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打你,你也打他”,妈妈的教育方式正确吗?
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算是有了自己的社交圈了。
小朋友们每天一起上学,做游戏,聊天,但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摩擦,这个时候孩子和家长会面临社交里比较困难的一个问题,被打了应不应该还手?
孩子面对这样的问题,大多数是会来找家长帮忙的,这个时候,家长的做法显得尤为重要。
做法一:忽略不计型
这样的家长面对孩子被欺负的时候,多会告诉孩子:“不就被打了一下嘛,你也没受什么伤,别一天天的这么矫情,打一下打一下呗,没什么大不了。”
做法二:自己出手型
这类做法多是出在溺爱孩子的家长身上,她们害怕孩子受一丁点委屈——谁敢打我家孩子,我肯定不会放过他。
做法三:撒手不管型
“你自己的事情,我管不了”,一句话让孩子去自己处理这件事,没有明确的建议,孩子处理不好,往往还会遭到这样家长的训斥。
做法四:以牙还牙型
这种做法是家长先让孩子明确是自己的错还是别人的错,如果是对方先动的手,那么,是可以进行还击的。
说完这四种做法,相信大家心里都有了对自己教育方式的划分,哪一种是正确的呢?
“他打你,你也打他”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故事来了解一下哪一种做法是正确的:
小区里有一个下手没轻没重的孩子小廖,小区里的孩子基本都遭到过他的毒手,所有的家长都要求自己的孩子远离他,以免受伤。
一天小廖抢了豆豆的玩具,还把豆豆推到了,豆豆找到妈妈诉说委屈。
妈妈先是询问了豆豆为什么哭,明确了这件事做错的是小廖,妈妈告诉豆豆:“如果错不在我们,我们还被人欺负了,他打你,你也打他,妈妈支持你。”
果然,当小廖又欺负豆豆的时候,豆豆还手了,吓得小廖再也不敢欺负豆豆了,两个人也成为了好朋友。小区的家长也纷纷给了豆豆妈好评。
通过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属于第四种做法,它带来的教育效果是积极的,但是另外三种就是消极的了。
- 第一种做法,明显会让孩子成为受气包,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自卑不敢与人交往。
- 第二种做法,孩子会受到很好的保护,但是这样的保护会变得过度,让孩子有恃无恐,搞不好孩子会变成那个欺负别人的坏孩子;
- 第三种做法,孩子做事会变得畏畏缩缩,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样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变得暴躁,甚至怀疑自我。
毛爷爷也说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我们的善良,不该成为被欺负的理由,教会孩子还击,就是教会孩子安身立命的道理。
有些孩子会害怕自己还手,会不会小朋友不再跟他玩了,家长也要让孩子知道,好的朋友是不会欺负自己的朋友的,如果被朋友欺负,这样的朋友宁可不要也不能委曲求全。
孩子之间打打闹闹虽是不打紧的小事,但是孩子的成长就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每一件小事都会是家长教育孩子的时机,所以正确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表面上我们是告诉孩子要学会还手,实际上我们教会孩子的是自我保护,以免孩子以后变成一个任人欺凌的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