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写了哪几处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1、赏樱花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2、盘辫子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3、学跳舞
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9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扩展资料:
文章开篇写这些内容,一是为作者到仙台去见到藤野先生埋下伏笔,二是将清国留学生与作者自己做对比,突出作者爱国思想。这方面,后面再谈。
东京因为有清国留学生充斥,令鲁迅先生非常失望。“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二字,流露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极度失望。于是,鲁迅先生从东京去仙台。
鲁迅先生在去仙台的路上,只记起两个地名:“日暮里”和“水户”。何以鲁迅先生只记得这两个地名?想来是“日暮里”让鲁迅先生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诗句。
从这诗句,鲁迅先生自然想到故乡,想到祖国,而此时的故乡、祖国灾难深重,亟盼着她的儿女回去拯救,于是,鲁迅觉得自己的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至于水户,因为“这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朱舜水这么做,与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一样,表现出的是一种气节,也就是对前朝的忠诚。
而这份忠诚,就是我们说的爱国主义精神。鲁迅先生也是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志士仁人,于是,他与朱舜水在爱国这思想感情上发生了共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藤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