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地理的成语
汉语成语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成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而且包含了很多科学知识。其中一些与山川湖海、风雨雷雪、云雾霜露、日月星辰有关,包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我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您。
蜀犬吠日
1成语释义
原意是指四川盆地空气潮湿,天空多云。四周群山环绕,中间平原的水汽不易散开,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看到太阳后就觉得奇怪,就要叫。多用来比喻少见多怪。
2成语蕴含的地理知识
为什么四川盆地的狗见到太阳会觉得奇怪呢?说通俗一点就是四川盆地不经常见太阳,但是这个说法不够准确,其实应该是四川盆地太阳能资源较少。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体会一下四川盆地太阳能资源的情况:
据记载,成都一年之内平均有244.6天是阴天,只有24.7天是晴天,剩下的近100天为芸天(介于阴天和晴天之间,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多云天气),而有时候雾和低云连在一起终日不散。统计表明,成都、重庆一年中平均有100多天为雾天。由此看来,蜀地确实是一个云雾、阴雨天气较多,阳光较少的区域。
那么,为什么四川盆地地区阳光较少呢?是不是太阳公公做事不公平呢?特意分少一点阳光给四川人民?那肯定不是咯,请接着往下看。
我们在地理中学过一个概念叫做太阳辐射,它是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而这种能量就是太阳辐射能。太阳辐射在到达地面前会经过厚厚的大气层,此时太阳辐射在全球是大致相等的,即每天太阳给予地球的太阳辐射量基本一致,非常公平。但是经过大气层时,太阳辐射量就会受到大气的影响。因此太阳辐射量的地区差异主要是在通过大气层时产生的。
首先,先来说说影响太阳辐射量的因素:
(1)纬度(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大,穿越大气的路径短,大气削弱作用较小;同时,高度角大,等量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越小 ,光热集中。
(2)昼长长短。一般来讲,昼长越长,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
(3)地势高低(海拔高度)。一般来讲,地势越高,太阳辐射越强,例如我国的青藏地区。
(4)天气状况。一个地区多晴天,则太阳辐射强。例如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少,晴天多,因此太阳辐射强。
(5)人类活动。例如,大气污染严重(如雾霾天气),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少。
依据以上的理论,我们来看看四川盆地为什么太阳辐射少。
1、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晴天较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较少。如下图所示:
2、该地水系发达,水汽、云雾多,加上盆地地形,空气对流较弱,大量云雾停滞在空中,大气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阳光较少。如以下分层设色地形图所示。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四川盆地太阳辐射较少的原因主要和地形以及天气状况有关。
1、谚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知识点:“黄河改道”,流水侵蚀、流水堆积。
黄河真正成为“黄河”从流经黄土高原开始,流水侵蚀大量泥沙,黄河变黄,中上游流速快搬运作用强,源源不断的泥沙进入黄河,但是中下游平原地形,泥沙淤积,河床不断抬高。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技术有限,每过一段时间,会因为洪涝溃堤,水往低处流,黄河就会出现改道现象。
史册记载的黄河决口泛滥约有1593次,较大改道26次,常被提到的重大改道有6-7次,甚至出现过改道直接往淮河给“合并”了。所以以前可能还在黄河南岸的地方就变成到北岸了。现在河提,河下游疏通河道,中游建小浪底拦沙治沙,中下游地区仍然是“地上河”,只是不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也只是个虚数,古代想要改道还是要个好几百年的。
这种溃堤或者大改道都会使河流两岸的百姓受灾,中国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旱涝灾害频发,所以农业时代治水就非常关键了,古代非战争年代,管水利的官员就是最容易升官,也是最容易掉脑袋的。古代最出名的“大禹治水”,“水”就是黄河。古代重要的发展范围就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
但是其实洪涝除了那么多的危害,也有一点点的优点就是留下的淤泥和堆积物又是肥沃的土壤。而且灌溉区,或者地势低洼的地区,洪涝冲刷可以减少土地的盐碱化。这就和为什么火山那么危险还是有人住火山周围,火山爆发频率低,但是火山喷发灰积累厚厚的一层是肥沃的土壤,是一样的道理。
2、成语::泾渭分明
讲的是黄河的支流,泾河和渭河,泾河又是渭河的支流,渭河流经关中平原,泾河流经黄土高原泾河汇入渭河,由于含沙量大所以分界分明。“浊泾清渭何当分”(引自杜甫《秋雨叹》)是成语“泾渭分明”的雏形。
泾河流经黄土高原,可想而知含沙量有多大,尤其夏季。渭河流经渭河谷地位于秦岭以北,相对来说,植被覆盖率较高,含沙量较小,但是历史上也出现过,由于植被破坏,渭河含沙量大增的情况。但是,“泾渭分明”就是很直观的告诉我们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很早就存在了。
黄河含沙量这么大,所以才有“跳进黄河洗不清”啊。
3、“大河向东流”
这主要是由地形决定的,我们中国地形是三级阶梯西高东低,河流主要是西向东流,注入太平洋,但是还是要注意几条,尤其是内流河不注入海洋和一些不是向东流的几条大河或没有注入太平洋的河流,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最后断流,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向东流但是在藏南大拐弯后注入了孟加拉湾,也就是印度洋。
澜沧江是北向南流到东南亚,后半段就是湄公河了,最终也是注入南海(太平洋)。
发源于新疆阿尔泰山的额尔齐斯河就是东南—西南,最终流入北冰洋。
山水篇
02
山南水北谓之阳
语文课文言中就经常出现。《愚公移山》原文中有这么一句“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翻译解释的是: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而为何山南水北谓之阳呢?
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回归以北地区,古代人们的主要活动范围还是中原地区,指的是黄河中游一带,这一带在北回归线以北的,终年都不会有太阳直射的,阳光只会从南面照射,所以对于山来说山的南面是可以被太阳照到的也就是有阳光为阳。而北面则为阴,相反对于低于地平面的水系来说,太阳也不会照到河流的南岸,只会照到北岸所以水北为阳南则为阴。
其实河流的南岸对应的就是沿岸山脉的北坡,而河流北岸对应的就会是沿岸山脉的南坡了。
所以这个说法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都是可用的。
只有这些吗?当然不止,不仅仅是成语俗语中含有大量的地理知识,诗歌中也有。
气候篇
01
风调雨顺
中国典型的季风区,夏季风的强弱,雨带的移动快慢,会导致降水异常,旱涝灾害频发。夏季风正常的时候,雨带的移动由南到北,雨带4、5月份在华南地区,6月到7月初,雨带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梅雨”季节,78月份雨季到华北东北地区。9与开始南退。
但是如果夏季风异常,夏季风偏强,雨带移动过快,南方降水偏少,雨带提早来到北方,并且滞留时间长,导致南旱北涝。反之夏季风偏弱,雨带滞留南方,雨带迟迟不往北,南方降水偏多出现涝灾,北方得不到降水滋润,就会缺水出现干旱,“南涝北旱”。所以,夏季风正常了,雨就正常了,那么农业生产的灾害也少了,这就是“风调雨顺”后面还要带个“国泰民安”,在古代农业社会,靠天吃饭,靠地得粮,没天灾,基本上都能安稳过日子,社会就安定了。
当然,还有很多相关成语,这里只是举几个代表性的例子。
留个题:
大家可以查一查这两个成语:“蜀犬吠日”,“吴牛喘月”,分别指哪些地理知识?
相关成语链接
04
“秦晋之好”——“秦”是陕西省的简称,“晋”是山西省的简称。春秋时秦、晋是两个诸侯国,他们世为婚姻。后称两姓联婚为“秦晋之好”。
“得陇望蜀”——“陇”是甘肃省的简称,“蜀”是四川省的简称。比喻得寸进尺,贪得无厌。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鲁”是山东省的简称。庆父是春秋时鲁庄公的弟弟,为了篡权,先后两次杀死继嗣国君。“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比喻恶首不除,祸乱不止。
“合浦珠还”——合浦县在广西,是沿海县,水产发达,以产珍珠著名。“合浦珠还”比喻失而复得或人去复还。
“福如东海”——东海是我国四大边缘海之一,面积仅次于南海。比喻福气像东海一样无边无际。是祝贺用词语。
“寿比南山”——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峰之一,在西安市南,是西安旅游胜地之一。比喻寿命像终南山一样长久。是对老人的祝颂,与“福如东海”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