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初中信息技术上机课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
关键词:兴趣;教学观念;分层次教育;任务教学
信息技术是人类未来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获得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主要有理论课、上机课和课外实践三种形式,其中上机课的课时应占信息技术总课时的70%以上。作为学科教师,如何上好初中信息技术上机课?本文中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培养兴趣,调动积极性
我在初中的教学过程当中发现,学生们很喜欢上计算机课,特别是上机的操作课,大多数是抱着上网玩的心态来上课的,对游戏、上网聊天情有独钟,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或者干脆来个置之不理。上机操作的秩序也比较混乱,结果一节课下来,表面上课堂气氛很轻松、活跃,其实效果很差,一节课后好象什么也没学会。面对着这样的学习现象,如何把学生的兴趣从游戏转移到学习信息技术上?我认为首先要纠正学生对待信息技术课的态度问题,很多学生不重视信息技术知识,上课都是抱着玩的心态,认为学不学都无所谓,尤其是初中阶段,信息技术不作为一门考试科目,学生没有考试压力,另外,学生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的欠缺也是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之一。怎么样改变学生的这种观念呢?第一,要上好信息技术的第一课,教师为学生上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要结合典型事例(最好辅以相应的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应用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并从中感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出学习的欲望。第二,要组织、管理好信息技术课堂,第一节课就宣读各项规章制度并贴于机房显眼处,每节课都严格遵守机房的规章制度,对号入座,固定座位,保持好的课堂纪律,不要让学生有一种随意的感觉,认为就是一门让他们放松的娱乐课。第三,教师要深挖教材,精选内容。对容易的知识点的讲解要简单明了,适当让学生自学;对难度教大的内容要化难为易,教师适当指导,使学生听明白,愿意做,不畏难。尤其在农村中学班级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教差,有大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更是要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另外,在教学上,要尽可能做到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和生活贴近。这样,学生便喜欢听,喜欢问,喜欢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比赛活动,鼓励学生多利用互联网,多看一些成功的电脑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才会提高,才能学好信息技术。
二、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鉴别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初中信息技术的上机课主要是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和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的学习。上机课是以形成正确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为主要目的,同时注重操作技能的迁移。上机课是知识与操作技能紧密结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直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等基本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教与学的双边过程,既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信息技术课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学掌握。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 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把握好新教材的教学宗旨。首先吃透新教材,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对课本中Word、Excel等十余个软件逐一操作,对使用过程中自己发现的问题和预见学生会出现的问题逐一记录下来,在讲课和上机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指导。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对每个软件按课本要求,只介绍部分主要功能,其余的放手由学生自己去大胆使用。作业布置得灵活,学生们做的有的比书本或教师要求的更好,这就开发了学生潜能。由原来的教学生学会使用各个软件变成教学生会学,会探求各软件中包含的各项功能。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学习知识会更主动、兴趣会更浓,培养好这种学习方法,对学生今后自己学习、迅速掌握新开发的软件有很大好处。 另外,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中,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讲解教案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利用教学光盘提供生动活泼、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可以利用网络系统,共享资源,让学生学习如何从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从局域网络或互联网络中获取信息,得到多种学习材料,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查询、检索、探究并解决问题。把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如何从资源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如何进行问题探究,并利用资源材料解决问题。
三、分层次教育
学生层次不一,对教师所教的内容理解、掌握程度不一样,因此,在上机实习前,针对本节内容设计一些深浅不一的题目,让学生针对问题操作,题目作完了,本节内容也就掌握了,同时也可以解决学生上机的盲目性。对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多加鼓励,个别指导,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把题目做完。基础好的学生做完后可以去探索掌握一些较深的、教学大纲上不作要求的知识,引导他们如何去获取知识,通过上机指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四、学科整合,强调实用性
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另一重要环节。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必须重视与其他基础学科的结合,特别是在实施案例上多与其他学科结合,让学生在解决案例的过程中养成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基础学科问题的习惯,最终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自觉地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其他学科的学习问题。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其他基础学科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当中。例如,学完使用互联网后,设置一些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上网使用互联网搜索答案解决问题,并且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服务。再如学生学过WORD文字处理系统后,安排学生连接打印机,打印唐诗宋词、名人名言,或自己写的作文,或制作课程表等。从中体会互联网的实用性,激发其求知欲。
五、运用任务教学法
教无定法,在教学上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方法。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为了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进程。努力探索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提高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任务教学法,即每一章节均有一个具体的任务,能用计算机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任务教学法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就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例如学习文字处理Word2003一章时,给同学们布置一个大任务,即要求每一位同学完成一份非常精美的班级小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word的基本操作、建立编辑文档;文字、段落的编辑;word的表格功能;图文混排的方法;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这5个知识点又隐含在5个小任务中,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可以分别把任务设计为学录课文、学排小短文、学做文摘卡、学制贺卡。又把一节课的小任务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如第一节课的任务是按要求对现有文档精心修改。要求中隐含着3个知识点,即:word的基本操作; 文档的建立、打开与关闭; 编辑文档。这3个知识点分别设计在3个更小的任务中。每一个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而定。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并提出问题。每一个任务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想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时,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老师再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真正起到教师为导,学生自主学习。
六、合作探究教学法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把全班学生按一定方式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设立一个组长,由操作能力或者组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担任,并主动帮助成员学习解疑、向老师反馈小组学习情况。在每节课老师安排的练习任务中,一般先由个人独立完成,如有困难的,可以向小组人员请教或者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如有疑义的由小组长向老师反馈,等待老师解答,小组长再向小组的成员解答。教师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任务,让小组之间进行比赛,例如在学完POERPOINT这个软件之后,除独立完成的任务外,再安排每个小组完成一个精美的电子报刊作品,由小组长根据各成员的特点,安排好每个小组成员的任务,每个人都必须参与,比如由谁进行图片的收集,文字的编写,版面的编排等等都必须具体到人,小组成员之间互相配合,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作品,成员必须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教师和小组长共同对所有作品进行评比,选出优秀作品,展示给全体学生看,并进行一定的奖励。在合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感受到同学间不仅是学习上的竞争对手,也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合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还给学生创造了一种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愉快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与交流,用协作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七、作品展示,鼓励学生
在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多利用互联网,下载并参阅一些全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活动中获奖的作品,在平时上课过程中应当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给学生提供比自己成果的机会。让学生的作品能够在全班、全校展现,给学生以自信。在班上,可以相同任务分小组完成,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成果更优秀;在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组织相关的活动,比如打字比赛、贺卡制作大赛等,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在校外,鼓励学生参加电脑作品比赛活动,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的竞争意识、成就感,从而更好地适应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这样做,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又提高学生审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思维,开阔视野。
八、及时进行效果评价
在每节课中,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及时的检查并评价学生的成果,对于完成比较好的要给与一定的肯定及表扬,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学完EXCEL后安排学生完成制作课程表的任务,在学生制作出课程表以后,可以用打印机打印出来,向全班展示打印出来的成果,观看效果并给予表扬。或者在每节课中,安排学生做的任务,一定要把学生做的优秀作品用屏幕进行广播,并请学生讲解他是如何完成作品的以及他的一些感受和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没有现成的更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用,所以我们只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硬件、学生的情况,实事求是,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在教学实践中慢慢探索,长期总结,探索出一条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之路。
[2] 薛博 董玉琦 刘琳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
[3] 李平 《教育心理学》.[4] 吴立岗 《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
关键词:兴趣;教学观念;分层次教育;任务教学
信息技术是人类未来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获得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主要有理论课、上机课和课外实践三种形式,其中上机课的课时应占信息技术总课时的70%以上。作为学科教师,如何上好初中信息技术上机课?本文中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培养兴趣,调动积极性
我在初中的教学过程当中发现,学生们很喜欢上计算机课,特别是上机的操作课,大多数是抱着上网玩的心态来上课的,对游戏、上网聊天情有独钟,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或者干脆来个置之不理。上机操作的秩序也比较混乱,结果一节课下来,表面上课堂气氛很轻松、活跃,其实效果很差,一节课后好象什么也没学会。面对着这样的学习现象,如何把学生的兴趣从游戏转移到学习信息技术上?我认为首先要纠正学生对待信息技术课的态度问题,很多学生不重视信息技术知识,上课都是抱着玩的心态,认为学不学都无所谓,尤其是初中阶段,信息技术不作为一门考试科目,学生没有考试压力,另外,学生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的欠缺也是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之一。怎么样改变学生的这种观念呢?第一,要上好信息技术的第一课,教师为学生上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要结合典型事例(最好辅以相应的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应用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并从中感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出学习的欲望。第二,要组织、管理好信息技术课堂,第一节课就宣读各项规章制度并贴于机房显眼处,每节课都严格遵守机房的规章制度,对号入座,固定座位,保持好的课堂纪律,不要让学生有一种随意的感觉,认为就是一门让他们放松的娱乐课。第三,教师要深挖教材,精选内容。对容易的知识点的讲解要简单明了,适当让学生自学;对难度教大的内容要化难为易,教师适当指导,使学生听明白,愿意做,不畏难。尤其在农村中学班级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教差,有大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更是要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另外,在教学上,要尽可能做到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和生活贴近。这样,学生便喜欢听,喜欢问,喜欢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比赛活动,鼓励学生多利用互联网,多看一些成功的电脑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才会提高,才能学好信息技术。
二、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鉴别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初中信息技术的上机课主要是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和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的学习。上机课是以形成正确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为主要目的,同时注重操作技能的迁移。上机课是知识与操作技能紧密结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直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等基本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教与学的双边过程,既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信息技术课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学掌握。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学的难度。 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把握好新教材的教学宗旨。首先吃透新教材,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对课本中Word、Excel等十余个软件逐一操作,对使用过程中自己发现的问题和预见学生会出现的问题逐一记录下来,在讲课和上机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指导。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对每个软件按课本要求,只介绍部分主要功能,其余的放手由学生自己去大胆使用。作业布置得灵活,学生们做的有的比书本或教师要求的更好,这就开发了学生潜能。由原来的教学生学会使用各个软件变成教学生会学,会探求各软件中包含的各项功能。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学习知识会更主动、兴趣会更浓,培养好这种学习方法,对学生今后自己学习、迅速掌握新开发的软件有很大好处。 另外,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中,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讲解教案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利用教学光盘提供生动活泼、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可以利用网络系统,共享资源,让学生学习如何从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从局域网络或互联网络中获取信息,得到多种学习材料,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查询、检索、探究并解决问题。把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如何从资源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如何进行问题探究,并利用资源材料解决问题。
三、分层次教育
学生层次不一,对教师所教的内容理解、掌握程度不一样,因此,在上机实习前,针对本节内容设计一些深浅不一的题目,让学生针对问题操作,题目作完了,本节内容也就掌握了,同时也可以解决学生上机的盲目性。对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多加鼓励,个别指导,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把题目做完。基础好的学生做完后可以去探索掌握一些较深的、教学大纲上不作要求的知识,引导他们如何去获取知识,通过上机指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四、学科整合,强调实用性
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另一重要环节。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必须重视与其他基础学科的结合,特别是在实施案例上多与其他学科结合,让学生在解决案例的过程中养成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基础学科问题的习惯,最终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自觉地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其他学科的学习问题。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其他基础学科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当中。例如,学完使用互联网后,设置一些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上网使用互联网搜索答案解决问题,并且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服务。再如学生学过WORD文字处理系统后,安排学生连接打印机,打印唐诗宋词、名人名言,或自己写的作文,或制作课程表等。从中体会互联网的实用性,激发其求知欲。
五、运用任务教学法
教无定法,在教学上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方法。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为了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进程。努力探索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提高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任务教学法,即每一章节均有一个具体的任务,能用计算机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任务教学法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就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例如学习文字处理Word2003一章时,给同学们布置一个大任务,即要求每一位同学完成一份非常精美的班级小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word的基本操作、建立编辑文档;文字、段落的编辑;word的表格功能;图文混排的方法;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这5个知识点又隐含在5个小任务中,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可以分别把任务设计为学录课文、学排小短文、学做文摘卡、学制贺卡。又把一节课的小任务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如第一节课的任务是按要求对现有文档精心修改。要求中隐含着3个知识点,即:word的基本操作; 文档的建立、打开与关闭; 编辑文档。这3个知识点分别设计在3个更小的任务中。每一个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而定。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并提出问题。每一个任务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想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时,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老师再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真正起到教师为导,学生自主学习。
六、合作探究教学法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把全班学生按一定方式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设立一个组长,由操作能力或者组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担任,并主动帮助成员学习解疑、向老师反馈小组学习情况。在每节课老师安排的练习任务中,一般先由个人独立完成,如有困难的,可以向小组人员请教或者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如有疑义的由小组长向老师反馈,等待老师解答,小组长再向小组的成员解答。教师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任务,让小组之间进行比赛,例如在学完POERPOINT这个软件之后,除独立完成的任务外,再安排每个小组完成一个精美的电子报刊作品,由小组长根据各成员的特点,安排好每个小组成员的任务,每个人都必须参与,比如由谁进行图片的收集,文字的编写,版面的编排等等都必须具体到人,小组成员之间互相配合,互相讨论,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作品,成员必须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教师和小组长共同对所有作品进行评比,选出优秀作品,展示给全体学生看,并进行一定的奖励。在合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感受到同学间不仅是学习上的竞争对手,也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合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还给学生创造了一种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愉快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与交流,用协作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七、作品展示,鼓励学生
在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多利用互联网,下载并参阅一些全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活动中获奖的作品,在平时上课过程中应当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给学生提供比自己成果的机会。让学生的作品能够在全班、全校展现,给学生以自信。在班上,可以相同任务分小组完成,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成果更优秀;在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组织相关的活动,比如打字比赛、贺卡制作大赛等,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在校外,鼓励学生参加电脑作品比赛活动,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的竞争意识、成就感,从而更好地适应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这样做,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又提高学生审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思维,开阔视野。
八、及时进行效果评价
在每节课中,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及时的检查并评价学生的成果,对于完成比较好的要给与一定的肯定及表扬,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学完EXCEL后安排学生完成制作课程表的任务,在学生制作出课程表以后,可以用打印机打印出来,向全班展示打印出来的成果,观看效果并给予表扬。或者在每节课中,安排学生做的任务,一定要把学生做的优秀作品用屏幕进行广播,并请学生讲解他是如何完成作品的以及他的一些感受和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没有现成的更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用,所以我们只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硬件、学生的情况,实事求是,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在教学实践中慢慢探索,长期总结,探索出一条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之路。
[2] 薛博 董玉琦 刘琳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
[3] 李平 《教育心理学》.[4] 吴立岗 《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