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公卫医师预防考点(七)
1.大气颗粒物按粒径大小可分为: 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飘尘、IP;PM10)、细颗粒物(PM2.5)、超细颗粒物(PM0.1) 。
2.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包括: 污染源的排放情况 (与污染源的距离、排出高度)、 气象因素 (风和湍流、温度层结、气压、气湿)、 地形 。
3. 近地面的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以烟波着陆点最大,下风侧大气污染物的浓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下降 ,在烟波着陆点和烟囱之间的区域常 没有明显的污染 。 无组织排放扩散的距离较短,距污染源越近,大气中污染物浓度越高 。
4.污染源下风侧的污染物最高浓度与烟波的有效排出高度的平方成 反比 ,即 有效排出高度每增加一倍,烟波着陆点处断面污染物的浓度可降至原来的1/4。
5. 风向频率图(风向玫瑰图) 能够反映某地区一定时期内的 主导风向 。
6.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下降的度数,通常为 0.65℃ 。
7.热岛现象: 城市的热空气上升,四周郊区的冷空气补充,可把郊区排放的污染物引入城市 ,造成市区的大气污染。
8.按粒径大小,大气颗粒物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 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超细颗粒物(PM0.1) 。其中, PM2.5 对健康的危害极大。
9.排入大气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理化性质不同于一次污染物的新的污染物,称为 二次污染物 。常见的二次污染物有 硫酸盐、氮氧化物(NOX)、过氧酰基硝酸酯(PANs)。
10.光化学型烟雾事件:由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日光 紫外线 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刺激性很强的 浅蓝色烟雾 所致,其主要成分是 臭氧、醛类以及各种过氧酰基硝酸酯 。光化学型烟雾最早出现在美国的 洛杉矶 。