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减少胡思乱想呢?
首先,顺其自然,允许自己的胡思乱想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胡思乱想并不是没有原因的,而是大脑思维和性格的产物。
如果现在告诉自己“不要去想一只粉红色的小猪”,连续告诉自己多遍,你会发现,你的大脑中出现了一只鲜活的粉红色小猪形象。越是刻意禁止、掐灭,想法越会出现。
如果你希望自己不再敏感,也是不现实的,刻意改变会成为压力,增加胡思乱想。
更重要的是,真正对我们造成影响的,不是胡思乱想本身,而是我们对胡思乱想的看法。绝大多数时候,胡思乱想了,又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要减少胡思乱想的第一步是,顺其自然,允许自己的胡思乱想。
其次,把“未完成事件”往前推进一步
曾经有人在2020年初写下了计划——完成2016年制定的、2017年没有完成的、2018年依然惦记的、2019年修改的计划。
部分未完成事件,可能是我们现在可以轻易完成的,还有一部分,也许是需要修改的,最后一分部,可以考虑放弃了。
不管是哪一种选择,都是一种进步,让未完成事件不再是心里的“念念不忘”。
再次,摒弃不合理要求
可以和监督员对质:“一定……”、“不可以……”的要求合理吗?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
每年高考季,我都会接到一些高三学生咨询,其中最典型的问题之一,就是学习“绝对化要求”。
作为高三生,他们希望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于是对自己提出了高要求,如“高三不能开小差”、“高三一定要休息好”、“考试一定不能紧张”等等。
恰恰是这种要求,让他们陷入了焦虑,烦躁、胡思乱想的境地。
心理学把这些想法统称为“绝对化要求”(即要求太绝对)。这些绝对化要求都是过高的、不实际的要求,在她做不到的时候就以焦虑、胡思乱想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但是,只要反问自己“这个要求合理吗?”你就会明白,要求多么不科学!其实完全可以舍弃掉!
最后,探寻深层次原因,增进自我认识
理论表明:人们对自己的要求背后,潜藏着他对爱、自由、认可、尊重……的渴望,以及他对自我的认识。
还是以某个的学生为例,通过自我对话,她发现,之所以对自己提出高要求,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她希望被别人喜欢、认可,如果考不好,妈妈会失望,但成绩好了,妈妈就会更喜欢她。
她的胡思乱想背后,是对认可、鼓励、爱的需要,
明白了这一点,她就可以用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明确自身的优势,增进自我认识。也许她就会发现,自己真的很不错,本身就值得被喜欢,被爱!
首先,告诫自己胡思乱想是没什么作用,应该积极想解决办法。可以去找他人帮忙,或相关机构等来帮助。让自己忙碌充实起来,进行日常的工作、社会交往、兴趣爱好,全面调动起来,可以尽力减少空虚时间。
其次,需要慢慢训练,让大脑投入到当下的现实场景里,而不是一边忙碌一边胡思乱想,使得大脑不能够集中精力来完成现在的事情。然后,还要坚持运动,想让大脑尽量的休息,除了睡觉之外,还有运动,可以慢慢调节大脑神经。尤其多参加户外运动,可以脱离开独自的思索。将自己的生活调动起来且可以转换思维,让大脑的极度兴奋以及胡思乱想逐步得以改善。
最后找亲人或好朋友聊聊天,让他们来开导自己,这样可以防止胡思乱想。多看一些修身养性的书籍,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思维,这样眼界宽了,也就不会胡思乱想了。如果以上办法不起作用,而且长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去医院看看进行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
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要让自己有一定的事情做。可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不要老是关注一些伤心的、纠结的、紧张的、不愉快的事情;
其次,要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矛盾,把一些烦心的事情尽可能尽快的完美的解决掉,让自己的大脑不要成天的想着它,惦记着它;再次,要保证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适当的增加营养蛋白质的摄入,以及维生素的摄入。特别是维生素含量高的蔬菜水果的摄入。
接着,还要劳逸结合。充分的、适当的锻炼身体,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最后,要保证一定的社交活动,与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经常在一起聊聊天、谈谈心。也可以让你自己的朋友让自己解解闷。同时,帮助自己找到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办法。如果通过上述生活方式的干预,仍然不能解决你胡思乱想的症状的时候,则你可能患有一定的焦虑状态或者焦虑障碍性的疾病。建议到心理科去咨询,进行合理的新的治疗以及适当的药物的治疗。以免导致一些危险的转化,就是由大脑胡思乱想,转化为焦虑症、抑郁症。应及时的把病情控制在初级阶段。
可不可以一下改掉,有什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