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行动”,丘吉尔为何提议英军穿美军制服登陆非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到了1942年,德国虽然没有了过去摧枯拉朽的气势,但依旧掌握着各战场的主动权。尤其是苏德战场,德国将266个师的精锐德军部署在东线,准备与苏军一决高下,而这些为盟军在西线对德国进行战略性进攻创造了机会。
自艾森豪威尔担任美国欧洲战区司令一个月的时间里,在英伦三岛上就集结了100多万美、英部队。他不仅要协调美、英两国以及盟军间的关系,还要将从未上过战场的美军官兵训练成一支优秀的部队。在他看来,进攻的日子很快就要到。
马歇尔在欧洲战区的进攻计划,被英国人否定。
按照罗斯福“先欧后亚的”战略,对苏联的帮助不仅仅是物资装备的支援,更需要在西线采取进攻态势,牵制德军的行动,缓解苏军压力。为此,马歇尔一行来到伦敦,举行英、美两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商讨在欧洲战区发动一场进攻的可能性。
作为此次计划的制定者,艾森豪威尔提出在9月间出动6个师,在法国瑟堡登陆的计划。作为美、英联军的首次联合行动,这是打响进攻德国的第一枪,马歇尔、艾森豪威尔等人都报以满怀的激动和期待,但英国人断然否决了他的计划。在他们看来,
首先,秋季的英吉利海峡气候恶劣,不适合渡海作战。同时,德国的空军在这个地区实力不弱,拥有一定的制空权;更何况盟军还没有找到解决邓尼兹“狼群战术”的办法。这些都将给登陆作战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危险系数极高;
其次,在法国境内有30多个师的德军,区区6个师的英、美联军,无疑是“以卵击石”。不但英、美两军没有渡海作战的经验,而且首次参战的美军更没有实战经历,这样的战斗力是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对苏联的帮助也不会大。
更为重要的是,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在北非势不可挡,有将英军赶出非洲的态势,维系英国“生命交通线”的直布罗陀海峡就会被掐断。应该将有生力量投入到相对防守薄弱的非洲战场,并增援在那里苦苦支撑的英联邦军队。
这与美国战略计划完全相悖的提议,出乎马歇尔等人的意料,只得请示罗斯福,回电是:“取消进攻欧洲计划,积极配合丘吉尔的‘火炬’行动”。说到底,此时的美国在联军的地位不高,说话没分量,而英国人又习惯按自己的方式行事。
“火炬”行动,让艾森豪威尔走向盟军高层。
同盟国拟定的在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破产了。这让为此承诺的罗斯福十分遗憾,而斯大林愤怒不已。无奈之下,丘吉尔只得亲自前往莫斯科,当面向斯大林解释推迟登陆法国的原因,以及“火炬行动”的意义。
艾森豪威尔对丘吉尔的做法也十分失望。他认为,作为盟友不履行承诺,就是对苏联人民的背叛,将自身利益与军事行动结合在一起,不顾大局的做法,就是对盟军战斗力的削弱。不过,让他有些意外的是,由他担任“火炬行动”总指挥。
这可是一个能够飞黄腾达的职位,也是众多高级将领们梦寐以求的位置。尤其是英军将领们,在他们看来,这个涉及国家形象和荣誉的职务,他们势在必得。但出乎所有的人意料,丘吉尔极力推举由艾森豪威尔担任,其背后的原因耐人寻味。
一是,“安抚”美国人。丘吉尔知道美国是最看重“契约”精神的,也就是人们常说“言出必行”,对“出尔反尔”尤其反感。再加上英国人拒绝美国人的方案,更带有蔑视的味道,让美国人十分愤怒。在他看来,英国的未来需要美国,不能得罪。
二是,北非战场能否顺利,法国维希政府的配合是关键。法国投降后,英国不承认维希政府,这让双方的矛盾不可调和。如果由英国人领导这支军队,遭到的抵抗是坚决的;由美国人出面,本身“面和心不合”的法属军队很有可能归顺盟军。
更为重要的是,没脸再争。不兑现承诺,让理亏的丘吉尔,既得罪了斯大林,又辜负了罗斯福,如果在指挥权的问题上再“捞取”好处,将彻底失信于美、苏两国。不管怎么说,为了利益,出兵非洲的目的已经达到,总指挥的位置让给美国人符合英国利益。
“火炬行动”,美、英两国的政治战。
“火炬行动”是艾森豪威尔第一次拥有了指挥战役的权力。对他来说,既是一次难得机会,又向他提出了挑战。军事准备按部就班的进行,登陆的地点、时间都已确定,但针对非洲法属殖民地的“暗战”在美、英两国之间展开。
按照丘吉尔的战略意图,戴高乐是其二战爆发后扶持的法国盟友,可以帮助英国在战后获得欧洲的主导地位。然而,美国参战的目的不仅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更重要的是,美国要在欧洲培养自己的势力。因此,罗斯福并不认同他的想法。
为了彻底打消丘吉尔的念头,艾森豪威尔在制定计划时,着重强调此次行动完全由美国人来承担。这么做,非洲法军更容易接受,同时,可以提高美军在盟军中的地位。心知肚明的丘吉尔自然不愿让美国一家“独领风骚”,英国的利益他不会轻易放弃。
他提出英军可以换上美军的制服参战,反正都是说英语,法国人分辨不出来。但立刻遭到罗斯福和艾森豪威尔的反对,在他们看来,这不但是欺骗盟友,而且还挑拨美国和维希政府之间的关系。因为,美国一直与维希政府保持合作关系。
美、英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论战,都想在这场决定未来欧洲政治格局的关键节点上,获得主动权。战争还未开始,战后的利益纷争已经“白热化”了。正如丘吉尔自己所说的那样:“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双方最终还是达成一致,为争取北非法军的合作,首批登陆部队由美军担任,英军紧随其后上岸,同时,美军以地面作战为主,英军负责海上支援和运输任务。同时,由美国扶持的法国将领亨利.吉罗,担任将来的法属北非总督。
在这场“暗潮涌动”利益纷争中,可以说美国获得了全面胜利。尽管事情的发展出乎美国人的意料,戴高乐成为法国的领导人,但美、英两国主导欧洲和全世界的野心,已是“路人皆知”的事情。
如果1942年美、英联军登陆法国,斯大林还会仇视西方势力吗?还会有长达几十年的“冷战”吗?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艾森豪威尔》、《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