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兵属以貌取人,岑港失利的戚继光到义乌募兵过程是怎样的?
话说,戚继光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冬得到胡宗宪的批准和支持,从军队中分拨了三千绍兴兵进行训练。
经过三个半月的训练后,这三千绍兴兵的作战力大增,在行军和整训中,纪律性很高,执行力也很强。
但是,将这三千绍兴兵投入到战场中后,很多缺点都暴露出来了。
首先是有些兵痞心术不正,喜欢杀良冒功,而且对待自己人狠忍、残毒,杀良民也没有丝毫的愧疚心。
其次是军心不稳,定力不够,受不得惊吓,易溃易散。
最主要的是,打仗缺乏必死之心、必胜之念。己方有利,就胆气横生;稍遇困难,就贪生畏死,缩手缩脚,不敢与敌人展开决战,需要决战的时候,却已早早抱定了退逃的心理。
为此,戚继光喟然长叹说:“练兵就如同塾师教育学生:对于初进学堂的童子只要稍加约束就能培养成他们良好的作风和性格;对于已经在学堂混了多年的成年学生就算您时刻督促也是无济于事。这三千绍兴兵,不就跟那些已经在学堂混了多年的成年学生相同吗?”
他对这三千绍兴兵已经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决定亲自到民间招兵,招一批如“初进学堂的童子”那样的新兵蛋子,从零开始,全面整训。
于是,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八月,戚继光再向胡宗宪上《练兵议》,称:没有军队而谈论战斗,就跟没有手而要操持宝剑一样,根本不现实。现在军队里的士兵就跟临时聚合在一起的乌鸦一样,他们的士气无法振作;无休无止地征调来的客兵又放纵难以约束,我不知道还能有什么作为。”从而提出要到浙江义乌招募和训练新兵。
戚继光为什么特别提出要到义乌招兵呢?
原来,当时的义乌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不高,义乌人大多以挖矿为生。挖矿就要争夺矿源,则每年都会因为争夺矿源,矿工们互相格斗,大打出手,死人无数。
戚继光曾亲自观战,对矿工们那种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剽悍作风叹为观止,认为这些人都是天生斗士,只要稍加训练和鼓舞,就会成为战场上的杀人机器。
于是在《练兵议》中称:“其俗力本无他,宜可鼓舞,及今简练训习,即一旅可当三军,何患无兵?”
胡宗宪本来就看好戚继光,前面又有了三千绍兴兵在三个半月短训后的成效,越加激赏,大笔一挥,批了。
补一下,当时任海道副使的名将谭纶也是毫无保留地支持戚继光,给了戚继光不少好的建议和帮助。
这年九月,戚继光手持总督胡宗宪将令来到义乌募兵。
义乌县令赵大河对戚继光的招募工作也非常配合,他对戚继光说,要真的想把百姓中最勇敢剽悍那批人招募上来,最好先把当地最有勇力、最有威信的陈大成招募上来。
戚继光深以为然,带着礼物,和赵大河一起去陈大成家造访。
戚继光的突然降临,让陈大成异常吃惊,也异常感动,没什么说的,痛痛快快地答应了参军。
果然,听说陈大成已经参军,义乌大批矿工踊跃参军,前来报名者络绎不绝。
这其中,有一个矿工中的械斗首领王如龙,更是率领手下数百矿徒走出深山,前来应募。
一时间,募兵现场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但戚继光也并非来者不拒,他要亲自面试。
面试的标准是什么呢?
戚继光没有说,他不想让别人知道面试的标准,也不想让别人代劳选兵的工作。
不让别人知道面试的标准,那是担心落选者磨嘴皮、说闲话,说自己有偏见,喜欢戴有色眼镜看人。
不让别人代劳选兵的工作,那是招这支军队的意义重大,不仅关系到自己一生功业成败,甚至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
所以,戚继光不辞劳苦、不厌其烦地在前来应募的八九万人里进行遴别和挑选,百中挑一、乃至两百中挑一——原计划是招三千人,但这些义乌汉子的体格和脾性实在太合戚继光的心意,经上报胡宗宪同意,又增招了一千,共招了四千人。
戚继光没有公开招兵的标准,但有心人只要略微观察下这挑选上来的四千人,就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黑大粗壮、皮肉坚实、有土作之色等等。
其实,若干年后,功成名就的戚继光在自己的军事著作《纪效新书》中,就特别强调“兵之贵选”,并且指出,他认为第一可用的兵,就是乡野老实之人。
乡野老实之人,往往长得黑大粗壮、手面皮肉坚实。
戚继光认为,这种人不但能耐辛苦,而且老实可靠,能忠于职守,能服从命令,不会耍奸弄滑,一是一、二是二、执行任务认死理,冲锋打仗拼死命。
至于那些脸面白净、行动伶俐、见官府人毫无顾忌之类的人,都是戚继光直接一票否决的。
戚继光认为,这些人大多是“用城市游滑之人”、“奸巧之人”,吃不得苦、耐不得劳,上阵怕死,打仗爱谈条件,做事出工不出力,到了军队,只会通过瞒上欺下来混日子。
话说回来,经过戚继光连续十几天的面试挑选,一支拥有四千人的队伍组建成功了。
戚继光对这四千人进行了编排:每队十二人,由队长指挥;每四队为一哨,由哨长指挥;每四哨为一官,由哨官指挥;每四官为一总,由把总指挥;每四总为一营,由大把总指挥;总与营都有辅助兵和军官随从。
那么,这些哨官、哨长、队长等基层干部是怎么派定的呢?
戚继光采用了从上到下的方式进行选派:首先是选哨官,由哨官选哨长,由哨长选队长。
被选派为把总、哨官的,除了陈大成、王如龙,还有武举出身的吴惟忠、叶大正等,都是雄壮武勇的沉鸷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