物展开议论,无论在议论中表达什么见解,提出什么主张,讲述什么道理,或者反驳他人的什么观点,都是为了达到说服读者,令读者信服的目的。如果说,说明文的基本特点是它的解说性,要把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向读者解说清楚,那么,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则是它的说服性,从思维类型上来说,要回答出“为什么”,要讲出道理来说服读者。叶圣陶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文章例话》)这正说明了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议论文不但要论说对某一议论对象的见解,表示作者的态度(即观点),而且要阐明为什么提出这种见解,为什么抱这种态度。这个阐述“为什么”的过程,就是证明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证明,必须由论题、论点、论证几个部分组成。这几个部分也就是构成议论文特点的要素。它们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任务。
论题,是指作者在文章中提出来要进行论述的问题,是论证的对象。
论题并不表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个设问句,无所判定,不表示判断,只表达发问,等待回答。“论权威”、“青年运动的方向”,“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也不是判断。它们都规定和限制文章的论述范围和论述的重点,决定着议论展开的方向和途径,是贯穿全文内容、组织结构的线索。论题一般都出现在标题或序言中,论题的表达方式是设问句,如“什么是人才学”,也常用突出主要意念的词组,如“青年运动的方向”等。一篇文章论述的论题是全文论述的中心,不仅议论文的议论部分要围绕它,就是非议论性的内容也要服从它,它是全文内容的中心线索,起着统摄全文的作用。
论点,又叫论断,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实论点的根据,在逻辑学上,它是用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的那些判断。在证明中,它担负着回答“为什么”的任务。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性论据和理论性论据两类。事实性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事实性论据包括个别事例,概括性事例和数字。理论性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党在不同时期内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的定义、法则和规律,一般的公理、常识以及成语、谚语等等。
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法,也就是指材料和观点有怎样的逻辑联系,例如论据和论点之间呈演绎推理或归纳推理的联系。它担负着回答“怎样证明”的任务。
议论文不分长短,皆须具有论题、论点、论据、论证几个要素。这些要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共同完成证明任务。
展开全部
大树理论
先画一棵树,树的组成包括以下几部分:树根,树干,树枝,树桠,树叶。有了这些部分,可以说是一棵完整的树了。现在我给大家看一篇文章,让同学们告诉我,文章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文章的组成包括文章的主旨(中心),文章的写作顺序(主线),段落,句子,字词。组成树分为五个部分,而组成文章也分五个部分。结构相似,我们能否采用类比的思维,通过联想和想象找出二者的内在联系呢?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树的树根多么像文章的中心,树因为有树根才得以生存,而文章也是要有中心才行啊。古代的文学家曾说过,文以载道。意思是说,一篇文章要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或有用的信息才行,否则,这篇文章没有存在的意义。所以,我们平时在写作文的时候,我们首先要静静地想一想,这篇文章我可以告诉大家什么信息。这是写文章的根本所在。
俗话说,树怕剥皮。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在树皮中藏这许多运送营养和水分的筛管。树皮中的筛管沿着树干将营养物质和水分运送到树的每个部位,才使的树不断的生长。当然,文章也有这种功能。我们在语文课上,老师对课文的分析会告诉大家,这篇文章运用的是什么顺序,比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等。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只有这样,才能给读者文章思路清晰的感觉。
有了上面的基础,我们不难将树枝和文章的段落联系起来。树因为有树枝而变得美丽,文章因为有段落而变得充实。树枝再细分就成了树桠(小的树枝)了。树叶就成了最小的成分了。同样,段落再分就成了句子,字词也是组成文章的最小成分。
通过上面的讲解,同学们明白了原来树中藏有这么丰富有趣的知识。既然大家画一棵树感觉是那么的容易,现在感觉写一篇文章是不是也很简单呢?
当然仅仅会画简单的树,写简单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社会要求我们要有创新的精神。如果大家的文章都写得千篇一律,毫无新意,那只能得到基本分。要想得高分,就必须写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来,并且,这种风格和特色在大家眼中是一种美。这就要求我们要多借鉴别人的优势,同时又要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真正的美。在此,我建议同学们可以多读一些好的文章,并用心去观察生活,那么提高写作水平就很有希望。
先画一棵树,树的组成包括以下几部分:树根,树干,树枝,树桠,树叶。有了这些部分,可以说是一棵完整的树了。现在我给大家看一篇文章,让同学们告诉我,文章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文章的组成包括文章的主旨(中心),文章的写作顺序(主线),段落,句子,字词。组成树分为五个部分,而组成文章也分五个部分。结构相似,我们能否采用类比的思维,通过联想和想象找出二者的内在联系呢?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树的树根多么像文章的中心,树因为有树根才得以生存,而文章也是要有中心才行啊。古代的文学家曾说过,文以载道。意思是说,一篇文章要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或有用的信息才行,否则,这篇文章没有存在的意义。所以,我们平时在写作文的时候,我们首先要静静地想一想,这篇文章我可以告诉大家什么信息。这是写文章的根本所在。
俗话说,树怕剥皮。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在树皮中藏这许多运送营养和水分的筛管。树皮中的筛管沿着树干将营养物质和水分运送到树的每个部位,才使的树不断的生长。当然,文章也有这种功能。我们在语文课上,老师对课文的分析会告诉大家,这篇文章运用的是什么顺序,比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等。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只有这样,才能给读者文章思路清晰的感觉。
有了上面的基础,我们不难将树枝和文章的段落联系起来。树因为有树枝而变得美丽,文章因为有段落而变得充实。树枝再细分就成了树桠(小的树枝)了。树叶就成了最小的成分了。同样,段落再分就成了句子,字词也是组成文章的最小成分。
通过上面的讲解,同学们明白了原来树中藏有这么丰富有趣的知识。既然大家画一棵树感觉是那么的容易,现在感觉写一篇文章是不是也很简单呢?
当然仅仅会画简单的树,写简单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社会要求我们要有创新的精神。如果大家的文章都写得千篇一律,毫无新意,那只能得到基本分。要想得高分,就必须写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来,并且,这种风格和特色在大家眼中是一种美。这就要求我们要多借鉴别人的优势,同时又要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真正的美。在此,我建议同学们可以多读一些好的文章,并用心去观察生活,那么提高写作水平就很有希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我可以告诉你写作文最关键的要领,那就是 别偏题、善于观察,多看些作文书。这样的话,其实作文一点也不难。还有考试的时候,别写错字,一定要按人家的字数来写,也别多,也别小。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重点在词语和句子训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其实 只要不偏题就是只扣5分的样子
然后用词优美一点...
然后用词优美一点...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