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是否都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
“抱起砖头没法抱你,放下砖头没法养你”,道尽了多少农村父母的无奈。在经济收入和子女教育面前,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背井离乡进入城市打工,他们认为只要给孩子充足的物质条件就能在孩子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很大的帮助,但随之而来在农村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连续超过三个月以上的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心理问题、教育成长问题、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方面得不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感情上的关注、呵护和生活上的照顾,容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这些问题不容忽视,呼吁大家关注:
1.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的问题
由于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找不到父母感情的支持,而爷爷奶奶对他们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差错不能及时地引导、纠正,溺爱有加,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情感脆弱,焦虑自闭,敏感自卑,悲观消极,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2.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与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或文化水平较低,不愿倾听孩子烦恼、给予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与孩子多年不曾见面,致使孩子遗忘父母的面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久而久之对周围人产生逆反心理、戒备和敌对。
3.学校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成绩好坏或听不听话,是直接影响教师学生观的主导因素。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对学习差的学生常常是一点机会都不给,或给予很少的机会。而学习差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他们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和信任,于是就抑郁悲观,往往以“不好”、“更不听话”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有的教师甚至采取挖苦讽刺的方式,给这部分“留守儿童”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再加上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又不听祖辈教导,从而导致上学迟到、逃学、旷课、说谎、迷恋手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