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计算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计算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对数学产生肯定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引起愉快、喜爱等积极内心体验,避免和克服各种消极的情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1、理解计算在生活中意义。
《新课程标准》提到:计算教学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产生学习计算的愿望和兴趣。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估计一下,哪种答案接近自己的年龄?(A、200分;B、200周;C、200时;D、200月。)学生可能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猜测。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准确的或比较准确。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将会进行必要的计算,从而体会计算的必要性,产生学习计算的兴趣。又如,在教学小数乘法后,向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去菜场买一回菜,与卖主比比谁算得准又快。如果算不过,就请教他们是怎么算的,更深刻地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也使学生理解到计算在生活中的意义,激发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兴趣。
2、注重计算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的教学注重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问题,其信息往往是多途径的,对话、媒体、标志、广告等都可能呈现出信息;呈现的方式也许是文字的表格的,图画的。因此,教学中要注重以多种形式(如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直观形象地提供信息,生动有趣地呈现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教学当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去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如可以创设与现实相近的学习情境: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九册《小数乘法》时,将例题“花布每米6.5元,买5米要用多少元?”改编成“(国庆节快到了,老师要给在北京工作的表哥打电话)国内长途电话每分1.2元,老师估计要打6分钟,一共要付多少元?”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有机地改编例题,使学生在富有生活味的题里体验数学、理解数学。加上学生非常乐于帮老师解决问题,也就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呈现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和公正的评价,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新课程标准》定义的评价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和发展,关注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选择课堂观察的方式,从学习的认真程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察。教师还可以从学习活动中了角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从平时作业中了解学生计算技能的掌握情况,从成长记录中了解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教师要适时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也可以和家长沟通,及时给予评价。只有在计算教学中给予学生的体验和公正及时的评价,才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计算的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解计算和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关注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程的计算内容,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运算的过程 ,关注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建立实际操作与数学运算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产生直觉经验,找到数的运算的现实背景,促进学生理解运算的含义及其性质,并能自觉地运用于解决应用问题之中。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时,应注重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周长含义,并通过摸指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各种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楼梯形状图形、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用各种方式的探究求周长的策略,独立完成计算正方形、长方形周长。最后通过交流,归纳优化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深入理解周长的意义,通过操作探究得出周长的计算方法,很好地掌握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技能。
(2)重视估算,善于验证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教学要重视心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复杂的计算都可以由计算机或计算器来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估算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如,人们在使用工具进行计算中,由于操作上的失误会使计算结果有很大的误差,这就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估算能力,能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并对其合理性做出解释。另外,在计算前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合理、灵活地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在计算后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最有价值的检验结果的方法。所以估算能力是现代化社会生活的需要,是衡量人们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重视、加强估算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估算能力是计算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强弱,甚至影响到他的数学能力。例如,应用题 “酱油每千克1.2元,小明买3千克,付出5元钱,还能找回多少?”五年级学生有算成“还能找还24元”的;与其说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计算粗枝大叶,还不如说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估算能力薄弱,不善于验证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又如,计算平均数时,如果学生运用估算,就能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还能验证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就不会出现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十几厘米,敬老院老人的平均年龄只有7、8岁之类的笑话和错误了。学生出现诸如此类的错误,在于平时教师教学中并没有把估算放到应有的地位加以重视。所以,在计算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有意识地进行估算教学。
同时,估算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估算需要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估算过程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加强估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3)鼓励运算的多样化,加深对计算的理解。
在尝试计算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而传统教学往往忽视这些不同的方法,直接介绍给学生成人通用的计算方法。新课程的计算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所有的学生都能从听取、反馈别人的方法中受益。此外,学生使用的策略也教师显示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水平,使得教师有机会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处理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如一箱汽水24瓶,18箱汽水多少瓶?先让学生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瓶,然后再设法算出结果。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上一些算法:
24×10+24×8=432,240×20-24×2
20×18+4×18=432,24×2×9=432
24×3×6=432,18×4×6
也可能有学生会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这个计算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意见,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与灵活性,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有的学生可能会掌握多种不同的方法,加深对计算的理解。
另外还需注意的是,在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的教学中,还要注意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和探索计算方法的时间,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表达和倾听的过程中进行反思,最终选择并逐步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在学生有了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意识的基础上,提倡计算方法的最优化,进而强化算法最优化的自主意识。因为算法的优化是一个逐步感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把自己认为最优的方法强加给学生,教师应该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多种算法的优化,是算法多样化策略的延伸。算法多样化提倡的是一种探索,一种思维的创新,而优化是将探索的结果进行提炼,实现第二次创新。我们的教学既要使学生在算法多样化过程中得到展示和鼓励、体验成功,又能在优化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发展、获得更好的算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重视学生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数与运算学生的自然组成部分,并要求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在计算教学中,包括数的认识、计算等内容的引入与展开,都力求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从接触数学起,就建立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根据实际情境和计算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整数和乘除法后,让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27人乘车去春游,可供租的车辆有两种:一种车可乘坐8人,300元/天;另一种车可乘坐4人,200元/天。设计一种费用最少的乘车方案。学生能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也就进一步提高了计算能力。
计算教学除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关注学生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品质和计算习惯,才能更好地保护学生学习计算的信心、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 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品质。
学生计算品质的良莠不齐,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准确率的主观因素。
(1)培养坚强的意志,增强自觉学习的动力。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当看到步骤繁多或计算较难的计算式子时,会产生畏惧心理,心情紧张、缺乏信心,使计算错误率增高,甚至放弃计算。小学计算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增强自觉学习的动力。意志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我们要达到的目的越明确,学习的自觉性就越高,意志行动就越坚强。教学中常和学生讲古今中外一些名人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故事。如祖冲之刻苦研究,计算圆周率的故事。通过讲名人故事,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我也结合数学的学习内容,不断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坚强的学习意志。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可以举例说明了在日常生活中购物(物品价格多数是小数)、计数,工农业生产中到处都要用上小数乘法,只有学会计算小数乘法,才能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遇到困难就有了解决问题的信心。另外,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磨炼出来的,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没有任何困难的行动是无意志可言的,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学中还要不断设置一定难度的计算让学生去努力解决,并通过解决难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锻炼顽强的意志。
2、培养学生谦逊谨慎的计算态度。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因书写潦草、抄错数字造成计算错误;做加减法时,常忘记借去的数或进上的数;做小数乘除法时,学生常忘记点积和商的小数点。以上等等计算错误都是学生不良学习态度造成的负面影响,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态度。
首先,要消除注意分配的影响。有些学生喜欢边计算边讲话、看电视或做其他事情,注意力没有完全专注于计算,所以会造成计算错误。教师要不断要求学生计算时高度集中注意力,不能一心多用。
其次,还要消除学生轻视的心理。有些成绩较好的同学或遇到比较容易的计算题时,学生会存在轻视的心理,对计算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题目简单不需要进行思考,疏忽了对题目的分析、验算,造成计算错误。
因此,培养学生谦逊谨慎的计算态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说明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书写的习惯。
让学生养成做题前先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看清楚数字和运算符号,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些可以使用简便计算,要求学生想好了再计算。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不管是作业还是草稿,都要要求学生书写必须认真、工整,尤其要把数字及运算符号抄正确、写清晰,还要注意计算格式必须规范。
例如,很多同学会抄错数字或符号:
他们会把9.7÷0.01+0.07抄成9.7÷0.07+0.01或把18÷0.25-17.49抄成18+0.25-17.9。
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了认真审题,认真书写的习惯,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2)培养学生按步骤计算的思维习惯。
在进行计算教学时,学生如果能按完整的步骤进行思考和计算,计算准确率就能大大提高,所以要让学生养成按步骤计算的思维习惯。例如教学小学数学第九册解方程时,我要求学生每次解方程时都必须按步骤进行。先想好求什么数,用什么方法求,然后计算、解方程,最后还要检验(如果题目没有要求检验应口头检验或在草稿上检验)。使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计算,并明白“急则有失,乱则有误”的道理。
(3)培养化繁为简、讲求效率的良好计算习惯。
小学各年级的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因此,学习数学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善于化繁为简。例如,沟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为“底面积×高”这样一个统一的公式,就可以简化数学内容。另外,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注意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对于不同思路和不同解法的题目,怎样简便就怎样算,培养学生讲求计算效率的良好习惯,提高计算的准确率。例如,计算(4.91+4.91+4.91+4.91)×0.25时第一步不能简算,但直接算较繁杂,容易算错。如果引导学生每做一步要仔细观察,化繁为简,将第一步写成:4.91×4×0.25就可以进行简便计算了。这样结合数学内容长期地培养,就可以使学生养成化繁为简,讲求计算效率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学生在计算时,没有看清楚题目,抄错题或计算时粗心大意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要不断提醒学生检验是计算中不可缺少的步骤,检验时要做到耐心细致,一步一步地检查,看有没有抄错数字和符号,计算过程有没有错误,最后验算计算是否正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抓好起始训练,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坚持鼓励,长期培养才能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总之,在新时期的小学计算教学中要求教师要很好的理解和应用新课程理念,密切联系实际,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并要重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理解计算在生活中意义。
《新课程标准》提到:计算教学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产生学习计算的愿望和兴趣。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估计一下,哪种答案接近自己的年龄?(A、200分;B、200周;C、200时;D、200月。)学生可能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猜测。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准确的或比较准确。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将会进行必要的计算,从而体会计算的必要性,产生学习计算的兴趣。又如,在教学小数乘法后,向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去菜场买一回菜,与卖主比比谁算得准又快。如果算不过,就请教他们是怎么算的,更深刻地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也使学生理解到计算在生活中的意义,激发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兴趣。
2、注重计算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的教学注重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问题,其信息往往是多途径的,对话、媒体、标志、广告等都可能呈现出信息;呈现的方式也许是文字的表格的,图画的。因此,教学中要注重以多种形式(如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直观形象地提供信息,生动有趣地呈现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教学当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去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如可以创设与现实相近的学习情境: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九册《小数乘法》时,将例题“花布每米6.5元,买5米要用多少元?”改编成“(国庆节快到了,老师要给在北京工作的表哥打电话)国内长途电话每分1.2元,老师估计要打6分钟,一共要付多少元?”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有机地改编例题,使学生在富有生活味的题里体验数学、理解数学。加上学生非常乐于帮老师解决问题,也就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呈现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和公正的评价,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新课程标准》定义的评价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和发展,关注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选择课堂观察的方式,从学习的认真程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察。教师还可以从学习活动中了角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从平时作业中了解学生计算技能的掌握情况,从成长记录中了解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教师要适时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也可以和家长沟通,及时给予评价。只有在计算教学中给予学生的体验和公正及时的评价,才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计算的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解计算和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关注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程的计算内容,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运算的过程 ,关注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建立实际操作与数学运算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产生直觉经验,找到数的运算的现实背景,促进学生理解运算的含义及其性质,并能自觉地运用于解决应用问题之中。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时,应注重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周长含义,并通过摸指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各种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楼梯形状图形、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用各种方式的探究求周长的策略,独立完成计算正方形、长方形周长。最后通过交流,归纳优化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深入理解周长的意义,通过操作探究得出周长的计算方法,很好地掌握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技能。
(2)重视估算,善于验证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教学要重视心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复杂的计算都可以由计算机或计算器来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估算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如,人们在使用工具进行计算中,由于操作上的失误会使计算结果有很大的误差,这就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估算能力,能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并对其合理性做出解释。另外,在计算前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合理、灵活地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在计算后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最有价值的检验结果的方法。所以估算能力是现代化社会生活的需要,是衡量人们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重视、加强估算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估算能力是计算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强弱,甚至影响到他的数学能力。例如,应用题 “酱油每千克1.2元,小明买3千克,付出5元钱,还能找回多少?”五年级学生有算成“还能找还24元”的;与其说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计算粗枝大叶,还不如说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估算能力薄弱,不善于验证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又如,计算平均数时,如果学生运用估算,就能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还能验证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就不会出现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十几厘米,敬老院老人的平均年龄只有7、8岁之类的笑话和错误了。学生出现诸如此类的错误,在于平时教师教学中并没有把估算放到应有的地位加以重视。所以,在计算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有意识地进行估算教学。
同时,估算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估算需要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估算过程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加强估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3)鼓励运算的多样化,加深对计算的理解。
在尝试计算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而传统教学往往忽视这些不同的方法,直接介绍给学生成人通用的计算方法。新课程的计算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所有的学生都能从听取、反馈别人的方法中受益。此外,学生使用的策略也教师显示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水平,使得教师有机会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处理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如一箱汽水24瓶,18箱汽水多少瓶?先让学生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瓶,然后再设法算出结果。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上一些算法:
24×10+24×8=432,240×20-24×2
20×18+4×18=432,24×2×9=432
24×3×6=432,18×4×6
也可能有学生会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这个计算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意见,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与灵活性,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有的学生可能会掌握多种不同的方法,加深对计算的理解。
另外还需注意的是,在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的教学中,还要注意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和探索计算方法的时间,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表达和倾听的过程中进行反思,最终选择并逐步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在学生有了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意识的基础上,提倡计算方法的最优化,进而强化算法最优化的自主意识。因为算法的优化是一个逐步感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把自己认为最优的方法强加给学生,教师应该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多种算法的优化,是算法多样化策略的延伸。算法多样化提倡的是一种探索,一种思维的创新,而优化是将探索的结果进行提炼,实现第二次创新。我们的教学既要使学生在算法多样化过程中得到展示和鼓励、体验成功,又能在优化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发展、获得更好的算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重视学生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数与运算学生的自然组成部分,并要求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在计算教学中,包括数的认识、计算等内容的引入与展开,都力求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从接触数学起,就建立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根据实际情境和计算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整数和乘除法后,让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27人乘车去春游,可供租的车辆有两种:一种车可乘坐8人,300元/天;另一种车可乘坐4人,200元/天。设计一种费用最少的乘车方案。学生能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也就进一步提高了计算能力。
计算教学除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关注学生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品质和计算习惯,才能更好地保护学生学习计算的信心、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 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品质。
学生计算品质的良莠不齐,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准确率的主观因素。
(1)培养坚强的意志,增强自觉学习的动力。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当看到步骤繁多或计算较难的计算式子时,会产生畏惧心理,心情紧张、缺乏信心,使计算错误率增高,甚至放弃计算。小学计算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增强自觉学习的动力。意志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我们要达到的目的越明确,学习的自觉性就越高,意志行动就越坚强。教学中常和学生讲古今中外一些名人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故事。如祖冲之刻苦研究,计算圆周率的故事。通过讲名人故事,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我也结合数学的学习内容,不断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坚强的学习意志。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可以举例说明了在日常生活中购物(物品价格多数是小数)、计数,工农业生产中到处都要用上小数乘法,只有学会计算小数乘法,才能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遇到困难就有了解决问题的信心。另外,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磨炼出来的,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没有任何困难的行动是无意志可言的,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学中还要不断设置一定难度的计算让学生去努力解决,并通过解决难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锻炼顽强的意志。
2、培养学生谦逊谨慎的计算态度。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因书写潦草、抄错数字造成计算错误;做加减法时,常忘记借去的数或进上的数;做小数乘除法时,学生常忘记点积和商的小数点。以上等等计算错误都是学生不良学习态度造成的负面影响,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态度。
首先,要消除注意分配的影响。有些学生喜欢边计算边讲话、看电视或做其他事情,注意力没有完全专注于计算,所以会造成计算错误。教师要不断要求学生计算时高度集中注意力,不能一心多用。
其次,还要消除学生轻视的心理。有些成绩较好的同学或遇到比较容易的计算题时,学生会存在轻视的心理,对计算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题目简单不需要进行思考,疏忽了对题目的分析、验算,造成计算错误。
因此,培养学生谦逊谨慎的计算态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说明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书写的习惯。
让学生养成做题前先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看清楚数字和运算符号,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些可以使用简便计算,要求学生想好了再计算。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不管是作业还是草稿,都要要求学生书写必须认真、工整,尤其要把数字及运算符号抄正确、写清晰,还要注意计算格式必须规范。
例如,很多同学会抄错数字或符号:
他们会把9.7÷0.01+0.07抄成9.7÷0.07+0.01或把18÷0.25-17.49抄成18+0.25-17.9。
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了认真审题,认真书写的习惯,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2)培养学生按步骤计算的思维习惯。
在进行计算教学时,学生如果能按完整的步骤进行思考和计算,计算准确率就能大大提高,所以要让学生养成按步骤计算的思维习惯。例如教学小学数学第九册解方程时,我要求学生每次解方程时都必须按步骤进行。先想好求什么数,用什么方法求,然后计算、解方程,最后还要检验(如果题目没有要求检验应口头检验或在草稿上检验)。使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计算,并明白“急则有失,乱则有误”的道理。
(3)培养化繁为简、讲求效率的良好计算习惯。
小学各年级的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因此,学习数学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善于化繁为简。例如,沟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为“底面积×高”这样一个统一的公式,就可以简化数学内容。另外,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注意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对于不同思路和不同解法的题目,怎样简便就怎样算,培养学生讲求计算效率的良好习惯,提高计算的准确率。例如,计算(4.91+4.91+4.91+4.91)×0.25时第一步不能简算,但直接算较繁杂,容易算错。如果引导学生每做一步要仔细观察,化繁为简,将第一步写成:4.91×4×0.25就可以进行简便计算了。这样结合数学内容长期地培养,就可以使学生养成化繁为简,讲求计算效率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学生在计算时,没有看清楚题目,抄错题或计算时粗心大意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要不断提醒学生检验是计算中不可缺少的步骤,检验时要做到耐心细致,一步一步地检查,看有没有抄错数字和符号,计算过程有没有错误,最后验算计算是否正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抓好起始训练,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坚持鼓励,长期培养才能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总之,在新时期的小学计算教学中要求教师要很好的理解和应用新课程理念,密切联系实际,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并要重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