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第一章第一节综述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导论
科学是对“是什么”的描述和说明,但是它无法解释为什么“应当如此”。譬如科学可以描述我们是如何学习的,但是不告诉我们为什么应当学习。事实判断的问题,更多的是要靠科学来解决,而价值判断的问题科学却无法应对。
如何阅读哲学文本:
1.设法理解所说的内容
2.把文本放到历史语境中看待
3.与文本进行对话,提出你自己的观点,与文本中的观点和论据进行对峙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问。在任何一本哲学著作中你很难找到“终极答案”,这种可能也是不存在的。但是启程是最好的做法。正如老子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哲学史的范围划分:第一种划分方式:古代哲学/中世纪或者基督教哲学/近代哲学。这种划分通常和政治史的划分联系在一起。
第二种划分方式:(1),希腊哲学:从开始有科学思想到亚里士多德之死,约公元前600年--前322年。公元前600年春秋时期,周定王7年,楚伐郑,晋却缺帅师救郑。老子出生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322年,战国时期,惠施被魏王驱逐,张仪为相。惠施后到宋,与庄子论学。这一年亚里士多德去世。希腊哲学时期也是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时代,人类文化获得重大突破的时期。(2).希腊化—罗马哲学,从亚里士多德之死到新柏拉图主义的消亡,公元前322年--公元500年。公元500年,南北朝时期,祖冲之去世。(3)中世纪哲学,从奥古斯丁到库萨的尼古拉,从第五世纪--15世纪。公元15世纪,哥伦布1492年发现新大陆美洲,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预示欧洲中世纪的结束。玛雅文明进入尾声。中国处在明朝时期。(4).文艺复兴时期哲学,15世纪--17世纪。17世纪时西方殖民主义发展的世纪。西方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英国革命。1601年利玛窦进入北京并传教,引起中外文化科技的交流。明朝灭亡,清政府建立。(5)启蒙时期的哲学,从洛克到莱辛之死,1689年--1781年,1689年,英国光荣革命。中俄《尼布楚条约》。孟德斯鸠出生。1781年,美国独立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地理方面发现天王星,关天培出生,清乾隆43年。(6)德国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和赫尔巴特,1781年--1820年。1820年,嘉庆帝逝世,道光即位。南极洲被发现,近代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出生,恩格斯出生。(7)十九世纪哲学
第一章前苏格拉底哲学
第一个问题:东西方文明的区别:中国文明总的来说是以人类行为规范作为取向,它是一种取向于传统的经书文化,而不是一种公共话语文化。中国文明更多的是实践的和实用的取向。西方文化发展了系统的思辨哲学。印度通过佛说关注人的解放和拯救问题。印度的解放和拯救最终转向人自己的涅槃,平息内心的追求和渴望。而西方最终转向了上帝,依靠上帝获得救赎。
自然环境对希腊哲学的影响:第二个问题:东西方文明区别的原因(主要对中西文明区别分析):地形,希腊罗马,多山地丘陵,临海,面向海洋,岛屿林立,商业得以发展,难以形成中央集权国家,城邦林立。冒险精神,开拓精神。中国大江大河流域,平原较多,属于封闭的大陆型环境,适合发展农业,同时大江大河,水患频繁,需要较多人力治理水患。面海,岛屿较少,无法远行。所以中央集权国家得以发展。中西走向两条不同的道路,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农业文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内敛求稳,注重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对新鲜事物缺乏兴趣,农业发达。希腊雅典临海,商业发达,开拓精神,面对恶劣的海洋环境,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注重研究自然,探究自然奥妙。
宗教神话对哲学的影响:在希腊戏剧中,命运对人和神的影响至为深远,这一点在俄狄浦斯体现字明显。不管时人还是神都受到命运的主宰。命运在埃斯库罗斯的戏剧中被等同于宙斯至高无上的意志。命运可以看作时一种法则,规律,支配人类生活。这对后来的哲学产生影响,世界的法则时什么,世界时如何运作的,这是哲学考虑的问题。埃斯库罗斯的宙斯哪里发现的神话倾向为哲学提供了一个理智的背景。
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公元前547年),米利都学派创始人,和梭伦并列的希腊七贤之一。西方哲学的开创者。米利都,希腊港口城市和商业中心。米利都学派包括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三位哲学家。学派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开创了理性思维,试图用观测到的事实而不是用古代的希腊神话来解释世界。否定神创说,激起人们探索世界本源的兴趣。
泰勒斯第一个提出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一哲学问题。认为水是万物的本愿。
阅读哲学时需要记住的是,哲学的答案常常显得或者不是重要的,或者是没有道理的。我们每次要设法把握一位特定的哲学家所问的问题以及他或她用来支持这个或那个答案的论据。用波普尔的观点来讲,就是每个哲学家都有自己的哲学系统,有自己的范式,科学或者哲学的进步与发展就是新的范式取代旧的范式的过程。只有进入到哲学范式内,才能更好的理解一个哲学家的哲学体系。也就是必须意识到的东西有四点:1.问题2.论据3.答案4.蕴意。其中最不重要的是答案,答案只有根据其它因素才是有意义的。
泰勒斯讲水是万物的本原,其实是在问这样一个问题:在变化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什么东西?多样性中的统一性是什么?泰勒斯断言水是一切变化和流转中的根本元素和不变的元素。泰勒斯研究的是宇宙的构成和事物的转变。这带来两个结果:1.泰勒斯追问什么是宇宙的最根本的建筑材料。实体代表的变化中的不变的元素和多样中的统一性。实体的问题后来成为希腊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贯穿整个哲学史的问题,形而上学的问题是任何一个哲学家都绕不过去的问题。2.泰勒斯对变化如何发生的问题作出了一个间接的回答:始基(水)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变化的问题也成为希腊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变化的问题也是西方哲学重要的问题,事物是以什么样的状态呈现出来,机械性的重复还是演化等等。
泰勒斯的论证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这是对神创说的一种否定。从泰勒斯开始意味着,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可以为人类思想所理解。这是革命性的一个观点,人类理智开始征服世界。人类的思想开始从神话思维进不到逻辑思维。否定神创说。
泰勒斯的思考概括:
前提:变化是存在的。
1.问题:所有变化当中不变的元素是什么?
2.论据:对水的观察。(或者受神话的影响,希腊神话中水是万物中最尊贵和最古老的。)
3.答案:水是所有变化中的不变得元素。
4.蕴意:万物是可以理解得。
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10年-前546年),他认为,泰勒斯讲得,水变成土,土又变成水,水变成蒸汽,蒸汽又变成水,就意味着任何事物都可以变成任何事物。水变万物成为逻辑上任意得事情了。阿那克西曼德主张始基,也就是本原是不定者,或者叫无定,万物是由无定产生的,万物消灭后又要回到无定中去,这是命运规定的。阿那克西曼德的哲学中最先有了对立和规律的思想,用冷和热两种对立的性质来说明具体事物的产生。
他得问题是,用某种非感性的东西来说明感性的现象、对象及其变化。从实验科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损失。阿那克西曼德主要是从反对泰勒斯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而观点。我们知道后来马克思提出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物质是对万事万物的概括总结。阿那克西曼德触及到了非感性的层面,希望通过非感性的层面去理解感性的事物和现象。最终对世界本原的追查就是对感性的概括总结得到了非感性的物质这个世界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的观点的提出,把人类认识从具体向抽象发展的过程又推进了一步。
阿那克西美尼(约585年--525年),阿那克西美尼,关注的是泰勒斯的另一个弱点,水从自己的未分化的状态转变为它的种种分化的状态,这是怎么发生的?阿那克西美尼断言是气,气是始基,通过冷却变为水,进一步冷却变为冰和土,气加热变为火。阿那克西美尼用气的凝聚和疏散的运动来说明具体事物的产生,开创了用事物量的变化来说明事物在性质上的区别。他还认为灵魂是气的思想,开了西方用唯物主义观点解释精神现象的先河。气的聚集状态是由温度和密度决定的,物理学得到发展。后来被称为四元素的四种实体,阿那克西美尼都提到了:土、气、火和水。
以上是米利都三杰。米利都学派的影响:第一,米利都学派标志着西方哲学的产生,开始实现了从神话向哲学的转变。第二,认为客观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万物是相互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整体,他们探求万物的根源,寻求多中之一,提出了关于世界的统一性的问题。他们提出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学范畴--本原的问题。第三,从可感的物质元素中寻求万物的本原。从泰勒斯的直观具体感性到后两人的抽象,推动了人类认识向前发展。第四,肯定是五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的原因,泰勒斯认为是万物本身都有灵魂,这是事物运动的内在力量,不是神的作用。阿那克西美尼,用气的稀散和凝聚来说明各种事物的产生和消灭。他实际上开始提出了事物的质和量的关系问题,后来质量变关系的最早的思想萌芽。第五,哲学家一开始就接触到对立的问题。阿那克西曼德看到了对立面既是同时存在的,又是相互排斥的,并提出了一种超乎对立的本原--无定,认为一切对立都可以从它分离或分解出来。阿那克西美尼则提出稀散和凝聚这一对立的力量,作为产生一切对立事物的原因。第六,最初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主要是要解释自然界从宇宙天体到地上的事物是如何存在和产生的。(概括起来探讨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原料是什么?另外一个问题是:基本原料是如何变成事物的?)
赫拉克里特(生活在约公元前540--前470年),爱菲斯人,离米利都不远。爱菲斯学派代表人物。爱菲斯城邦王族继承人,但是将王位让给了弟弟。自己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著有《论自然》一书。赫拉克里特的观点:1.万物本原是火,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着的活火。这个有秩序的宇宙既不是神也不是人创造的。宇宙本身是它自己的创造者,宇宙的秩序都是它自身的逻各斯规定的。这是赫拉克里特学说的本质。2.万物皆流。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说明了客观事物是永恒地运动的。3.逻各斯说,赫拉克里特讲,万物是永远变动的,而这种变动时按照一定的尺度和规律进行的,这就是逻各斯,主要时一种尺度、大小、分寸,即数量上的比例关系。赫进一步提出对立面统一与和谐的规律归结为逻各斯。逻各斯不仅时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原理原则,也是人摈弃感觉印象,通过语言和理性思维所把握的世界规律。4.对立统一,每一种东西都是对立性质的统一。没有永恒的东西,每一种东西既存在,又不存在。世界为斗争所支配,战争为万有之父和万有之王。如果没有对立和斗争,世界就会消亡---停滞或者毁灭,对立和矛盾的统一才能产生和谐。6.与毕达哥拉斯学派关系,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数,它们的存在变化都根据一定的数的比例关系。这个数在赫拉克里特那就是逻各斯。
赫拉克里特和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希腊哲学,已经比米利都学派前进了一部,即他们不满足于寻求万物的本原,而是开始寻求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他们开始发现了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也就是逻各斯。这是哲学上的一个重大发展!
赫拉克里特的影响: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辩证法思想有三个方面:1.万物在不断运动。2.事物的运动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第一个提出逻各斯思想。3.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和事物本身存在的矛盾对立分不开的。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对立统一”这样的命题,但是注意到了各种对立面统一的现象,并提出了“斗争是产生万物的根源”的思想,这些观点使他成为辩证法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在他提出事物不断运动变化,一切皆流的思想后,稍晚的爱利亚学派和他针锋相对地提出只有静止不动的东西才是我们可以认知的真实的东西。这样运动和静止就成为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展开了。
赫拉克里特又是第一个提出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家。他重视感觉经验,最早提出感觉是否可靠的问题,又提出人有共同的智慧(在《论自然》中提出这个观点),他将哲学从完全讨论外部世界开始转向也研究认识及认识的主体--人。
赫拉克里特对人类使鄙视的,认为只有强力才能迫使人类为自己的利益而行动。信仰战争,战争使万物之王,使一些人成为神,一些人成为人,一些人成为奴隶。。。。。战争使世间的一切都有秩序存在。关于战争的言论和近代的尼采有异曲同工之妙。
毕达哥拉斯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31年。
巴门尼德(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爱利亚学派的奠基人和领袖,爱利亚意大利南部城邦。爱利亚学派四位代表人物,克塞诺芬尼是先驱,巴门尼德是奠基人和领袖,芝诺和麦里梭则起着捍卫修正和发展巴门尼德的理论的作用,该学派延续大概一个世纪。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使同时代的人,反对赫拉克里特的观点,认为变化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理性是正确的,我们的感觉在欺骗我们,感觉的东西是变化多端的,而在理性上变化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讲,巴门尼德是第一个理性主义者,有意将其理性论辩进行到底,这意味着他是对逻辑推理的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一批人。巴门尼德把理性和感觉进行了区分,理性承认实在是静止的,是一个统一体。感觉告诉我们一个处于变化状态,具有多样性的非实在。二元论自哲学使就存在,贯穿哲学始终。
巴门尼德提出“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研究路径。真理之路讲“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真理之路就是研究存在的。意见之路讲 “存在不存在,非存在存在”,意见之路研究的是非存在,也就是研究的是变化多端的自然万物。存在是唯一的、连续的、不可分的;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存在是不动的,完满的;存在是思想的对象,靠感觉是无能为力的。由此巴门尼德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哲学命题: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也就是说,在感性认识中不可能确立知识和对象的同一性,唯有理性认识才能达到这一点。这一点不仅是对概念性认识的本质的第一次规定,而且后来被简化为“思维于存在的统一性”,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理性主义哲学的经典公式。(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于存在的关系问题,具体分两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根据这一点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思维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一点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巴门尼德的存在,是对事物的最普遍的属性的概括和抽象,在普遍性、抽象性和稳固性等方面乃是前人所说的水、气、火、数、神等都无法比拟的,因此成为西方哲学(古典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巴门尼德哲学是希腊哲学的转折点。首先,他关于两条道路或两个世界(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划分,确定了后来西方哲学所关注的基本方向。其次,将“存在”确立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也就是后来的显学形而上学。再次,开始运用逻辑论证的方法,使哲学向理论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最后,他关于“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使一回事情”的命题确定了理论思维或思辨思维的基本形式。(以上也是爱利亚学派做出的贡献)
芝诺,巴门尼德学生,一生维护老师的学说。其办法是表明相反的学说--认为变化是可能的--会导致逻辑悖论,就是归谬法。龟兔赛跑,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飞矢不动,二分法等案例。
恩培多克勒(约公元前493年--公元前432年) 曾居住在西西里。对赫拉克里特和巴门尼德进行修正,反对万物永流和万物不动的理论,提出介于两者中间的理论。恩培多克勒提出四元素说,再加上两种力量---起分裂作用的力量(恨)和起统一作用的力量(爱)。1.存在四种不可变化的,原始的元素,这是四根说。2.除了原始的实体之外还存在着一些力量(变化和力量不是内在于原始实体的。)3.同类相知和流射说。所有生成物都有流射物存在,这些流射物与感官接触而进入感官,感觉就产生了。不同的流射物进入不同的感官通道。认知是由相同而来,无知则因相异生成。4.灵魂轮回说。灵魂不死,寄居在肉体中,沾染了血液中带来的罪恶,必须经历轮回,净化洗剂罪恶,灵魂才能返回与诸神同在的极乐世界。
阿纳克萨戈拉(约公元前498年--前428年),长大前往在雅典。主张原始元素是“无数的”,不是四种。心灵,努斯驱动变化朝向一个目标。自然界这样就成为目的性的,有目的的。
在恩培多克勒和阿纳克萨戈拉的基础上,德谟克里特提出了原子说。
德谟克里特(约公元前460年--前370年),来自希腊北部色雷斯的阿布德拉,就学于哲学家留基波。德谟克里特的学说包含了他老师的观点。德谟克里特的基本观点是:1.世界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原子不可分割,数量无限,不能为感官感知,因为形状,次序和位置的不同而相互区别。虚空,空虚而稀薄,本原之一,不同的原子只有在空虚中才能运动而形成万物。2.宇宙生成理论。原子漩涡运动,轻的被抛在周围的虚空,其余则留在中心,更紧密的结合起来,产生出第一个球形结构。3.认识论,提出影像说,用影像来解释感觉的产生,当影像从外面进入后,感觉和思想就产生了。知识分两类,一类通过理智获得,是真实的,作为辨别真理的尺度。另一类通过感官获得,是虚假的,没有能力正确的辨别真假!当虚假的知识在细微的领域中不能再看,再嗅,再尝,再通过触摸感知时,真实的知识就参与进来了。4.灵魂思想。灵魂由精细的球形原子构成,是一种火或热的东西。精神上的愉悦高于肉体上的快乐,幸福就是灵魂的安宁。
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再17世纪,近代哲学被复活,对科学原子论产生一定的影响。认识论中的约定论,对后世的伽利略和洛克等人思想产生影响。
科学是对“是什么”的描述和说明,但是它无法解释为什么“应当如此”。譬如科学可以描述我们是如何学习的,但是不告诉我们为什么应当学习。事实判断的问题,更多的是要靠科学来解决,而价值判断的问题科学却无法应对。
如何阅读哲学文本:
1.设法理解所说的内容
2.把文本放到历史语境中看待
3.与文本进行对话,提出你自己的观点,与文本中的观点和论据进行对峙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问。在任何一本哲学著作中你很难找到“终极答案”,这种可能也是不存在的。但是启程是最好的做法。正如老子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哲学史的范围划分:第一种划分方式:古代哲学/中世纪或者基督教哲学/近代哲学。这种划分通常和政治史的划分联系在一起。
第二种划分方式:(1),希腊哲学:从开始有科学思想到亚里士多德之死,约公元前600年--前322年。公元前600年春秋时期,周定王7年,楚伐郑,晋却缺帅师救郑。老子出生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322年,战国时期,惠施被魏王驱逐,张仪为相。惠施后到宋,与庄子论学。这一年亚里士多德去世。希腊哲学时期也是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时代,人类文化获得重大突破的时期。(2).希腊化—罗马哲学,从亚里士多德之死到新柏拉图主义的消亡,公元前322年--公元500年。公元500年,南北朝时期,祖冲之去世。(3)中世纪哲学,从奥古斯丁到库萨的尼古拉,从第五世纪--15世纪。公元15世纪,哥伦布1492年发现新大陆美洲,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预示欧洲中世纪的结束。玛雅文明进入尾声。中国处在明朝时期。(4).文艺复兴时期哲学,15世纪--17世纪。17世纪时西方殖民主义发展的世纪。西方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英国革命。1601年利玛窦进入北京并传教,引起中外文化科技的交流。明朝灭亡,清政府建立。(5)启蒙时期的哲学,从洛克到莱辛之死,1689年--1781年,1689年,英国光荣革命。中俄《尼布楚条约》。孟德斯鸠出生。1781年,美国独立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地理方面发现天王星,关天培出生,清乾隆43年。(6)德国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和赫尔巴特,1781年--1820年。1820年,嘉庆帝逝世,道光即位。南极洲被发现,近代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出生,恩格斯出生。(7)十九世纪哲学
第一章前苏格拉底哲学
第一个问题:东西方文明的区别:中国文明总的来说是以人类行为规范作为取向,它是一种取向于传统的经书文化,而不是一种公共话语文化。中国文明更多的是实践的和实用的取向。西方文化发展了系统的思辨哲学。印度通过佛说关注人的解放和拯救问题。印度的解放和拯救最终转向人自己的涅槃,平息内心的追求和渴望。而西方最终转向了上帝,依靠上帝获得救赎。
自然环境对希腊哲学的影响:第二个问题:东西方文明区别的原因(主要对中西文明区别分析):地形,希腊罗马,多山地丘陵,临海,面向海洋,岛屿林立,商业得以发展,难以形成中央集权国家,城邦林立。冒险精神,开拓精神。中国大江大河流域,平原较多,属于封闭的大陆型环境,适合发展农业,同时大江大河,水患频繁,需要较多人力治理水患。面海,岛屿较少,无法远行。所以中央集权国家得以发展。中西走向两条不同的道路,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农业文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内敛求稳,注重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对新鲜事物缺乏兴趣,农业发达。希腊雅典临海,商业发达,开拓精神,面对恶劣的海洋环境,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注重研究自然,探究自然奥妙。
宗教神话对哲学的影响:在希腊戏剧中,命运对人和神的影响至为深远,这一点在俄狄浦斯体现字明显。不管时人还是神都受到命运的主宰。命运在埃斯库罗斯的戏剧中被等同于宙斯至高无上的意志。命运可以看作时一种法则,规律,支配人类生活。这对后来的哲学产生影响,世界的法则时什么,世界时如何运作的,这是哲学考虑的问题。埃斯库罗斯的宙斯哪里发现的神话倾向为哲学提供了一个理智的背景。
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公元前547年),米利都学派创始人,和梭伦并列的希腊七贤之一。西方哲学的开创者。米利都,希腊港口城市和商业中心。米利都学派包括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三位哲学家。学派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开创了理性思维,试图用观测到的事实而不是用古代的希腊神话来解释世界。否定神创说,激起人们探索世界本源的兴趣。
泰勒斯第一个提出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一哲学问题。认为水是万物的本愿。
阅读哲学时需要记住的是,哲学的答案常常显得或者不是重要的,或者是没有道理的。我们每次要设法把握一位特定的哲学家所问的问题以及他或她用来支持这个或那个答案的论据。用波普尔的观点来讲,就是每个哲学家都有自己的哲学系统,有自己的范式,科学或者哲学的进步与发展就是新的范式取代旧的范式的过程。只有进入到哲学范式内,才能更好的理解一个哲学家的哲学体系。也就是必须意识到的东西有四点:1.问题2.论据3.答案4.蕴意。其中最不重要的是答案,答案只有根据其它因素才是有意义的。
泰勒斯讲水是万物的本原,其实是在问这样一个问题:在变化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什么东西?多样性中的统一性是什么?泰勒斯断言水是一切变化和流转中的根本元素和不变的元素。泰勒斯研究的是宇宙的构成和事物的转变。这带来两个结果:1.泰勒斯追问什么是宇宙的最根本的建筑材料。实体代表的变化中的不变的元素和多样中的统一性。实体的问题后来成为希腊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贯穿整个哲学史的问题,形而上学的问题是任何一个哲学家都绕不过去的问题。2.泰勒斯对变化如何发生的问题作出了一个间接的回答:始基(水)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变化的问题也成为希腊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变化的问题也是西方哲学重要的问题,事物是以什么样的状态呈现出来,机械性的重复还是演化等等。
泰勒斯的论证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这是对神创说的一种否定。从泰勒斯开始意味着,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可以为人类思想所理解。这是革命性的一个观点,人类理智开始征服世界。人类的思想开始从神话思维进不到逻辑思维。否定神创说。
泰勒斯的思考概括:
前提:变化是存在的。
1.问题:所有变化当中不变的元素是什么?
2.论据:对水的观察。(或者受神话的影响,希腊神话中水是万物中最尊贵和最古老的。)
3.答案:水是所有变化中的不变得元素。
4.蕴意:万物是可以理解得。
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10年-前546年),他认为,泰勒斯讲得,水变成土,土又变成水,水变成蒸汽,蒸汽又变成水,就意味着任何事物都可以变成任何事物。水变万物成为逻辑上任意得事情了。阿那克西曼德主张始基,也就是本原是不定者,或者叫无定,万物是由无定产生的,万物消灭后又要回到无定中去,这是命运规定的。阿那克西曼德的哲学中最先有了对立和规律的思想,用冷和热两种对立的性质来说明具体事物的产生。
他得问题是,用某种非感性的东西来说明感性的现象、对象及其变化。从实验科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损失。阿那克西曼德主要是从反对泰勒斯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而观点。我们知道后来马克思提出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物质是对万事万物的概括总结。阿那克西曼德触及到了非感性的层面,希望通过非感性的层面去理解感性的事物和现象。最终对世界本原的追查就是对感性的概括总结得到了非感性的物质这个世界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的观点的提出,把人类认识从具体向抽象发展的过程又推进了一步。
阿那克西美尼(约585年--525年),阿那克西美尼,关注的是泰勒斯的另一个弱点,水从自己的未分化的状态转变为它的种种分化的状态,这是怎么发生的?阿那克西美尼断言是气,气是始基,通过冷却变为水,进一步冷却变为冰和土,气加热变为火。阿那克西美尼用气的凝聚和疏散的运动来说明具体事物的产生,开创了用事物量的变化来说明事物在性质上的区别。他还认为灵魂是气的思想,开了西方用唯物主义观点解释精神现象的先河。气的聚集状态是由温度和密度决定的,物理学得到发展。后来被称为四元素的四种实体,阿那克西美尼都提到了:土、气、火和水。
以上是米利都三杰。米利都学派的影响:第一,米利都学派标志着西方哲学的产生,开始实现了从神话向哲学的转变。第二,认为客观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万物是相互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整体,他们探求万物的根源,寻求多中之一,提出了关于世界的统一性的问题。他们提出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学范畴--本原的问题。第三,从可感的物质元素中寻求万物的本原。从泰勒斯的直观具体感性到后两人的抽象,推动了人类认识向前发展。第四,肯定是五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的原因,泰勒斯认为是万物本身都有灵魂,这是事物运动的内在力量,不是神的作用。阿那克西美尼,用气的稀散和凝聚来说明各种事物的产生和消灭。他实际上开始提出了事物的质和量的关系问题,后来质量变关系的最早的思想萌芽。第五,哲学家一开始就接触到对立的问题。阿那克西曼德看到了对立面既是同时存在的,又是相互排斥的,并提出了一种超乎对立的本原--无定,认为一切对立都可以从它分离或分解出来。阿那克西美尼则提出稀散和凝聚这一对立的力量,作为产生一切对立事物的原因。第六,最初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主要是要解释自然界从宇宙天体到地上的事物是如何存在和产生的。(概括起来探讨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原料是什么?另外一个问题是:基本原料是如何变成事物的?)
赫拉克里特(生活在约公元前540--前470年),爱菲斯人,离米利都不远。爱菲斯学派代表人物。爱菲斯城邦王族继承人,但是将王位让给了弟弟。自己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著有《论自然》一书。赫拉克里特的观点:1.万物本原是火,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着的活火。这个有秩序的宇宙既不是神也不是人创造的。宇宙本身是它自己的创造者,宇宙的秩序都是它自身的逻各斯规定的。这是赫拉克里特学说的本质。2.万物皆流。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说明了客观事物是永恒地运动的。3.逻各斯说,赫拉克里特讲,万物是永远变动的,而这种变动时按照一定的尺度和规律进行的,这就是逻各斯,主要时一种尺度、大小、分寸,即数量上的比例关系。赫进一步提出对立面统一与和谐的规律归结为逻各斯。逻各斯不仅时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原理原则,也是人摈弃感觉印象,通过语言和理性思维所把握的世界规律。4.对立统一,每一种东西都是对立性质的统一。没有永恒的东西,每一种东西既存在,又不存在。世界为斗争所支配,战争为万有之父和万有之王。如果没有对立和斗争,世界就会消亡---停滞或者毁灭,对立和矛盾的统一才能产生和谐。6.与毕达哥拉斯学派关系,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数,它们的存在变化都根据一定的数的比例关系。这个数在赫拉克里特那就是逻各斯。
赫拉克里特和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希腊哲学,已经比米利都学派前进了一部,即他们不满足于寻求万物的本原,而是开始寻求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他们开始发现了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也就是逻各斯。这是哲学上的一个重大发展!
赫拉克里特的影响: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辩证法思想有三个方面:1.万物在不断运动。2.事物的运动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第一个提出逻各斯思想。3.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和事物本身存在的矛盾对立分不开的。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对立统一”这样的命题,但是注意到了各种对立面统一的现象,并提出了“斗争是产生万物的根源”的思想,这些观点使他成为辩证法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在他提出事物不断运动变化,一切皆流的思想后,稍晚的爱利亚学派和他针锋相对地提出只有静止不动的东西才是我们可以认知的真实的东西。这样运动和静止就成为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展开了。
赫拉克里特又是第一个提出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家。他重视感觉经验,最早提出感觉是否可靠的问题,又提出人有共同的智慧(在《论自然》中提出这个观点),他将哲学从完全讨论外部世界开始转向也研究认识及认识的主体--人。
赫拉克里特对人类使鄙视的,认为只有强力才能迫使人类为自己的利益而行动。信仰战争,战争使万物之王,使一些人成为神,一些人成为人,一些人成为奴隶。。。。。战争使世间的一切都有秩序存在。关于战争的言论和近代的尼采有异曲同工之妙。
毕达哥拉斯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31年。
巴门尼德(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爱利亚学派的奠基人和领袖,爱利亚意大利南部城邦。爱利亚学派四位代表人物,克塞诺芬尼是先驱,巴门尼德是奠基人和领袖,芝诺和麦里梭则起着捍卫修正和发展巴门尼德的理论的作用,该学派延续大概一个世纪。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使同时代的人,反对赫拉克里特的观点,认为变化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理性是正确的,我们的感觉在欺骗我们,感觉的东西是变化多端的,而在理性上变化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讲,巴门尼德是第一个理性主义者,有意将其理性论辩进行到底,这意味着他是对逻辑推理的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一批人。巴门尼德把理性和感觉进行了区分,理性承认实在是静止的,是一个统一体。感觉告诉我们一个处于变化状态,具有多样性的非实在。二元论自哲学使就存在,贯穿哲学始终。
巴门尼德提出“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研究路径。真理之路讲“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真理之路就是研究存在的。意见之路讲 “存在不存在,非存在存在”,意见之路研究的是非存在,也就是研究的是变化多端的自然万物。存在是唯一的、连续的、不可分的;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存在是不动的,完满的;存在是思想的对象,靠感觉是无能为力的。由此巴门尼德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哲学命题: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也就是说,在感性认识中不可能确立知识和对象的同一性,唯有理性认识才能达到这一点。这一点不仅是对概念性认识的本质的第一次规定,而且后来被简化为“思维于存在的统一性”,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理性主义哲学的经典公式。(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于存在的关系问题,具体分两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根据这一点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思维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一点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巴门尼德的存在,是对事物的最普遍的属性的概括和抽象,在普遍性、抽象性和稳固性等方面乃是前人所说的水、气、火、数、神等都无法比拟的,因此成为西方哲学(古典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巴门尼德哲学是希腊哲学的转折点。首先,他关于两条道路或两个世界(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划分,确定了后来西方哲学所关注的基本方向。其次,将“存在”确立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也就是后来的显学形而上学。再次,开始运用逻辑论证的方法,使哲学向理论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最后,他关于“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使一回事情”的命题确定了理论思维或思辨思维的基本形式。(以上也是爱利亚学派做出的贡献)
芝诺,巴门尼德学生,一生维护老师的学说。其办法是表明相反的学说--认为变化是可能的--会导致逻辑悖论,就是归谬法。龟兔赛跑,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飞矢不动,二分法等案例。
恩培多克勒(约公元前493年--公元前432年) 曾居住在西西里。对赫拉克里特和巴门尼德进行修正,反对万物永流和万物不动的理论,提出介于两者中间的理论。恩培多克勒提出四元素说,再加上两种力量---起分裂作用的力量(恨)和起统一作用的力量(爱)。1.存在四种不可变化的,原始的元素,这是四根说。2.除了原始的实体之外还存在着一些力量(变化和力量不是内在于原始实体的。)3.同类相知和流射说。所有生成物都有流射物存在,这些流射物与感官接触而进入感官,感觉就产生了。不同的流射物进入不同的感官通道。认知是由相同而来,无知则因相异生成。4.灵魂轮回说。灵魂不死,寄居在肉体中,沾染了血液中带来的罪恶,必须经历轮回,净化洗剂罪恶,灵魂才能返回与诸神同在的极乐世界。
阿纳克萨戈拉(约公元前498年--前428年),长大前往在雅典。主张原始元素是“无数的”,不是四种。心灵,努斯驱动变化朝向一个目标。自然界这样就成为目的性的,有目的的。
在恩培多克勒和阿纳克萨戈拉的基础上,德谟克里特提出了原子说。
德谟克里特(约公元前460年--前370年),来自希腊北部色雷斯的阿布德拉,就学于哲学家留基波。德谟克里特的学说包含了他老师的观点。德谟克里特的基本观点是:1.世界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原子不可分割,数量无限,不能为感官感知,因为形状,次序和位置的不同而相互区别。虚空,空虚而稀薄,本原之一,不同的原子只有在空虚中才能运动而形成万物。2.宇宙生成理论。原子漩涡运动,轻的被抛在周围的虚空,其余则留在中心,更紧密的结合起来,产生出第一个球形结构。3.认识论,提出影像说,用影像来解释感觉的产生,当影像从外面进入后,感觉和思想就产生了。知识分两类,一类通过理智获得,是真实的,作为辨别真理的尺度。另一类通过感官获得,是虚假的,没有能力正确的辨别真假!当虚假的知识在细微的领域中不能再看,再嗅,再尝,再通过触摸感知时,真实的知识就参与进来了。4.灵魂思想。灵魂由精细的球形原子构成,是一种火或热的东西。精神上的愉悦高于肉体上的快乐,幸福就是灵魂的安宁。
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再17世纪,近代哲学被复活,对科学原子论产生一定的影响。认识论中的约定论,对后世的伽利略和洛克等人思想产生影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